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五百年來王陽明:做到這4點,成為一個超級自律的人

五百年來王陽明:做到這4點,成為一個超級自律的人



文 | 馬栩文 李栩然

首發 | 栩先生(ID:superMr_xu)

五百年來王陽明:做到這4點,成為一個超級自律的人



01.

暮色四合。

十七歲的王守仁向暮色深處走去。

前面出現了一座道觀。王守仁抬起頭看了看,走了進去。

一個道士正在道觀中盤腿坐著,王守仁瞧見道士,想和他聊幾句,便上前搭話。

道士可能也很欣賞眼前的年輕人,兩人一來二去就說開了。道士講起道教養生的學問。可能是道士太健談,也可能是王守仁太好學,兩人似乎都沒有在意時間的流逝。

等王守仁反應過來,天已經重新亮了。

年輕人熬了個夜,一般來說也沒什麼。

但王守仁應該有點後悔。

而王守仁的岳父更是萬分焦急。他一晚上都在派人打聽,四處尋找王守仁。

原因很簡單。一般的日子,這並沒有什麼。

但問題是,這不是一般的日子。 昨晚,是王守仁的新婚之夜。

第一次讀到這段故事的人,恐怕都多少會感到難以理解。誰會忘記自己的新婚之夜呢?

所以有人說,王守仁因為體弱多病,才對道教養生之學如此著迷。

甚至還有人,懷疑王守仁有性功能障礙,可能對新婚之夜有逃避的情緒。

不過,已經有學者指出,王守仁少年時豪邁不羈、精力過剩,體弱多病是之後的事情。

我倒覺得,王守仁真有可能就是太投入,把結婚的事給暫時忘了。

他這一生,一旦迷上了什麼事情,似乎都恨不得投入全部精力。

比如,為了準備科舉考試,他白天必須認真學習「考綱內容」——程朱理學,沒時間讀課外書——先秦兩漢經典。於是,他就挑燈夜讀,不知疲倦。

父親王華擔心他積勞成疾,就囑咐家人不要在書房放置燈盞,讓他早睡。

這下可好。前半夜,書房裡確實是一片漆黑,可等父親一睡,王守仁就又點起燈來,照看不誤。

真是如痴如狂。

可王守仁同學,到底為什麼能這樣如痴如狂、不眠不休地閱讀經典、學習知識呢?

要知道,那可不是武俠小說,也不是遊戲攻略。那裡面有很多極其繁複枯燥的理論與知識,普通人讀半個小時,可能真的會直接睡著。

我認為,只有兩個字能解釋他這些行為的動機:立志。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守仁

立志做什麼呢?答案是:做第一等事。

有人說,答案不應該是做聖賢么?

確實,王守仁在少年時就說過,「第一等事是讀書學聖賢」。這也成為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不過,像很多熱血但又迷茫的有志青年一樣,王守仁的人生方向也經歷了不少變化。他一生有五溺,「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

但無論在哪一個方向上,王守仁的目標都很明確,那就是:要做就做第一等事。

五百年來王陽明:做到這4點,成為一個超級自律的人


02.

和當大官發大財相比,立這種志向的人並不多。

但總還是會有這類人。比如說,王艮。

王艮是王守仁的著名弟子。不過,在還不認識王守仁之前,王艮就已經立下做聖賢的志向了。

王艮也是個很受周圍人矚目的人。

但王艮之所以受人矚目,並不是由於他的志向很高遠。而是因為,王艮同志的扮相實在是太「靚」了。

堯舜是儒家聖人,是王艮的學習對象。王艮認為,「言堯之言,行堯之行,就一定要穿堯的衣服!」於是,他就整天戴著五常冠,身穿深衣,腰系大帶,手持笏板。打扮成這樣四處講學,簡直就是個行為藝術家……

但王艮的求道精神還是很真的。一天,有人告訴王艮,你的觀點和王守仁非常相似。王艮聽到就非常高興,於是專程前去拜訪王守仁。

但第一次見面,王艮就被「懟」服氣了。

見面寒暄過後,兩人立刻進入了機智問答環節。

王守仁:先生所戴何冠?

王艮:虞舜之冠。

王守仁:所穿何服?

王艮:老萊子之服。

王守仁:你是要學老萊子嗎?

王艮:那當然。

王守仁:那您為什麼只學老萊子的裝束,卻不學他上堂假扮小孩子打滾啼哭(哄母親開心)的樣子呢?

王艮:……

老萊子的故事背景這裡不介紹了。簡單說,王守仁諷刺王艮:你過於注重形式。

其實,對於形式,王守仁也是非常重視的。他的一個身份就是禮學大師。禮學,可是一門非常繁瑣的學問,裡面充斥著大量的儀式細節。

與此同時,王守仁將靜坐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身方式。在今天看來,這種專註冥想與正念冥想的形式,對增強自控力確實有所幫助。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做聖賢,首先需要自律修身。自律一定需要形式。

但王守仁非常清楚,形式是拿來為內容服務的,而王艮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在喧賓奪主,對於真正的自律、做聖賢並不見得有所幫助。

那麼,在立下志向之後,怎樣的行為才最能幫助人進行自律呢?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與其說要自律,不如說王陽明反而很注重他律,以及大家互相之間的啟發。

王守仁非常重視讓弟子們聚在一起交流切磋。他很擔心自己不在身邊的時候,弟子們之間缺少交流。於是他專門寫了《書中天閣勉諸生》一文,要求各弟子每隔五六天或八九天就相聚一次。

王守仁還有一位名叫劉邦採的弟子。劉邦采曾經創辦惜陰會,頗受老師的讚賞。王守仁同樣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說你們如果離群索居,那麼志向就很有可能會懈怠下來了,有這樣五天一次的聚會,正好讓大家可以互相砥礪。

五百年來王陽明:做到這4點,成為一個超級自律的人

王艮


03.

講這幾個故事,是為了說說我對自律的思考。

關於自律這個話題,我一直在思考。

根據自己自律、不自律以及想自律難以自律之時的真實體驗,我一直在想,哪些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自律知識。

直到我想起了王陽明。想起了他那句關於立志的名言。

我覺得,立志,才是一個人自律的起點。

胸中有志,心中有事,自律才有了根本的依託。否則,即使你能一輩子堅持每天10點睡6點起,三餐規律鍛煉身體,那最多也就是個養生專家。更何況,如果沒有目標與志向,你以為你真會有自律的能力?

至於立什麼樣的志,那是每個人自己的事,你沒必要像王陽明一定立志做聖賢。但不管如何,立志,是自律人生的第一個關鍵詞。

第二個關鍵詞,叫做形式,準確地說,叫善用形式。

在立下志向之後,形式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每天按時睡覺起床,這叫習慣。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形式。

到圖書館才能看得進去書,這叫場景。這也是一種形式。

甚至認真學習之前要沐浴更衣,也正常,這叫儀式感,也可以算作形式。

很多人說到的自律知識,可能都屬於這裡的形式範疇。它也確實很重要。

但是,它只能為你所用。如果形式成為了主宰,成為了王艮那樣證明自己自律、證明自己不一樣的證據的時候,你就成了形式的奴隸。用那句流行的話說就是,你只是為了感動你自己。

第三個關鍵詞,叫做他人。

人是社會動物。社會關係對人的驅動作用難以想像的大。

想好好考研?你如果自己一個人憋在房間里,掐著時間一分一秒開始看書,可能用不了一個月,你就感覺要瘋了。最好的方法很簡單,去到考研的人群里;更要有幾個考研的好朋友。就像惜陰會一樣,那種互相之間的砥礪,會讓你不知不覺變得更加「自律」。

五百年來王陽明:做到這4點,成為一個超級自律的人



04.

關於自律,還有最後一個關鍵詞。是王陽明教會我的。

在讀書的生涯中,我一直對於兩個人的早逝耿耿於懷,雖然那都是歷史。

其中一個人是魯迅。另一個人,就是王陽明。

前面說過,王陽明迫切希望大量學習古代經典。為此,他長期挑燈夜戰。

這讓他的思想水平突飛猛進。

但也讓他的身體不堪重負。

王陽明也曾經為了格竹子連續堅持了七天七夜。

他收穫了一個道理:這樣「格物」是不行的。

但他同樣收穫的,還有一場大病。

為了志向不顧一切的王陽明,後半生飽受疾病困擾,五十多歲時便在返鄉的途中離世。

非常可惜。

所以,在關於自律的最重要知識里,我認為,永遠少不了身體這個關鍵詞。

我說的不只是身體差會影響幸福感。身體狀態同樣會影響自律能力。

睡得不好,情緒是不是更容易失控?下午三四點鐘,補充點糖分是不是感覺腦子靈光了一些?連續工作了10個小時,是不是無論如何也提不起精神……這都是我自己的切身經歷。

很多時候,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自控能力下降了,我建議你不妨想想,是不是自己的身體狀態與正常時有些不一樣了。

好了,已經說了很多,就此打住吧。

自律,不僅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更是貫穿一生的一個課題。

就像王陽明曾說過的,他的「良知」之學,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要成為真正高度自律的人,我們都得從自己的「百死千難」中走出來。

—— END ——

我是栩先生,文章來自我的個人原創公眾號「栩先生」(ID:superMr_xu)。喜歡我、想第一時間讀到我的原創文章,歡迎關注我。

希望你喜歡今天的文章,歡迎轉發評論。


關注我的公眾號,

更可以在菜單欄可以直接讀我的更多全網熱文,和關於毛主席的精品文章


我還會寫很多的成長乾貨和思維方法。

比如:《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了格局》

比如:《堅持跑步到底有哪些改變?》

比如:《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超常人?》

也非常適合剛畢業的年輕人和大學生。(關注栩先生後,分別回復「格局」「跑步」「思想」可以獲取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