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於無聲處聽驚雷——為半瓶齋詮釋《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作用》序

於無聲處聽驚雷——為半瓶齋詮釋《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作用》序

趙琴先生詮釋「太極拳健身和技擊作用」的大作,即將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囑我作序。我看了此書,聯想太極拳的特點和趙芹先生數十年研摩太極拳的精神和成果,忽然有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感悟。

《太極拳論》云:「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學練太極拳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但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難就難在對陰陽哲理的徹悟和應用。學練太極拳的主要功夫是研究陰陽的變化規律,並能運用這個規律指導自己的練拳、技擊乃至做人、做事。實踐證明,徹悟陰陽尚屬不易,運用陰陽之理正確指導自己的拳技和人生實踐則更難。

拳論曰:「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陰陽之理是練太極拳者終生要苦學、深究、窮取的學問和功夫。古人之所以說「窮畢生之精力,難盡其奧妙」,其原因也正在於此。

拳論云:「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太極拳是一種輕柔、緩慢的運動,須經多年默默無聲地苦練研摩,才能步入上乘。不能性急,不能眼饞,不能見異思遷,不能淺嘗輒止,更不能一曝十寒。要按傳統的規範要求,一招一式、中規中矩地練習。

太極拳有「十年不出門」之說,這雖然有點誇張,但卻說出了太極拳的不同尋常的特點和成功的秘訣,即練得慢,見效(主要指技擊方面)也慢。而正是由於這「慢」字,決定了太極拳是一個厚積薄發的特殊拳種,不能按一般拳種看待。

太極拳的健身作用可以說又快又好,這是社會公認的。但為什麼達到使用(技擊)效果卻比較慢呢?這是因為學練太極拳好比建大廈。因為樓層高,跨度大,結構複雜,要經得起時間、地震、風雨等各種自然力的考驗,必須有深厚、堅實的基礎。所以在起步階段、施工進度較蓋一般平房或多層樓房要慢得多,往往開工好長時間,還出不了地皮,看不出眉目。但一旦基礎打好,出了地皮,大樓就會一層層拔地而起,就會越來越壯觀。

建樓分基礎、主體、裝修三大工程;學練太極拳也分著熟、懂勁、神明三部功夫。

著熟就是盤架子,打基礎,是練知己的初級功夫。這個階段需要風雨無阻、朝夕不停、反反覆復地按傳統的規範要求,把太極拳套路練熟、練好,把每個動作都練得中正、松穩、圓合。

所謂中正,就是在行拳過程中,能做到招招式式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即前進、後退,左顧、右盼的立身或平移運動時,頭頂之百會穴與負重之腳的湧泉穴、鼻尖與負重之腳的大趾、尾骶骨與負重之腳的足跟都要上下垂直相對;在做前俯或仰視動作時,要上下呼應,有球形運動之意念,保持球形中心半徑不變。

所謂松穩,就是在行拳過程中,能做到招招式式保持周身關節的松拉狀態,保持全身肌肉與骨骼之間、皮膚與肌肉之間的松離意識,且運動起來不搖不晃、不顛不浮、不急不躁,立如生根,坐如乘轎,行如流水,勢如山嶽。

所謂圓合,就是在行拳過程中,時時式式都要做到有清醒的關節運動意識。要把自己的身體比作一部裝有萬向輪的機器,圓轉自如,無微不利,全身上下內外無缺陷、無凹凸、無斷續、無滯點,舉手投足、前進後退、左顧右盼都要做到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和頭融天、腳融地、胸融空的天、地、人的大三合。

所謂懂勁,就是練習推手,鍛煉聽勁、問勁、發勁,研究實戰技法。這是鍛煉粘連黏隨、引進落空、化打拿發等技巧的提高階段,這一段主要是練知彼的功夫。通過雙人或多人的推手、技擊實戰練習,從而提高大腦皮質的反應能力、皮膚的反射能力、全身的整合能力和舍已從人的親和能力。要練得遇敵進犯能沉靜、靈活、暢達。

所謂沉靜,就是與人交手時能自然地重心下移,沉實不浮,使對方感到如推高山,如擊大樹,如涉深水,無能為力。遇敵進攻,不急不躁,不驚不慌,不輕不怯。縱遇山崩、地裂、虎撲、蛇纏而能冷靜、清醒,從容不迫,胸有成竹。進退、攻防,身如江河,腳若漩渦,手似漂凌(江河中流動的冰塊),動中寓靜,靜中寓動。所謂靈活,就是應物自然,周身處處有活力,有生氣,有眼睛,有靈氣,不死板,無獃滯,能洞察秋毫,旋轉自如,應隨萬變。與人交手,周身處處如陷阱,踏之則陷;周身處處如翻板,按之則翻;周身處處如彈簧,擊之則反;周身處處如軸承、如電門,推之則轉、觸之則擊。敵力著我身,讓其感覺如一把珍珠落玉盤,靜則傾,動則翻。

所謂暢達,就是在與人交手時,要有神充天地、勢滿寰宇的氣勢。進則由腳而腿、而腰、而肩、而肘、而手,完整一氣,如氣蒸騰;退則由手而肘、而肩、而腰、而膝、而足,節節貫穿,如水洇沙。發力要氣貫四梢(發為血之梢、舌為肉之梢、齒為骨之梢、甲為筋之梢),意入彼骨,力達天穹。擊打要知矢赴的,如風似電,如浪驚天。

神明是太極拳的最高階段,它要求做到空無、神妙、如雲、似水。所謂空無,就是無形無象,全身空透;無我無他,無思無慮,無招無勢,其小無內,其大無外,來力無著,天人合一。

所謂神妙,就是隨心所欲。化打神奇如夢幻想,妙手一運一太極。所謂如雲,就是上如行雲,隨風成形,讓人無法觸摸。

所謂似水,就是下如流水,隨境而變,讓人無法依靠,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的極高境界。

太極拳在技擊方面見效緩慢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太極拳化、打、拿、發全都要求後發制人,捨己從人,先化後打,化凈再打,合力擊發。不許主動攻擊人,不準以力欺人,寧輸其力,不輸其理。其謀略是引進落空、落井下石、助人為樂,用意不用力,全憑心意用功夫。太極拳是頭腦功夫;是哲理性拳術;是不傷自己、不傷別人、不傷和氣的文明高尚的拳術;是富含多種文化、科學知識的文化拳術;是有理、有力、有節,以德服人、以藝取勝的大智大勇的拳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對方犯我,我以高超的技藝和奇妙的戰術,使對方感到無能為力,無所作為,受擊而無怨、跌翻而自責。太極拳不但不主動攻擊他人,還要求在受到他人攻擊時不反抗、不還擊、不報復,而是順勢調身,使對方敗於自己的慣性。對方失敗,不但對我無怨無怒,且感到心服口服,驚奇不解。還會使雙方都產生一種有益的思索。可以說,太極拳是一種促進人類文明進化的、共建和諧社會的在最高層次上把修身養生防身融為一體的文化體系。要掌握它談何容易!與你打我一拳我還你一腳、你用力我反抗的一般技擊術怎能相提並論?與一般常人對技擊格鬥的認識怎能相合?要掌握這種高深而又奧妙的技術,必須學會順天性抑本性。天性是先天自然之規律,本性是父母基因和後天人文環境的影響所形成的內部因素。人生下來從吃奶開始就練使勁。成年以後,無論做什麼工作、幹什麼事業和做什麼動作都必然要努氣用力、爭強斗勇。要把這種習慣徹底改掉。養成遇事不怒氣、不用力,學會用對方之勁,使對方之力,合對方之意,助對方之勢,那是很不容易的。

須經過多年反覆磨鍊,明悟其理,熟練其技,才能實現這個返還。這就好比一種舊的習慣勢力,改了很難,改了有時還易複發。處處順天性難,抑本性更難。受父母基因影響,有的孩子天生頑皮、好鬥,有的天性怯弱、綿順。順天性抑本性要經過長期的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才能有所改變。這是一項很費時、費神的工程。

太極拳在技擊方面見效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學方法尚不科學,需要改進。可以把練和用緊密結合。現在教太極拳的老師多半只教練,不講每式的用法。再就是講用法時,只講推手,不講擊打,好像太極拳的技擊就是推手。其實太極拳技擊和其他拳術的技擊一樣,富含點、打、拿、發、摔等各種技擊方法。其中的發是各種擊打技術中最高難的一種。但是如果只練推手,忽視其他擊打方法的練習,那就會走偏,就會在快速多變的技擊實戰中處於獃滯、受擊的被動地位。應該練得能打能發,宜打則打,宜發則發,打中有發,發中有打,靈活多變,順其自然,心想勢成,才能體現出太極拳的技擊精華。

把話題拉回來。趙琴先生1926年出生於北京,滿族,正白旗,覺羅氏。學生時期曾參加過遠征軍,赴印、緬戰場抗日,負過重傷,九死一生。「文革」期間挨過批鬥,受過很多磨難。新中國成立後,他在工廠當技工,做機械加工工作。由於他刻苦鑽研,因而能熟練操作各型車床、銑床、刨床、磨床等。後他又自學成才,成了一名機械工藝設計師,參與設計、製造了645型旅遊客車、中國第一台食品速凍機等,受到有關部門的表揚和獎勵。多年苦難生活的磨鍊,使他練就了一種堅韌不拔的性格。2005年他患了腦部帶狀皰疹,頭痛難忍,晝夜難眠,多方治療無效,至今尚未徹底痊癒。一位80歲的老人,患如此重病,仍堅持到公園教拳、研究推手技藝、著書立說,其毅力可謂驚人,其精神堪稱楷模。正是這種良好的性格,使他鐘愛太極拳,三十年如一日不停步、不回頭,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突破。多年的金屬加工和機械工藝設計工作,使他養成了幹事細緻認真、一絲不苟、重視過程、重視規範的工作作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這種良好的作風與精神,恰與吳式太極拳在體、用上所嚴格要求的中正安舒、規範合度、緩慢輕柔、松靜不浮、圓潤細緻、如水泅沙、節節貫穿等拳術運動特點極相吻合。他以加工精密機件的細緻入微的精神和方法來研練太極拳,對太極拳的每招每式的運動軌跡、方向、意念都研究得極為深細。他把王培生老師的吳式太極拳37式,一招一式都拿出來,刻苦研練,反覆玩味,深刻體悟,廣泛交流。把王老書上寫的、課堂上講的、示範時聯想發揮的,都一一記錄,在實踐中反覆證實並得出自己的結論。他忠於傳統,又善於獨立思考,所以他對吳式太極拳在練用上的體會是極為深刻的,他講太極拳的練與用,往往語出驚人。

趙琴先生對太極拳拳理的認識和實用技法研究已臻上乘,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今天他把經過三十年苦練、深悟的心血結晶《半瓶齋詮注(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作用)》貢獻出來,實是太極拳界的一大幸事,為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特別是推手愛好者提供了一把打開太極拳神秘殿堂的鑰匙,對推動太極拳運動的深入發展是一大貢獻。認真閱讀這本佳作,有如撥雲見曰,會使你看到太極拳的廬山真面目,會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太極養生堂開課啦!

2018.11月-2019.1月報名特惠季

系列太極培訓課程助你一臂之力!

太極養生堂即日起面向全國太極拳愛好者推出系列太極培訓課程,第一階段將由太極養生堂、九五太極養生、「太極者」品牌創始人兼總教練、太極武術研修者、太極文化傳播踐行者黃山老師親授太極功法。

如果你還沒有體會到太極拳的核心「松」;

如果你習練多年還未理解太極拳內勁;

如果你的拳架還僅限於套路的訓練;

如果你還有為如何練好太極拳而困惑;

如果你因為練拳造成膝蓋傷害等等正想放棄太極拳;

如果你練習太極拳一直存在各種問題;

不妨參加一次太極養生堂的培訓活動,你將受益終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內練一口氣」之氣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分享!
有不用練就可以實戰的拳嗎?有,曾經很人認為太極拳就可以!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