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艾灸排病反應及解決方案,請收藏!(下)

艾灸排病反應及解決方案,請收藏!(下)

21、崩漏,常伴有血塊

現象說明

1、崩漏指不在行經期間,陰道突然大量出血,或下血淋漓不斷,前者為「崩中」,後者為「漏下」。出血量多,來勢洶湧者為崩;出血量少,淋漓日久者為漏。

2、灸後崩漏常伴有血塊,說明患者體內有寒邪,寒則凝,凝則瘀,瘀血阻滯沖任,血不歸經,引起崩漏。

3、瘀血屬病理產物,也可轉為致病因素。艾灸之後,體內陽氣增多,陽氣具有溫煦作用,將體內寒邪悉數化開,瘀血就會大量排出,以血液或血塊形式出現。

解決方案

1、對付灸後崩漏,切不可服用寒涼固澀的藥物,一來招致寒邪入體,並可致瘀;二來艾灸前功盡棄。

2、灸後崩漏與體質過寒有關,理當以化瘀為先,瘀血去則血自止,因此只要出血量在患者可承受範圍內,建議堅持艾灸,促進氣血運行,讓體內瘀血儘快排出。

3、灸後崩漏還與沖任失調有關,因此若出血量實在過大,導致體虛,建議酌情艾灸以下穴位:命門穴,培元補腎、強健腰脊;關元穴,調沖任、理氣血;隱白穴,健脾寧神、調經統血;氣海穴,益氣助陽、調理沖任;血海穴,調經統血、健脾化濕;三陰交穴,健脾理血、益腎平肝。

22、白帶異常

現象說明

1、白帶異常說明體內濕熱過重。灸後陽氣增強,體內濕熱邪逐步被祛除,在正邪相爭的過程中,一旦濕熱邪侵襲胞宮,就會引起白帶異常。

2、白帶異常說明任脈失固,帶脈失約。任脈屬於奇經八脈,有「陰脈之海」之稱;白帶異常屬於「帶下病」,「帶」指帶脈,往往因為帶脈不能約束所致。

解決方案

1、一般而言,任脈失固、帶脈失約是由於脾虛腎虛所致,因此針對任脈失固、帶脈失約引起的白帶異常,必須健脾補腎。

脾虛,可灸以下部位:帶脈,益氣固攝,調理任督二脈;脾俞穴,振奮中陽,助升清降濁,運化水濕;足三里穴,調理脾胃,利於氣血化生;三陰交穴,平肝、補腎、健脾、利濕;隱白穴,補脾、益氣、攝血。

腎虛,可灸以下部位:帶脈,同上;次髎穴,疏理下焦、清散鬱熱、補益虛損;腎俞穴+關元穴,強腎培元,固澀止帶;三陰交穴,同上。

2、對於濕熱以及其他原因導致的白帶異常,具體可參考:月經是女人的命,白帶是女人的魂;艾灸,既保命又可安魂!

3、保持外陰乾爽,飲食清淡,多喝水。

注意事項

不能吃消炎藥,否則易將寒濕邪封藏在體內,不利於拔出病根。

23、腹脹、打嗝、放屁

現象說明

1、灸後腹脹、打嗝、放屁,說明腸胃功能開始恢復正常。

2、腹脹是身體虛寒所致。儘管艾灸為身體補充了陽氣,但身體仍然處於正氣不足、脾胃虛弱的狀態,正邪二者相互博弈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暫時會受影響,就會表現出腹脹的癥狀。

3、打嗝、放屁,是因為艾灸後體內陽氣增加了、氣機暢通了、胃腸道蠕動正常了、排氣能力增強了。邪氣滯於體內,日久能滿,一朝被正氣驅逐出去,都會表現出頻繁打嗝、放屁的現象,且體質越寒,反應越頻繁、越劇烈。

4、如果灸後排出的屁特別臭,說明腸胃問題相對較重,腸道內宿便較多。

5、肝、膽、胰腺等消化性器官有問題,灸後也容易出現排氣現象。

解決方案

1、無論是腹脹引起的腹瀉,還是打嗝、放屁排出的氣,都是垃圾,一定要及時排出。

2、針對腸胃不調的癥狀,可隔姜灸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如果肝膽胰腺等有問題,可隔姜灸肝俞穴、膽俞穴、太沖穴等,還可敲打肝經、膽經。

3、少吃洋蔥、紅薯、白蘿蔔、豆類等容易產「氣」的食物。

24、血壓、血脂、血糖發生變化

現象說明

1、血壓升高:灸後體內陽氣增強,血液循環加快,血管末梢的垃圾亟待清除,血壓就會根據身體給出的「指令」而隨之升高;同時,由於血管韌性尚未恢復,不能適應變化,所以血壓增幅往往較高;此外,灸後血壓升高,還與腎有關,因為腎上腺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灸後若腎上腺受影響,激素分泌量驟增,就會使血壓異常升高。

2、血脂升高:中醫認為高血脂症屬「痰濕」範疇,胃火旺盛、脾氣虛弱、肝腎陰虛,致使膏脂輸化不利而致痰濁。艾灸補充陽氣,陽氣具有溫煦、推動、氣化作用,體內多餘的膏脂得到溫煦,就會大量分解排到血液中,在調整期就會表現出血脂升高的現象。

3、血糖升高:艾灸為身體補充正氣,正邪在胰腺處對抗,在調整期就會影響胰腺功能,進而影響胰島素分泌,血糖就會隨之升高,且可能持續整個調整期。同時,有些人雖然不是糖尿病患者,但若灸後血糖升高,且伴有糖尿病患者常出現的3種癥狀——口渴多飲(上消,由肺掌控)、多飲多食(中消,由胃掌控)、多飲多尿(下消,由腎掌控),說明對應的臟腑有問題。

解決方案

1、血壓升高:艾灸百會穴、曲池穴、懸鐘穴、湧泉穴,可調理血壓、改善睡眠。此外,還應艾灸補腎穴位,腎陽虛可以艾灸督脈以及關元、命門等培補元陽的大穴;腎陰虛可以艾灸三陰交穴、太溪穴、照海穴等,並多食鴨肉、絲瓜、銀耳等滋陰食物。

2、血脂升高:建議堅持艾灸(可加灸中脘穴、氣海穴、足三里穴、豐隆穴等),通調胃、脾、干三臟功能,促進脂肪儘快消化、吸收、排出。

3、血糖升高:針對相應癥狀——口渴多飲(上消,由肺掌控)、多飲多食(中消,由胃掌控)、多飲多尿(下消,由腎掌控),辯證施灸。

注意事項

由於糖尿病患者的免疫能力非常低,傷口癒合能力差,因此糖尿病患者艾灸時,切記把握時間和灸量,一定不能起泡。

25、經脈痛、關節痛、全身痛

現象說明

1、艾灸之後,血液循環增強,哪裡有瘀堵,哪裡就會出現輕微的疼痛或跳動。

2、一般而言,有風寒、血瘀、氣血不足這3類癥狀的患者,艾灸後最容易出現竄痛、跳痛、經脈痛、關節痛等癥狀,這表明經脈中的陽氣得到了補充,正準備將邪氣驅趕出去。

3、全身痛說明寒濕很重,且同時伴有風邪,因而會出現遊走性疼痛。比如,有些人艾灸前可能只是胸背部局部疼痛,但由於艾灸具有透熱、傳熱、擴熱的作用,加上風邪具有流動性,灸後疼痛就會擴散至四肢乃至全身。

解決方案

1、繼續艾灸,以促進外邪儘快排出,如果想緩解疼痛,可艾灸阿是穴。

2、針對濕氣,加強對膀胱經第一側線(脊椎旁開1.5寸)、督脈、任脈的疏通,可以刮痧,也可以艾灸、按摩,同時加灸豐隆穴、承山穴等祛濕穴位。

3、針對風邪,配合艾灸風門穴、風市穴等祛風穴位。

26、眩暈

現象說明

1、眩即眼花,暈是頭暈,兩者常同時並見,統稱為「眩暈」。多見於艾灸百會穴的時候。(百會穴具有升高血壓的作用,高血壓患者不宜多灸。)

2、眩暈一般與腎精不足、氣血虧虛、肝陽上亢、痰濕內蘊、瘀血阻絡等有關,比如,腎精不足、氣血虧虛會導致腦髓空虛、清竅失養(腎主骨生髓);肝陽上亢、痰濕內蘊、瘀血阻絡會擾動清竅,導致眩暈。

3、灸後出現這種情況,說明肝、脾、腎三臟虧虛嚴重,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期。

解決方案

1、先艾灸下焦穴位(如懸鐘穴),待下焦疏通之後,再艾灸上焦穴位(如百會穴、風池穴、頭維穴、太陽穴),可減少上焦灸量,可以配合頭部督脈、膀胱經、膽經進行刮痧。

2、眩暈必須分清虛實施灸,一般以虛者居多,如肝腎陰虛、氣血虧虛、腎精虧虛等,可加灸脾俞、氣海、足三里;實證主要是痰濁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氣逆、瘀血阻滯等,可加灸合谷、豐隆、太溪、太沖。

27、食欲不振、噁心、嘔吐

現象說明

1、陰邪困脾胃:如果脾胃功能較弱,或者多有寒濕,艾灸之後體內陽氣上升,相關臟腑的陰邪被化開,順著臟——腑——陽經的路徑排出體外,陰邪可能會困住脾胃,導致脾胃功能下降,就會出現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的癥狀。

2、陰虛體質:陰虛體質,艾灸後陽氣上浮,就會出現頭暈、噁心。

3、暈灸:多發生在患者第一次艾灸的時候,一般體質較弱、過飢、過飽、過於緊張的人容易出現。

4、操作不當:比如過飢、過飽後艾灸,氣血循環加速明顯,會將胃部的氣血調動起來,影響胃的消化功能,從而產生噁心、嘔吐的癥狀。

解決方案

1、針對陰邪困脾胃,加強在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的艾灸,盡量縮短邪氣在體內停留的時間,讓其儘快排出體外。根據臨床經驗,艾灸後導致的噁心、嘔吐一般不會超過半個月,最長十幾天這種癥狀就消失了。

2、針對陰虛體質,多配合腎俞、太溪、足三里等滋陰穴位,同時減少灸量和時間。下焦的時間可長一點,艾灸上焦,每個穴位時間盡量保持在5~10分鐘即可,如果沒有明顯難受的癥狀再繼續進行艾灸。同時,要保證充足的睡眠,盡量在10點之前就進入睡眠狀態,有利於陰血的生成。一日三餐保證營養齊全,以五穀、蔬菜為主。

3、針對暈灸,要及時停止施灸,讓患者平卧,點按內關穴。對於體質比較弱和精神疾病患者,要減少火力和灸量。

4、針對操作不當,可以按摩一下頭部經絡,緩解一下癥狀,第二天減少時間或灸量。如果癥狀有所緩解,逐漸調到適合的灸量和時間,待身體完全適應後,再恢復即可。如果是過飢導致,要及時吃點甜食。

28、浮腫

現象說明

1、浮腫常見於眼瞼、面部、小腿、腳面,嚴重者甚至全身都會浮腫,說明體內代謝通路不暢。

2、腎主水,一般下肢浮腫說明腎陽不足。

3、眼瞼、面部水腫,說明脾虛濕盛,且患者經絡瘀堵嚴重。

解決方案

1、針對四肢乃至全身浮腫,一方面建議請專業的中醫師辯證配些中藥調理,另一方面建議艾灸命門穴、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等培補元陽的穴位。

2、針對頭面部浮腫,建議艾灸脾俞穴、豐隆穴、承山穴、足三里穴,同時配合對脾經、胃經、肺經、心經進行刮痧。飲食忌生冷,可以多喝一些祛濕的粥湯。

3、對膀胱經進行刮痧、艾灸,以幫助水液排出。

29、眼睛紅腫、疼痛,眼屎多

現象說明

說明患者本身肝經有熱、肝氣鬱滯。艾灸後,肝氣得到疏通,肝主目,瘀堵在眼中的病邪就會排出,在此過程中會影響眼部的微血管等,就會表現出上述反應。

解決方案

繼續艾灸,同時不吃辛辣燥熱的食物。

30、皮膚灼痛

現象說明

艾灸的總體原則以溫熱感為宜,皮膚灼痛可能因為以下原因:

1、施灸部位經絡不通,「不通則痛」,連帶著經絡堵塞處的肌表產生疼痛,疼痛越厲害,說明病理反應越大,也就是經絡阻滯越嚴重。

2、操作方法不當,比如艾灸時間過長、火力過大。

3、艾條質量沒有保障,比如新艾或含有雜質的艾條,灸後局部皮膚可能會出現灼痛感。

解決方案

1、如果是經絡不通,建議堅持艾灸,等經絡灸通之後,施灸部位極其肌表的疼痛感都會消失。

2、如果是操作方法不當,可以適當減少艾灸時間,延長灸火與皮膚之間的距離,同時配合迴旋灸,減少懸定灸的時間。此外,艾條越粗,火力越旺,盡量離皮膚稍稍遠一點。

31、其他部位不適

現象說明

其他部位不適,主要指艾灸A部位,結果B部位出現不適癥狀的一種現象,一般A、B兩個部位存在聯繫。比如,艾灸中脘穴,結果腿部出現酸脹感,這就說明患者脾胃功能較弱。因為脾經、胃經都循行腿部,這兩條經絡酸脹,就說明經絡氣血不暢,就可以推導出患者脾胃功能較弱的結論。

解決方案

一般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在B部位採取刮痧、艾灸的方法,先緩解B部位處的不適(治標),而後再針對A部位相關的問題,辯證配穴施灸(治本)。比如針對「現象說明」中的例子,一方面可以先在腿部刮痧、艾灸,疏通脾經、胃經;另一方面,艾灸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等,並多食用山藥、紅棗、豆類等補充氣血的食物,以加強脾胃功能。

32、眼睛流淚、喉嚨干癢、胸悶煩躁

現象說明

1、出現這種癥狀,一般與艾煙過敏有關。

2、艾煙也是一味葯,裡面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施灸時艾煙通過鼻腔進入人體,循環全身,可顯著提高人體免疫能力,有關藥理研究還表明,艾煙可以抗菌、消毒,對流感病毒等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解決方案

1、一般離開艾煙環境,癥狀就會立即消失。

2、保持施灸環境通風條件良好,且每次灸量不要太大。

3、如果癥狀比較嚴重,出現乏力、胸悶、心慌、出冷汗、頭暈眼花等癥狀,可以暫時停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匠心居 的精彩文章:

記住艾灸入門8穴,新手變高手!
吃出來的病,這樣灸回去!

TAG:艾灸匠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