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金立卒於 16 歲

金立卒於 16 歲

金立的沒落,是技術更迭浪潮里守舊者的殘酷結局,是企業難以把控資金流向的失控之殤,也可能是董事長個人行為釀下的苦果。

作者 | Yesse& Yorke

責編 | 胡巍巍

一家2017年上半年還有7.6億元盈利的公司,如何會在一年內迅速走向衰亡?近一年的時間內,接盤俠的傳聞起了又落,為何遲遲未能出現?劉立榮長期滯留香港不歸,一年時間內,金立的債務危機終於走向了結尾。

資產管理公司100%由債權人持股,持有原金立集團的優質非核心資產等:運營公司主要從事手機品牌授權和移動互聯網業務,其股權歸債權人所有,是否分配一定股權給管理層及除責任人外原金立集團股東,由債權人確定。

死亡號角吹響,20餘家供應商遭殃

死亡號角一年前就已吹響。

時間回到一年前,2017年12月,金立的重要供應商彼時,供應商歐菲科技(002456.SZ)的一紙訴狀,已經吹響了金立大廈將傾的號角。

2017年12月14日,歐菲科技召開電話會議,表示「已經對金立申請了財產保全,抵押物包括金立旗下兩處深圳物業和微眾銀行3%股權,總體估值超過20億。」也就在這年11月,歐菲科技已經對金立停止了供貨。緊接著,2018年1月10日,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凍結了公司董事長劉立榮所持有的41.4%的股權,凍結期為兩年。

劉立榮或許怎麼也想不到,金立這致命一擊來得如此猝不及防。這場起訴直接導致法院凍結了金立賬戶,股權和資金流動性問題隨之而來。這意味著,劉立榮只能向外部尋求幫助來補給金立運營所需要的全部運營資產,但一切都不再像此前那般順利。

歐菲科技對金立的致命一擊還不止是金立資產受挫。據悉,歐菲科技為金立生產的手機觸摸屏、指紋識別模組幾乎是金立在該部件上的唯一供應商,一旦斷供,金立的生產將難以為繼。

根據歐菲科技對外披露的數據,截至2018年2月6日,公司對金立的應收賬款餘額為6.26億元,賬齡都在半年之內。

不僅歐菲科技,彼時,金立大大小小的供應商均被欠下了數額不等的貸款。但歐菲科技的強硬態度,開始讓人真正意識到金立資金枯竭的嚴重性。截止今年3月,已有四家供應鏈廠商因金立危機調低盈利預期。其中電池供應商維科精華有退市A股的危險,據了解,金立是其第一大客戶。這些供應商普遍向金立停止了供貨。

自此,金立債務危機全線爆發。接下來的一年內,金立名下的不動產、微眾銀行和南粵銀行的股權等,被銀行、供應商等申請輪候凍結。

裁員、停產隨之而來。有金立的員工表示,供應商停止供貨之後,金立便開陸續開始放假停休,即便層短期復工,但是已經開始大量裁員。這些被裁員的員工,已經數月未拿到賠償金。

11月20日,有媒體報道稱,近20家金立供應商聚集在深圳中院,向法院提交對金立進行破產重整的申請。債權最大的一家,資金達3.7億元。這些受到波及的供應商除了頻繁討債、訴訟,還停止或減少對金立的貨品供應,這讓金立的資金回籠更加困難。而金立20餘家中小供應商或將面臨倒閉。

資產迷局:賭博or營銷過大?

曾經的國產巨頭行將就木,破產疑雲還未解開。

關於資金鏈危機的緣由,2018年1月中下旬,劉立榮在接受證券時報採訪時提到,2016、2017年金立營銷費用投入60多億,加上近三年對外投資的30多億元,近100億元的投入對金立的資金鏈造成很大影響,這導致了金立近來資金鏈危機的出現。

關於歐菲的指控,劉立榮也曾第一時間站出來回應。面對媒體的採訪時,劉立榮表示,「我不會跑路,債務會一步步償還,金立對解決這次危機是有信心的,希望能有一個寬鬆的環境來解決問題,甚至在必要時可放棄金立的控制權」。

放棄控制權,則意味著作為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將一無所有。

但事實並非那麼容易。內部資產凍結,金立也只能向外部尋求幫助。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斷有傳聞傳出有接盤方的出現。根據《財經》此前的報道,金立至少經歷兩輪戰投談判,不僅包括TCL這樣的硬體廠商,也有佳兆業、寶能一類的地產商。金立官方承認的,是一家有國資背景的企業。具體哪家企業,金立方並未明確表態,這在其股東看來,則屬「畫大餅」的緩兵之計。

事實上,這場危機爆發之前,金立的經營狀況並不算差。金立在2016年10月發行規模為10億元的私募債「16金立債」時披露,2016年營收為271.69億元,凈利潤為13.32億元,期末現金餘額為7.34億元。公開數據顯示,金立2017年上半年營收超過150億元,凈利潤為7.6億元,現金餘額達10.33億元,負債合計137.96億元。

而從企業的發展歷程來看,這家成立於2002年的公司,在整個行業是家當之無愧的老兵。在其鼎盛的2008年,其銷量僅次於三星和諾基亞,而彼時小米公司還未成立。2010年,甚而佔領了國產手機第一的地位。即使在智能手機興盛之後,金立在2016年的出貨量也達到了4000萬部,僅比第四名的小米少了200萬部。

與彼時興盛的「中華酷聯」相比,金立的元老級地位還在於其對海外市場的早早布局。媒體訓練營統計的數據,2010年,金立開始布局國際市場,2012年其海外銷量近千萬部。

隨後,金立加快進軍海外,完成布局50多個國家的市場,戰略重點放在南亞、拉美、南美、東歐、印度、俄羅斯、土耳其以及東南亞和非洲等國家。2014年,金立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為2800萬部,海外市場銷量佔比大約為55%。而在極具市場潛力的印度市場,金立是最早布局的國產手機品牌。2014年金立在印度賣出400萬部手機。

2016年之後,線下打法不及OPPO、vivo兇狠,投入大。線上不如小米性價比精準定位,鋪量求生存,金立很快在重要的印度市場敗下陣來。

另外一個說法,危機爆發以來,關於劉立榮賭博及挪用公司資金的傳聞從未間斷。對此,劉立榮在上個月接受證券時報採訪時終於承認,他的確是去塞班賭博了,輸了「十幾億」。對於挪用資金的質疑,劉立榮的回應則是從公司「借用了十幾億」。「我創辦金立16年,在公司一直是絕對的權威,我個人沒有其他收入,難免在生活上有些公私不分,借用公司資金的行為。」劉立榮如是表示。

關於劉立榮的賭資,一位接近金立股東人士曾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劉立榮在賭博上輸了超過100億,股東們推測過,劉立榮挪用公款的數目可能在60億左右,但賭博地點不是在香港、澳門,而是在塞班。」雖然金立對這一說法表示否認,但業內普遍認為,其賭博行為可信度較高。

國產手機激戰,海外能否避難?

在手機的江湖,沒有誰能大而不倒。如果沒能始終站在核心技術的最前端,轉眼就會被市場無情地拋棄。不僅是金立,曾經的諾基亞、摩托羅拉是何等輝煌,如今也都沒落。

功能機時代已然成為歷史,近年的金立開始走向高端路線,但其功能不如華為,營銷調性又欠了小米、OPPO、vivo太多。2017年,金立一度推出M2017版手機,售價高達16999元。

根據界面記者採訪劉立榮的描述,「上萬元鱷魚皮手機,怎麼會有人買?」劉立榮在當時微笑且自信地回答說:「你不了解就有那麼一部分人,有著特殊心理,我需要去滿足他。」

中國的消費者早已麻木了手機廠商鋪天蓋地的宣傳,僅憑營銷策略就想俘獲大批消費者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不但如此,中國的手機市場容量也早已經觸及天花板,甚至不增反減。

工信部旗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國內手機市場運行情況及發展趨勢分析》顯示,2017年國內手機出貨4.91億部,同比下降12.3%。

因此,國內手機市場的爭奪已經成了一個此消彼長的零和遊戲,一個品牌的市場份額增加只能依靠慢慢蠶食掉其他品牌的市場份額,而且馬太效應愈發明顯。根據市場研究機構Kantar World panel數據,2016年蘋果和「華米OV」(指華為、小米、vivo、OPPO)佔據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79%,2017年這一數字變成91%。

曾經的「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一度國產手機的領軍廠商如今都漸漸式微,「華米OV」逐步佔據了國產手機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就連三星這樣的手機巨頭,在中國的銷量也是每況越下,IDC數據顯示,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在一度達到了19.7%,但在2015-2017年期間,三星手機市場份額迅速被華為、蘋果佔領。而到2018年第二季度,更是下降到0.8%,甚至有消息稱三星手機將要退出中國市場。

國內手機市場的飽和也讓國產手機廠商的目光紛紛移至海外。

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2016年印度人口規模13.2 億,中國人口規模13.8億,兩者人口基數已十分接近。

但是,2018年,印度手機市場目前出貨量不到3億,而中國手機市場年出貨穩定在 5億左右,存在約2億台的差距。這表示印度這個作為智能手機新興市場代表的國家依舊潛力十足,國產手機廠商必然在印度的進攻性不斷加強。

vivo與OPPO在印度主要把資源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大力實行招牌海報宣傳策略,vivo用約2億人民幣(3000萬美金)搶到了2016年和2017年IPL手機冠名,OPPO則拿到印度板球國家隊未來五年的冠名權,競標價約合11.45億人民幣。

而小米甚至請來了富士康在印度開設工廠代工小米電視及手機來將產品的成本降到最低。

最終,小米、vivo和OPPO成了印度市場最大的贏家。

印度市場只是國產手機出海的一個縮影。根據12月4日信息技術研究和分析機構Gartner發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售統計數據顯示,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同比增長1.4%至3.89億台,排名前五的智能手機廠商分別是三星、華為、蘋果、小米和OPPO。

其中,華為手機銷量同比增長43%至5221萬台,小米手機銷量同比增長20%至3321萬台,除華為和小米之外,其餘品牌的數據基本持平,且銷售量總計下降5.2%。華為和小米成為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結語

2018年即將過去,16歲的金立卻行將就木。做山寨機起家,到品牌機,再轉向智能機,最終還是在4G時代被其他廠商甩在了身後。隨著5G時代的即將到來,很有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換機潮,這必然會伴隨有手機巨頭的沒落和新貴的崛起。

金立的沒落,是技術更迭浪潮里守舊者的殘酷結局,是企業難以把控資金流向的失控之殤,也可能是董事長個人行為釀下的苦果。

但,誰會是下一個金立?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SDN 的精彩文章:

微軟 Windows 再度「圍剿」 Google Chrome
把 Python 扒了一層皮後,得出了這些結論……

TAG:CS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