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遲早要拿諾貝爾獎」的張首晟

「遲早要拿諾貝爾獎」的張首晟

德國哥廷根大學附近有一塊墓地,這裡長眠著多位科學家,數學家高斯、放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奧托·哈恩、提出23個問題的數學家希爾伯特……鮮花和水池之旁,這些偉大的靈魂伴著東岸教堂的鐘聲靜靜地沉睡,唯有墓碑上由其生前發現的數學或物理公式組成的墓志銘,還在講述著他們一生對科學的追求與奉獻。

12月6日,又一位科學巨匠離我們而去。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的家人發布聲明,確認55歲的張首晟於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去世。

生前,他曾說「要devote自己所有的生命,為人類的科學做出一些貢獻。」這位15歲考上復旦大學的少年生、被知名科學家楊振寧稱為「遲早要拿諾貝爾獎」的弟子、35歲就受聘為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包攬物理界所有重量級獎項的天才,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他曾許諾奉獻一生的星球。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君掌盛無邊,剎那含永劫。」家人引用張首晟生前最愛的一首詩來悼念他,願科學的碩果,得以讓生命見證永恆。


「遲早要拿諾貝爾獎」的天才

1963年,張首晟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書香世家。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想要一張安靜的書桌並不容易,積著厚厚灰塵的閣樓,成為了張首晟少年時代的藏寶閣與書屋。那裡有各種各樣的書籍,從藝術到科學,從康德、黑格爾到楊振寧、李政道,每一本他都會讀。

1978年,張首晟15歲,高考恢復,他靠著父親給他的一套高中教科書,跳級考入復旦大學物理系。

後來張首晟說:「初中時,在很封閉的情況下,我們都知道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為中華民族爭了一口氣。大學時選擇理論物理專業,就是沖著他們的榜樣力量。

進入復旦後的張首晟讀書十分刻苦,大一下學期因為成績優秀,被國家選派到德國留學,只花3年就讀完了5年的物理學位。畢業後,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錄取,如願以償成為了楊振寧先生的弟子,研究凝聚態物理。

楊振寧曾誇讚張首晟「遲早要拿諾貝爾獎」,這不僅僅是老師對學生的偏愛。

1987年,張首晟獲得美國大學的博士學位,隨後在IBM研究中心做高級研究員,此時他在半導體物理領域已經頗有建樹,深受前美國能源部長朱隸文先生的賞識。

1993年,張首晟被斯坦福大學聘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評為終身教授,當時他年僅33歲,是斯坦福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之一。

2006年,張首晟理論預言「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次年,張首晟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進行實驗驗證研究,被評委Science雜誌評為2007年十大科學進展;2008年,張首晟又再次理論預言「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14年11月3日,因在拓撲絕緣體研究領域的開創性貢獻,張首晟與兩位科學家Kane和Mele一起分享了該年度富蘭克林物理獎。這個具有革命性的新材料實現了電子運行像高速公路一樣各行其道,極大地提高了效率,手機可以一周或一個月才充一次電,電動汽車可以擁有更長的續航里程。這項發現被稱為人類文明的重大進步,代表著一種完美材料的誕生。

2017年7月21日凌晨,張首晟及其團隊公布了他們的第二個重大發現:在整個物理學界歷經80年的探索之後,我們終於發現了手性Majorana費米子的存在,對現在的量子理論帶來巨大的改變。浪漫和詩意的張首晟將這一新發現稱為「天使粒子」。他解釋說,「天使粒子」如同一個完美世界,只有天使,沒有魔鬼。

基於對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開創性研究,張首晟包攬了物理界所有重量級獎項;而國際理論物理學中心狄拉克獎、尤里基礎物理學獎、富蘭克林獎等獎項的得主,通常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候選人。


「做科學與資本橋樑」的跨界人

張首晟曾說自己的偶像是愛因斯坦,但也想成為達·芬奇、富蘭克林這樣的人。「在達芬奇和富蘭克林身上,我看到了科學家的不同方向。他們既有偉大的科學研究,又在藝術、商業甚至政治上有自己的成就。

而斯坦福大學,在科學之外也同樣流淌著商業的血液。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經典事例: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代,兩名斯坦福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工學院院長拿出一張5000美金的支票支持他們創業。這兩個學生是休利特和帕卡德,後來,他們創立了一個偉大的公司——惠普。

除了惠普之外,斯坦福歷屆師生創辦的公司還有因特爾、雅虎、谷歌、VMware(虛擬系統)思科等。張首晟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如果將所有斯坦福大學師生創辦的公司看做一個經濟實體,其 GDP在全世界所有國家中排第10位。

在斯坦福任教的初期,張首晟就投資了斯坦福計算機系的副教授Mendel Rosenblum與妻子Diane Green共同創造的虛擬軟體公司VMware(NYSE:VMW)。5年後VMware被EMC收購,後來又在紐交所上市,如今市值已達480億美元。這筆投資給張首晟帶來了上百倍的回報。

這次成功的經驗使張首晟開始思考「何不系統地來做投資,專註於從斯坦福大學出來的創業公司?」

從專註於公式的科學家到需要商業邏輯與風險判斷的投資人,他明白這種跨界有多難,「但總要邁出這一步」。2013年,張首晟與學生谷安佳共同創辦了丹華資本,他將「用投資傳播科學的榮光」視作自己的使命。

帶著這個理想,丹華資本專註於投資美國最具顛覆性的科技及創新的商業模式,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醫療健康、企業級應用、區塊鏈等領域,試圖連接美國創新與中國市場,打開科學與資本連接的通道。

「科學家對資本的把控力究竟如何?」很多人提出了質疑。事實上創投界很多風雲人物都是學物理出身,比如俄羅斯億萬富翁Yuri Milner,他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理論物理系,後成立風險投資公司DST,成功投資了Facebook、小米、京東等公司。

而市場也給予了張首晟充分的肯定,2013年底到2014年中6個月里,丹華資本第一期募資便完成了9200萬美元的規模。隨後,阿里巴巴、北京首鋼等國內明星企業紛紛入局,逍遙子張勇個人曾出資2000萬元入股丹華。2016年11月,科大訊飛曾承諾向丹華資本投資500萬美元。2017年底,京東方曾宣布向丹華資本注資6000萬元人民幣。

丹華資本團隊

在多變的資本環境中,丹華的表現也沒有讓投資人失望。根據Crunchbase的數據,在成立的5年中,丹華共投出147筆資金,其中18個為領投,每筆投資的金額在幾百萬到兩三千萬美元不等,其中不乏跨境電商平台Wish等多家「獨角獸「公司,並成功退出項目5個。

「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是科學思維指導經濟與投資」,這是張首晟堅持的理念,也是丹華資本的投資特色。2018年美國矽谷高科技創新創業高峰會上,張首晟曾講到,區塊鏈和量子計算、人工智慧將成為未來的信息技術的三大模塊。

而早在丹華成立之初,張首晟就開始關注非常前沿的區塊鏈領域。「我們的信念是建築在一個數學的演算法上面,區塊鏈的到來能導致一場新的互聯網革命,一個合久必分的時代將會到來。」他被稱為「區塊鏈佈道者」。

於他而言,區塊鏈不是炒幣或投機,而是美妙的數學原理。他並不在意區塊鏈引發的爭議,旨在追求數學上的合法性。他一直堅信,建立在數理邏輯基礎之上的人類理性,最終會解決人類自身發展中碰到的所有問題,這令他成為為數不多推崇區塊鏈技術的科學家。


「用一個公式概括世界」的投資人

張首晟想好了自己百年後的墓志銘:「按第一性原理思維!」

這個原理最早由亞里士多德提出,「在任何一個系統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即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也不能被違反。」

羅振宇在《邏輯思維》進一步道,「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張首晟試圖將錯綜複雜的投資最簡化,尋找一個永恆的公式。在他看來,第一性原理往往具備普世價值,放之四海皆準,不會因為換一個行業就失靈。也正因如此,他主動將物理學、生物學、統計學等其他領域的科學原理引入投資學之中。

張首晟常常在演講中提到「財富公式」——

F=pr-1/r-1

便由此而來,其原理與著名的「f*=(bp-q)/b」——「凱利公式」類似。基本參數p代表投資成功的概率、r指的是投資回報率,由於p往往小於1,意味著它有一定失敗概率。在投資過程中往往面臨資金分配問題,此時需要引入一個投資比例的概念即F。如此一來,就能依照統計學原理進行投資。

張首晟的投資哲學有眾多追隨者。

幾年前,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偉倫樓報告廳曾有一場張首晟教授名為《科學、創新與投資》的講座。「 當時人很多,我去得比較晚,坐在後排,沒有機會和張教授互動,感覺非常可惜。」回憶起當天的場景,正在創業的清華物理系學生陳猛仍十分激動,張首晟教授從自己的研究經歷講起,循序漸進,非常樸實。「從科研到投資,張教授一直貫穿著他的科學思維方式」。

「他不同於一般的科學家,不呆板,也不木訥,看上去像是個明星;他非常能言善辯,也很有鼓動性。總的來說,他是一個很有魅力的人。」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丁洪如此評價這位認識多年的老朋友。

如今未來科技的發展還不得而知,但這位風趣幽默、侃侃而談又嚴謹認真、追求真理的教授已經離開了,他曾架起資本與科學之間的橋樑、將海內外學術連接起來,讓無數創業者在寒冬看見曙光的溫暖,最終帶著一生的智慧、思考或迷惑步入了另一個世界。願那裡也有「天使粒子」,如同一個完美的星球,只有天使,沒有魔鬼。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問iAsk 的精彩文章:

艾問企投家·洪清華:中國80%的景區和酒店都虧損
「全民公敵」張一鳴

TAG:艾問iAs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