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邱晨患癌:死亡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

邱晨患癌:死亡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




拾遺物語


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昨天,《奇葩說》第五季半決賽上,


邱晨曝光了一件讓人極其震驚的事情:

2018年3月14日,


她去醫院檢查時,


被查出甲狀腺惡性腫瘤加淋巴結轉移,


也就是說,她得了癌症。


以前一直活得有點喪的邱晨,

在「死亡」的逼迫下,


終於變得主動積極起來。


她改掉了多年改不掉的痼疾陋習,


放下了多年放不下的偏見和傲慢,


開始早睡早起,

一小時鍛煉,


一小時讀書,


一小時靜坐,


…………


她想在餘下有限的時間裡,

去做更多的有意義的事情。


她說,死亡讓她學會了三件事情。


而第一件事,就是明白了:


「死亡才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


邱晨這句話,讓我特別感動。


我以前也寫過一篇關於死亡的稿子,


跟邱晨說的是同一個意思——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再發舊稿,致敬我喜歡的邱晨。





 壹


「北醫」教授王一方講過兩個遭遇:


一位高級幹部,好喝酒,


一喝就兩瓶茅台,犯兩回病都被搶救回來了。


第三次犯病,沒救回來,死了。


其兒子不依不饒,找醫生大鬧:


「他怎麼會死呢?我從沒想過我爸會死。」


王一方說:「你怎麼會從沒想過你爸會死呢?不管你爸是誰,你都應該知道,他總有一天會死。」


還有一個老人,已經96歲。


去醫院檢查後,非要醫院給個說法。


王一方只好實話實說:「你可能不行了。」


老人火冒三丈,要打王一方:「說話不吉利。」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


平日里,大家一般不會討論死亡這個話題。


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時,才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貳


我七歲時,外婆意外中風去世。


去世前三天,我被帶到她病床前。


沒有一個大人告訴我,外婆已經生命垂危,


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最後一面。


我被匆匆帶去,又被匆匆帶走。


直到外婆下葬後一個月,我才知道她死了。


至今,我還記得當時的憤怒和哀傷,


從小跟著外婆長大的我,恨了父母整整半年。


那一個月,我趁父母不注意時,


就會把外婆遺照藏在書包里,背著上學。


我用這種方式進行自我欺騙:「外婆還在。」


大人們以為把我和死亡隔離是對我的保護,


卻不知道這種做法對我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人為什麼要死亡?」


「人死後會去哪裡?」


「為什麼死掉的是他,而不是別人?」


當孩子們忽閃著疑惑的眼睛,


將這些叮噹作響的問題擺在家長面前時,


我們不是搪塞迴避,就是胡亂作答:


「他在睡覺」「他去旅行了」「他上天堂了」……


結果讓孩子對死亡產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懼。


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這一課。


白岩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叄


死亡教育已在歐美髮展得相當成熟。


這種教育首先是從各種書籍開始的。


比如像《爺爺變成了幽靈》這樣的繪本。


書中講了一個男孩,他叫艾斯本。


艾斯本最喜歡的人是爺爺霍爾格。


一天,霍爾格突發心臟病而猝死。


艾斯本傷心極了,哭個不停。


那晚,爺爺回來了,坐在櫥柜上。


艾斯本很奇怪:「爺爺,你在幹什麼?你不是死了嗎?」


「我也以為我死了。」爺爺說。


艾斯本說:「噢,你變成了幽靈!」


艾斯本有本關於幽靈的書,書上說,只要幽靈願意,就可以穿牆而入。


「那我也來試一試。」爺爺說。


他穿牆走了出去,然後又走了回來。


「爺爺,你真成了幽靈,太好玩啦!」


於是,爺爺每晚都來找艾斯本玩。


然而有一天,爺爺嘆氣說:「我一點都不快樂,我不能總當一個幽靈吧!」


他從書里得知,如果一個人去世時忘了做一件事,就會變成幽靈。


「我想了好多天,就是想不起是什麼事。」



為了幫助爺爺,小艾斯本和他一起想。


爺孫倆回憶起了很多快樂的往事:


他們去遊樂場,坐過山車時差點吐了;


他們在花園裡挖了一個大坑種樹;


他們在看一場電影時呼呼睡著了;


…………


「我想起來了。」爺爺突然大叫。


「什麼事?」艾斯本問。


「——我忘記對你說再見了!」爺爺說。


爺爺和艾斯本都哭了。


「再見——」最後,爺爺穿牆走了。


艾斯本不停揮手,目送爺爺消失於黑暗中。


這樣的書籍就是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死亡,


明白死亡是我們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生命有開始有結束,這是生命的定數,


是這個世界遊戲規則的一部分,


生命到了這裡,就該讓它自然地離開





 肆


死亡教育不僅存在於歐美的書籍里,


也已經成為學校教育中的一門學科,


從幼兒園開始就一直潛移默化著。


醫學博士朵朵講述過一段親身經歷:


2009年,她到紐約讀醫學博士,


老公也被公司調到美國總部上班。


於是,6歲兒子成成便被接到美國上學。


成成入學一周,朵朵便接到了老師電話,


「周三有堂死亡教育課,希望你陪孩子參加。」


「死亡教育?」朵朵嚇了一大跳。


但那天,朵朵還是去參加了。


原來,是同學們集體養的兔子「花生」死了,


老師要給它開一個追悼會:


「花生的離世,讓很多同學很悲痛,


當然也有同學表現得事不關己。


這兩種情緒其實都是不對的。


今天,我們一起來給花生做一本紀念冊,


大家可以把平時給花生拍的照片,


想對花生說的話都收進這本紀念冊里。」


孩子們忙活一陣後,紀念冊做好了。


老師一邊翻相冊,一邊對孩子們說:
「花生在生前得到了你們細心的照料,


離開時它帶著滿足的笑容,


你們給了花生一段幸福的生命之旅。


花生生前給你們帶來了許多歡樂,


離開後你們應該感激並肯定它曾經存在的價值。」


孩子們聽著,一個勁地點頭。


朵朵問兒子:「兔子的死,你是怎麼想的?」


「剛開始我很難過,但聽老師說後,感覺兔子離開是很正常的事,就像花兒最後要枯萎一樣!」


看著兒子課後能平靜地面對生死,


朵朵不禁讚歎死亡教育課程的神奇。


「媽媽,我可以養一隻小白兔,也叫它『花生』嗎?」


「當然啊!」朵朵欣慰地點點頭。



轉眼就是2012年,兒子讀三年級了。


4月的一天,成成放學回家後說:


「媽媽,明天需要您陪我去趟殯儀館。」


第二天,朵朵帶著兒子來到殯儀館。


儘管做好了心理準備,她依然被震撼了。


殯儀館廣場正中,躺著一口黑色棺材。


一位牧師站在棺材旁,微笑著說:


「有哪位家長願意進棺材體驗一下?」


話音剛落,人群中就是一陣騷動。


兒子緊緊扯住朵朵衣服,示意她不要舉手。


但兒子的舉動,反倒激起了朵朵的慾望。


朵朵舉起手,牧師點了她的名。


此時,廣場響起《寂靜之聲》,


朵朵在眾人注視下,慢慢地走向棺材。


兒子緊緊拉住她的手,越攥越緊。


朵朵掙脫兒子的手,躺進棺材,


「最後」看了看這個讓她留戀的世界,


然後深吸一口氣閉上了眼睛。


就在棺蓋合上一剎那,成成撕心裂肺大哭:


「媽媽!你快出來!你不能丟下我!」


聽到兒子的呼喚,朵朵的心為之一沉:


「如果我真的就這樣離開這個世界,


兒子該怎麼辦?父親該怎麼辦?」


想到這些,朵朵不禁流下了眼淚。


十幾秒鐘後,牧師打開棺蓋,


朵朵睜開眼睛,恍如隔世,慶幸活著真好!


兒子撲過來,緊緊抱著朵朵:


「媽媽,我保證,以後會更愛你,會更加聽話。」


朵朵摟著兒子,竊喜不已。


這樣的死亡教育在美國很普遍。


牧師說:只有真正體驗過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賦予的意義。





 伍


作家張麗鈞也講過一段美麗經歷。


那年,她跟團到德國旅行。


早上起來遛彎時,突然發現:
「離旅館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個墓園!」


同行者憤憤,說安排住宿的導遊太混蛋了。


吃早餐時,張麗鈞發現旅館也住了很多德國人。


「我們才知道,德國墓園多建在城鎮黃金地段,他們不怕鬼,願意與死人朝夕相處。」


他們的墓園好美呀!


有根的、無根的鮮花觸目皆是;


高大茁壯的蘋果樹結滿了累累果實;


蘋果樹下,是一條條原木長凳。


長凳的邊緣還發著幽幽亮光,


這是人們常年光顧弄出來的「包漿」。


德國人去墓園祭奠時,還常帶著書,


坐在長凳上,為死者誦讀美麗的詩文。


看到這樣的情況,張麗鈞感嘆不已:


「徜徉在這樣的墓園裡,我沒有恐懼感,


相反,這裡靜謐安適的氛圍,


竟讓我生出戀戀不捨之情。


於是,我在這個墓園裡留了影。


那張照片,至今都是我的最愛。」


而中國的墓園一般都建在遠離人群的地方,


充滿了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陰森氣息。


沒人願在這裡安放長凳,安放了也不會有人來坐;


只有在那個法定假日里,大家才來意思一下:


看重金錢,就送去面值大得嚇人的冥幣;


看重美食,就送去畫在紙上的滿漢全席;


看重奢華,就送去紙糊的別墅豪車。


歐美墓園常常與住家比鄰而居,


而中國墓園則建在遠離人煙之處,


歐美人祭奠親友時常送鮮花書籍,


而中國人祭奠親友常送鈔票俗物,


兩者的巨大差異,彰顯著我們「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陸


學者蕭功秦和一位留美朋友,


研究東西方文化差異時發現一個問題:


「在美國的中國人的生活追求,


與西方人相比,有一個相當大的區別,


那就是旅美中國人無論事業成功與否,


都喜歡沉溺於物質生活的享受,


只要中國人在一起,


無論是台灣人、香港人、大陸人,

還是旅美華僑,


都非常實際,講求生活的享受與安樂,


平時談話的內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車,


在世俗生活享受方面有很強的從眾心理,


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麼多元化。」


歐美人,也有不少關心物質生活,


但是更多的人在追求其他東西,


「有的人喜歡冒險,而在物質享受方面相當隨便,


有的人成了億萬富翁,但生活十分樸素,始終開一部普通的車子。


他們對於別人以何種方式生活,


物質生活如何好,可以完全不在乎。


每個人都以自我為中心,


追求自己覺得值得追求的價值。」


有一次,蕭功秦的自行車壞了,


修車時,車架上的《西方哲學史》掉下來,


給一位路旁休息的中年人看到了,


他突然像發現外星人似的看著蕭功秦,


「都什麼時代了,居然還有人讀哲學!」


蕭功秦感嘆:「中國人的價值追求太單一了,大家都像一個經濟動物,金錢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情況?


原因很多,但一個重大原因,就是我們缺少了死亡教育。





 柒


喬布斯一生顛覆了四大行業:


用iMAc顛覆了電腦,


用PixAr顛覆了電影,


用IPod顛覆了音樂,


用iPhone顛覆了手機。


正如iPhone開啟智能手機時代一樣,


這四大顛覆,各自都開創了一個時代。


喬布斯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因為17歲時,死亡教育讓他明白了生命的意義。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說:


「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


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於是,他決定「向死而生」,


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去生活,


如此才有了震驚世界的四大顛覆。


所以喬布斯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明。」





 捌


喬布斯為何說死亡是生命最偉大的發明?


「很多時候,儘管生命依然在進行新陳代謝,


但我們並沒有活著,或者說並沒有真正活著。


只是在死亡剎那,或經過死亡體驗後,


我們才開始有了真正的生命。」喬布斯說。


為何說經過死亡體驗後才有了真正的生命?


喬布斯說過這樣一段話:


「死的意義就在於讓我們知道生的可貴。


一個人只有在認識到自己是有死的時候,


才會開始思考生命,從而大徹大悟。


不再沉溺於享樂、懶散、世俗,


不再沉溺於金錢、物質、名位,


然後積極地去籌劃與實踐美麗人生。」


孔夫子有句老話:「未知生,焉知死?」


就是說生的事情還沒搞明白,談論什麼死?


但死亡教育開啟了新角度:未知死,焉知生?


冉克雷維說:「提早認識死亡才會深刻人生。」


巴雷特說:「只有認知死亡,才可以樹立正確、健康的價值觀。」


蒙田說:「預前考慮死亡就是預先考慮自由。」


薩瓦特爾說:「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就是西方人追求的活法:向死而生。





 玖


作家曲冰講過某電視台記者袁君的故事。


那是2010年,一位富豪的妻子找到袁君,


「想請您給我老公主持葬禮。」


抑鬱症,奪走了他老公45歲的生命。


讀完富豪的生前日記後,袁君深深震撼。


他決定在這次葬禮上做一件事情。


那天葬禮上,袁君公布了富豪一天的開銷:


這個數字還不及中產之家小孩子一天的花費。


「他不是在車上,就是在飛機上,


不是在自己會議室,就是在別人會議室。


天天應酬,天天開會,天天拚命賺錢,


但他並沒有享受到金錢帶來的愉悅。」


他最大的快樂竟來自於一次汽車拋錨,


「我讓司機等拖車來,自己步行去公司。


那天太開心了,我在路邊看到了迎春花。


如果沒記錯的話,我上一次看見它,


應該是在大學畢業那一年,


同學們看到迎春花開了,一起去踏青。」


那一天,葬禮結束後。


另一位參加葬禮的富豪握住袁君的手說:


「謝謝您,這場葬禮讓我的靈魂開了竅。」


那一天,袁君回到家後,


沒有像平常一樣看片子找選題,


而是破天荒地下了廚房,做好飯,


然後在樓下等老公和女兒回家。


「這場葬禮,也讓我的靈魂開了竅。


幸好我還有時間、還有健康,


還能好好地善待人生和生活,


好好地善待每一個重要的人。」





 拾


2012年,心理學者陸曉婭,


在北師大開設了「生死課」,


教導學生認識死亡,認識生命。


一開始,她並沒抱什麼希望,


因為中國人太忌諱談論「死」了,


「沒想到來聽課的學生會這麼多。」


她對「生死課」的作用本來也沒抱什麼希望,


但沒想到它的作用竟然會這麼大。


「陸老師,上了這個課,我重新拿起了畫筆。」


「陸老師,我去報了個架子鼓班。」


有一位學生,學了別人很羨慕的專業,


但她自己卻很抑鬱,覺得毫無意思。


上了「生死課」後,她學起了烘焙麵包。


烤得非常漂亮,還教給許多人。


她一下子變得開朗起來,「我找到了自己參與世界並在其中感到價值的方式」。


去畫畫不一定要成為大畫家,


去學架子鼓不一定要成為偉大鼓手,


去學烘焙麵包不一定要成為糕點大師,


而是因為那裡有他們的生命熱情。


「我什麼要開設『生死課』,


就是想通過討論死亡,幫助學生找到熱情所在。


人到了一定年齡,就要對人生負起責任來,


需要去尋找能夠讓你燃起熱情的東西,


找到自己參與世界並在其中感到價值的方式。」


這就是死亡教育的最大意義。



 拾壹


在《西遊記》中,


我們大呼過癮的情節之一,


就是美猴王火燒閻王府,勇銷生死簿。


我們懼怕死亡,因而妄想逃避死亡。


但正如史鐵生所說:死亡是一個必將到來的盛大節日。


它終將到來,我們無從躲避。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


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


我們雖無法改變封面前和封底後的事情,


但書里的故事,我們卻可以自由書寫。


很喜歡畢淑敏的一句話:「人生本沒有什麼意義,人生的意義便在於我們要努力賦予它的意義。」


面對死亡,我們都要補課。


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遺 的精彩文章:

艾滋病,究竟是個什麼病?
給狗狗做安樂死的她,最後一針卻留給了自己

TAG: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