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人造食品」或是方向之一

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人造食品」或是方向之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智能相對論,作者 | 佘凱文

今年下半年,遠在美國的「肉食動物們」吃肉吃得一點也不安心,8月至11月間美國集體爆發了沙門氏菌感染症,截止到12月初已經有250人左右患病,很多患者都是因為食用了全美最大的鮮牛肉加工商JBS USA的產品。

在10月份,JBS已經對旗下可能感染沙門氏菌的產品進行召回了690萬磅,到12月4日JBS又召回了510萬磅碎牛肉,總量合計1200多萬磅(約5488噸)。

不光是美國,今年德國的也發生過多起大規模沙門氏菌感染雞蛋的事件,12月5日又一德國雞蛋生產企業在多個州召回售出的受沙門氏菌污染的雞蛋。

被西方國家常常用來擠兌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原來他們自己也沒解決好啊。


人造食品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那把鑰匙嗎?

提起「人造食品」四個字,大家第一反應想到的會是什麼?「人造雞蛋」、「人造海帶」、「人造辣條」反正就是不能吃的「假」食品,帶來的也往往都是各種食品安全問題,那現在用「人造食品」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是不是十分彆扭?

目前「人造食品」其實已經有了新的界定,之前想到的那些「人造食品」都是屬於「假·人造食品」,現在已經有了很多可以食用的「真·人造食品」,甚至還包括了各種肉類和雞蛋。

對「人造食品」的追溯可以到很早以前,像我們常吃的果凍、蟹肉棒其實都可以算成是「人造食品」,以「人造肉」為例,在最開始是使用植物蛋白模擬肉,主要是從大豆中提取蛋白質,經過「紡織化」處理,將原來的球狀蛋白變成肉的纖維狀,使食物口感接近肉,被稱之為「植物肉」。

而在2013年,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教授馬克·波斯特研製出了一種「試管牛肉」。首先從牛的肌肉組織中分離幹細胞,並放入營養液中,3周後細胞數目超過100萬個。接著再把它們放入數個小型容器中,細胞合成大約1厘米長、幾毫米厚的「肉絲」。最後大約3000條薄薄的「肉絲」冷凍起來就能組成一塊正常大小的「肉餅」,而這種「人造肉」則是貨真價實的「肉」了。

對於第二種「人造肉」,因為是需要在無菌環境下進行培養,故而從根本上杜絕了瘋牛病、口蹄疫、沙門氏菌之類的食物傳播疾病。

像今年在德國爆發的雞蛋受感染事件,其實用「人造雞蛋」也能解決這一問題,在2013年的美國漢普頓·克里克公司研發的一種可以替代雞蛋的人造食材在全美各大超市上架出售。這種被稱為「超越」了雞蛋的「人造雞蛋」一經出現,便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當然他的並不是「人造肉」一樣是實實在在的肉,所以並非像雞蛋一樣,由一顆顆蛋殼包裹,而是以液體方式裝在瓶子中銷售。

這種由植物做成的「人造雞蛋」,在口感上與傳統雞蛋基本一模一樣,但因為是植物製成,所以它也免去了受到類似禽流感、沙門氏菌等疾病、細菌感染的風險。

在《科學美國人》評選出2018十大新興技術,其中就有「人造肉」這項技術,如果未來真的不管是肉類食品,還是其他食品,例如一些保存周期較短容易變質生菌的食品,都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以「人造」的方式產生,食品安全不說百分百杜絕,但絕對能夠得到比較大的改善。

人造食品為何會受到大資本的青睞

「人造食品」在幾年前,就成為了資本圈裡的「香餑餑」,全球很多資本大佬,對於在「人造食品」特別是「人造肉」領域的投資十分看好。

在2013年,當比爾蓋茨嘗過了 Beyond Meat 公司推出的一款無肉雞肉卷之後,就決定對其進行投資。Beyond Meat 是一家生產「植物肉」的公司,2016年開始,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 就已經在全美國的全食超市和西海岸 30 家餐廳以及耶魯的飯堂里出售產品了。根據其官網數據,他們的人造肉漢堡已經售出了數千萬份。其他的投資人還有著名影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Twitch聯合創始人比茲·斯通等。

還有像我們熟悉的李嘉誠,也對「人造肉」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2014年,李嘉誠通過其投資公司Horizons Ventures向位於紐約布魯克林的人造肉初創公司Modern Meadow注資1000萬美金,用於人造肉的加速研發及規模的擴大。

除了植物肉,在「真·人造肉」領域,資本青睞也很大,像Memphis Meats公司,在2017年得到了來自比爾·蓋茨、Richard Branson、Twitch聯合創始人Kyle Vogt,以及伊隆·馬斯克的兄弟Kimbal Musk等一群富豪或公司的關注,總共獲得融資2200萬美元。

是什麼樣的魅力使得「人造肉」如此受資本歡迎呢?除了像上文有提到過的「人造食品」可能會避免一些食品安全問題外。

首先,相比傳統的畜牧業,「人造肉」更加環保。從1960年開始,牲畜數量已翻了幾番,目前已超過了600億頭;全球1/4的土地現在用於放牧,1/3的可耕地被用於生產飼料;1/5的亞馬遜雨林已被毀,主要用於牲畜和飼料生產。

世界上20%左右的人造溫室氣體排放量是由畜牧業產生,已經遠遠超過了全球交通運輸(包括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的排放。

歐盟甚至在《氣候變化——2050:今天決定未來》的決議中,警告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並敦促減少肉食的消費。

其次,有助解決全球食品短缺問題。上文有提到的美國漢普頓·克里克公司研發了「人造雞蛋」,初衷是因為其創始人喬希·泰特里克在非洲參加一個減貧項目時,目睹了那裡食物短缺的嚴重性,才萌生了要製作「人造雞蛋」的想法。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一份報告顯示,如果全球人口增長狀況一直保持目前的速度,而食品生產力和飲食偏好不發生任何改變,那麼到2050年前人類將遭遇嚴重的食品短缺。

最後,也是最直接的問題,「人造肉」的出現,解決了對動物屠宰的需求。像在中國,每年生豬屠宰量大約在6億頭以上,還有牛、羊、雞等,每年屠宰的牲畜以十億記。

不只是屠宰,在養殖方面,對於牲畜而言也顯得十分「殘忍」,自1960年以來美國、英國等工業化國家開始工廠化養殖動物。在美國,有超過95%的肉類是來自工廠化農場,而那裡的環境,並不適合動物生長。

一般散養家雞的正常壽命為3-5年,但是養殖場的肉雞隻能活35-49天。在如此短暫的生命周期里,它們必須長到大約2公斤,這是任何有機體都難以承受的殘酷的快速生長。

也正是這些原因,使得畜牧業長期受到素食主義者們的抗議和威脅。「人造肉」若是能解決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問題,受到資本青睞也就理所當然了。


人造食品在中國商業化跨不過的一道坎:消費者的興趣

我們知道像「植物肉」、「人造雞蛋」等商品已經在美國市場實現了商業化,但像是使用動物肌肉組織培育的「真·人造肉」還並沒有登上消費者的餐桌。

價格高昂是其阻礙之一,像上文有提到的在2013年,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教授馬克·波斯特研製出了一種「試管牛肉」,但成本高達200多萬元人民幣,也有專家表示,這類人造肉現階段價格高是由於技術不成熟,沒有形生產規模,可能10年左右的時間,人造肉將會和普通肉價格持平,甚至價格比普通肉會更低。

還有原因是像營養價值達不到被代替物的程度,比如「人造雞蛋」,雖然其在口感,價格上都跟真雞蛋基本一樣,但營養成分沒有真雞蛋那麼高,「人造雞蛋」無法100%複製天然雞蛋。

但這些在智能相對論佘凱文看來還都只是小問題,關鍵問題時在於消費者買不買單。

中國的消費市場與美國又有很大的差別,在「真·人造肉」面世之後,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歐美民眾的接受程度會遠大於國內,特別是在一些明星、企業家的帶動之後。

雖然「人造肉」在技術與「轉基因」食品有本質區別,但我覺得目前國內市場在看待「人造肉」和「轉基因」食品的眼光是一樣的。

「轉基因」食品的優劣我們現階段無法評估,在美國轉基因食品未被強制要求貼標,民眾的接受程度也遠高於國內。但在國內對於「轉基因」的反對的聲音基本佔到了8成,即便一些專家學者、甚至是100多位若貝爾獎得主,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是自然科學獎獲得者,還有很多物理及醫療獎獲得者出來支持「轉基因」但依然未能取得效果。

上個月,有「中國諾獎」之稱的2018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頒獎,三位著名的作物育種專家李家洋教授、袁隆平教授和張啟發教授榮膺「生命科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

而不可思議的是很多網友們卻惡言相向,稱他們為「轉基因三丑」,更有甚者稱他們是「滅絕人性的罪犯」等等。

對於自己不熟悉的陌生的東西感到恐懼可以理解,但是過度恐懼卻也沒有必要。所以,以「轉基因」食品為例可以預見「人造肉」未來在國內市場也絕不會一帆風順。

參考文獻:

1、《「人造肉」將被端上餐桌,你會吃嗎?》—王陽

2、《2018十大新興技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鈦媒體Pro創投日報:12月6日收錄投融資項目25起
狼人殺未能掀起的全民之風,劇本殺能做到嗎?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