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世界中國學」在拉美,「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中拉對話新階段

「世界中國學」在拉美,「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中拉對話新階段

一帶一路

日前,2018年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落下帷幕,作為今年最後一個重要的全球多邊外交機會,此次G20峰會上,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就彼此關心的重大國際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努力化解分歧,釋放積極信號,引發世界關注。

原文 :《世界中國學論壇拉丁美洲分論壇在阿根廷舉行——「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中拉對話新階段》

本報特約記者 龍吟

圖片 |網路

論壇現場

以G20阿根廷峰會為契機,12月3日—4日,世界中國學論壇拉丁美洲分論壇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論壇主題為「『一帶一路』倡議與中拉合作」。論壇由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建設基金會、阿根廷國際關係理事會、阿根廷拉普拉塔國立大學、阿根廷工銀基金會共同主辦。本次論壇探討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及中拉合作發展前景,契合了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兼具。

「一帶一路」已成為中拉合作新抓手

拉美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自然延伸的重要方向,「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當前中拉合作的新抓手,是國際合作不可或缺的參與方,中拉關係「五位一體」新格局與「一帶一路」倡議的「五通」精髓高度契合。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遇的大變局,世界經濟深刻調整變化,全球治理體系深入變革,中拉更需加強合作,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公平方向發展,保持自身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一帶一路」倡議有利於促進中拉關係的不斷發展。中拉經濟互補性強,彼此合作有利於促進雙邊經濟的發展,互利共贏,也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平衡、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中國和拉美國家同屬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加快實現現代化,是我們共同的追求和目標。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張道根表示,五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響應,大家共同行動,各方面合作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有力地推動了合作包容、互利共贏的經濟全球化繼續拓展。「一帶一路」倡議是基於如下的歷史和現實的考量:

一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需求,是新形勢下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實現包容普惠平衡發展的必然選擇。「一帶一路」建設是在全球化進程中各種紛爭歧見增多,單邊主義、孤立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政策舉措和行動抬頭,全球經濟結構深刻調整和曲折復甦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旨在堅定不移擴大中國對外開放,推動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尤其是促進發展中國家平等互利、共同發展。

二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在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世界處於百年未有大變局之中,中國對當今世界人類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新國際觀認識的產物。通過「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促進各個國家深度合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古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啟迪,基於中國幾千年來的中華文明對「道法自然」「天下一家」之理的深刻認識。我們倡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貿易投資合作,共商共建共享開放包容普惠公平發展之路,促進世界各國人民擴大交往、增進信任,推動不同國家與民族文明的互學互鑒。

自 2015 年起,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被納入「一帶一路」倡議,是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社會科學Gino Germani研究所所長卡洛琳娜·梅拉認為,這個倡議提出了一個完備的合作方案,協調打通政策、運輸、貿易和金融一體化,加強社會文化關係。開啟了一系列理論和政治辯論,這對學術和知識領域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成為思考當代世界的新思想框架的一部分。作為歷史上偉大理論和社會項目的搖籃,中國向世界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大膽的對話方式,挑戰不穩定的國際力量來展望長期的未來。

建立儘可能對等的戰略關係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中國發展的歷史性飛躍,是這一迄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為助推世界共同發展和人類社會文明進步所貢獻的責任擔當。新中國建立於動蕩的全球政治經濟環境中,在全面封鎖之下構建起了自身的政治經濟體系,有效地將當時一盤散沙的中國社會整合起來。1978年後,中國踏上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之路上,從封閉社會走向開放社會,經濟體制持續深化改革,社會結構轉型不斷加快,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躍身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在全球經濟社會的劇烈變遷之中,中國何以能夠在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巨大的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情況下,持續健康發展並保持社會總體穩定?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大學前副校長李友梅表示,從實踐經驗中,我們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這個制度優勢的本質是始終堅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是在這個前提下,中國人民走向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路,期待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美好生活。

「在世界複雜混亂的局面中,中拉更應該加強全球的交流和合作。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舞台上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阿根廷國際關係理事會中國項目組組長、薩爾瓦多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豪爾赫·馬萊納指出,雖然拉美地處邊緣地帶,中國還是給予高度重視,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交流合作也日益增加,尤其是一些中美洲地區仍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中國應該繼續推進,給予更多支持。在近四十年,中國低調並扮演著積極的角色。阿根廷拉普拉塔國立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孔子學院外方院長諾貝托·康薩尼認為,通過歷史,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這是人類歷史上能夠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實現如此質的飛躍的唯一案例;我們必須基於21世紀的現實來思考中國;我們必須審視諸多方面,克服精神上的懶惰,不再循規蹈矩;我們要學會建立儘可能對等的戰略關係,聚焦教育、研究、科學和技術多維度的發展。

理解世界需要變革、對話與共識

在20世紀末,不同的思想家和各種科學研究已預測到知識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本要素,並對技術、勞動、社會、經濟和教育產生影響。阿根廷國際關係理事會亞洲事務委員會主席愛德華多·薩多斯指出,雖然阿中兩國文化不同,但是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對家庭、友誼等的重視。阿中在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以來保持著穩定和諧的關係,接下來不僅要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多交流,而且要在學術、教育、智庫等更多的層面展開合作溝通,包括讓更多的青年學生交流互動。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高等教育機構的國際化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學術、科學、技術和藝術領域的持續國際化,以及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和創新,使得教育能夠普及到世界的每個角落。真正的國際化戰略必須考慮各大學的文化交融能力和國際學術水平,學術、科學、技術和藝術活動實現國際化的過程,以及同國際標杆機構的比較和學習。

「這次世界中國學論壇拉美分論壇,無疑是鞏固阿根廷大學與各國學術和科學機構友好關係的新的里程碑。」阿根廷拉普拉塔國立大學副校長馬丁·阿尼巴爾·洛佩茲·阿門戈爾這樣指出。阿根廷國際關係理事會副主席費利克斯·佩納則提出了三個概念,有助於我們理解世界:一是變革。當今世界處於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世界是多邊協作、多極化的關係;二是對話。G20峰會時期,各國家和地區間需要增強對話溝通。G20就是一個對話交流的空間。惟有不斷對話,方能了解對方;三是共識。G20峰會時期,我們需要思考達成怎樣的共識。這不僅僅是政府間的共識,也是社會民眾間的共識。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36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過完雙十一還有雙十二,炫耀性消費之風不可長矣
擇校亂象:不止是以權入學、以錢擇校……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