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敢嫌棄女人?小心自取其辱哦!——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38課講記

敢嫌棄女人?小心自取其辱哦!——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38課講記


若有錯漏,歡迎大家留言指出~


鞠躬感謝!



1~37課講記


可以在後台回復:維摩詰經


也可以點擊「閱讀原文」獲取



維摩詰所說經


第38課


索達吉堪布 傳講






(上師念傳承)


 


開始「上班」了啊(眾笑),只上夜班,是吧?(眾笑)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妙法蓮華經》(眾笑),哦,不是《妙法蓮華經》,是《維摩詰經》。去年這句話說了一年多,這次又說錯了。今年已經開講《維摩詰經》很長時間了,暫不確定明年講哪部經,如果因緣具足,就講《楞嚴經》這方面的經典。(眾鼓掌)


 


現在開始講《維摩詰經》,前面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的對話已經告一段落。緊接著,維摩詰居士家裡出現一位天女,天女散下繽紛的天花為供養,這些花飄至菩薩身上,都紛紛滑落到地上;而落在聲聞大弟子身上,卻附著其上,即使運用神通,也無法除去落花。聲聞弟子們覺得,花粘在法衣上不如法,故而尷尬至極,而天女卻告訴他們,不如法的不是花,因為花沒有分別念,而是他們的心。


 


上次課還提到,如果一個人心存恐懼,非人的伺機損害就極易得逞。同樣,作為佛弟子,如果對生死輪迴有畏懼心,則色聲香味觸等也會對他造成危害。這句話很重要!生活中經常會有這種情況——「怕什麼來什麼」。如果一個人總是患得患失、瞻前顧後,那他擔心的事情就很容易發生。有些非人經常伺機作亂,看到某些人心力脆弱、妄念紛飛、膽小如鼠,他們就有了得逞的機會;

如果一個人恆常精進、毅力堅如山王,則一般的非人和鬼神將無機可乘。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

」這句話大家要仔細思考。在生活中一定要堅強,要有毅力。昨天講法顯精神的時候,好多人應該深有感觸。我看見有些人一直在痛哭流涕,不知道是為法顯大師還是為其他人而哭(上師笑)。法顯圓寂已經1600年左右了,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佛學大師,為他而悲傷完全沒有必要,是不是為自己而哭呢?這就不得而知了。有極個別的人一直哭到開示結束,用了好幾卷餐巾紙(眾笑),後來我想別再講了,否則太浪費紙巾了。(眾笑)


 


無論是在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中,堅定的信念都尤為重要。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遂人意的事,有些可能是前世業力形成的;有些則是人為造作的;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則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濟於事。不管怎樣,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真正的智慧來面對,這樣一來,則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同時,若我們時時具有利他心,各種自私自利的心態也會自然而然地煙消雲散。

昨天提到了這方面的內容,下面接著講課。




経文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舍利弗問天女:「這位天女,你在維摩詰居士家裡住了多長時間了?」


 


按照吉藏大師的說法,舍利弗對天女有點不滿,因為天女當著眾人公然說「你們聲聞的修行不好,你們分別念重」,於是他想反戈一擊,卻一時也找不到合適的機會。他心想:「你在維摩詰居士家裡到底是幹什麼的?你是什麼身份?你是他的妻子還是小妾?」舍利弗雖心中如是想,但不敢明說,只好用比較委婉的方式提問:「你在這裡待了多長時間?」——如果慢慢思維這句話,也有這層含義。




経文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天女回答:「我在維摩詰居士家裡呆的時間,與你得解脫的時間一樣長。」


 


舍利弗是阿羅漢,得解脫的時間,就是指他獲得阿羅漢果位的時間。眾所周知,聲聞乘的解脫實際上是一種無為法。「耆年」就是老年,有年長、長老的意思,此處是指尊者。天女意思是:「我在這裡待了很長的時間,和您這位長老解脫的年限一樣長。」


 


這句話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因為天女後來說,她在這裡已經十二年了,意味著舍利弗得阿羅漢果位到那時已有十二年;另一方面,可以從無為法、解脫的層面去理解,即當時天女巧妙地回答說,您得道有多久,我就在這裡就待了多久。




経文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舍利弗問:「你到底在這裡待了多長時間?」天女是從實相角度來回答的,而舍利弗的反應有點遲鈍,他當下沒聽懂,因此再次詢問。




経文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天女說:「請問前輩,您解脫到現在有多久呢?」她從時間概念來點化這個道理,意思是:「我在這裡呆的時間,和您解脫後的時間一樣長。」




経文


舍利弗默然不答。



 


這時舍利弗明白了,沉默不答。因為解脫是無為法,聲聞乘的解脫是無我、空性的,這種空性無法用時間長短的概念來描述,所以他當時頓然語塞,顯現上默然無語。


 


這裡以舍利弗為代表的聲聞行者,和以天女為代表的大乘佛子互相問答,在禪宗裡面,即為「斗機鋒」(用一種特殊的語言來表法)。




経文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天女問:「您不是佛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嗎?現在怎麼不說話了呢,你說話呀,說話呀!」(眾笑)




経文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解脫是不可思議的,無法用語言或文字來描述,所以我不知該怎麼說。」舍利弗答道。


 


其實舍利弗說的也是事實,解脫確實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所以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說。




経文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天女聽罷,莞爾一笑,說道:「您不用這麼擔心,沒事的,『言說文字皆解脫相』嘛。」


 


舍利弗認為,實相不能以文字說明,因語言文字都是「相」,所以解脫和無為法是不能用有相的法來描述的,於是說「我沒辦法說」,但天女卻認為「你應該是可以說的」,因為言語和文字都是解脫的,所以語言的本體也是解脫相。




経文


所以者何?




「為什麼呢?」




経文


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


 


天女接著說道:「解脫者不在裡面,不在外面,也不在中間,就像空中的飛禽足跡無跡可尋。雖說所謂的「解脫」脫離了內、外和中間,確實不存在,也無法用文字來描述,但實際上,文字本身也具足解脫相,也是『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的。」


 


経文


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她說:「舍利弗啊,你不用擔心離開文字後無法闡述解脫,其實文字本身就是解脫的,因為一切諸法都是解脫相。但在文字之外,也找不到任何宣說的方法了。」


 


佛教經常用「輪迴」和「涅槃」來含攝一切法,或者說「現有所攝的一切法」,這些本身都是解脫相。最近密法班正講到《本解脫品》——

輪迴本解脫,涅槃也本解脫;顯現本解脫,心識也本解脫;煩惱本解脫,解脫也本解脫;束縛本解脫……一切都本解脫。


 


既然一切都是解脫的,那文字自然也是本解脫的——語言本解脫,分別念本解脫,煩惱也是本解脫的……如果萬法都是本解脫的,那還有什麼可耽著的呢?所以天女說:「尊者啊,您不用擔心。」


 


《維摩詰經》與其他顯宗經典的確有所不同,情節會逐漸過渡到實相的層面。雖說經文中描述了維摩詰與各位菩薩的對話,包括聲聞乘的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尊者等人,雖然他們顯現上是聲聞、緣覺、阿羅漢,但天人、維摩詰與他們之間的對話也涉及到實相。


 


對於實相法門,我們應當細心諦聽和思維,因為大乘佛教最重要、最究竟的甚深意趣,就在這些實相道理中。聲聞、緣覺到最後都要通達這些道理,諸佛菩薩也都是依靠證悟實相而獲得究竟解脫的。

因此,在修行或聞思的過程中,我們應了達《維摩詰經》的究竟意趣。定位明確後,憑藉經典的密意,可以對治我們相續中層出不窮的痛苦和煩惱。


 


我常想,在今天這樣的末法時代、五濁惡世,人們還可以學習大乘經論,是多麼難能可貴啊!哪怕僅聽一節課也很好。如果能將一部經論認認真真地從頭到尾學一遍,至少從字面上可以解釋出來,這也非常值得歡喜。假如我們六根不具足或轉生成其他生命,就根本不可能聽聞到法音;即使聽到了,對這樣甚深的內容也無法了達。


 


前段時間,我看到道友們認真複習、講考和備考的情景,頓時有種大乘種姓蘇醒之感,感觸良多。我從小就在濃厚的佛學氛圍中成長,始終認為,將學修大乘佛法當作畢生的功課並持之以恆,是意義深遠的事情。對我們自身而言,也是一項重要的責任,值得所有人為之努力。


 


前面說到「一切諸法都是解脫的」,這裡又從「你在這裡待了多長時間」的提問,把我們逐漸帶入「本來一切諸法都是解脫的」之甚深境界,其中很多對話都意味深遠。最近密法班也在講「本解脫」的意義,講什麼是「本解脫」、「自解脫」、「普解脫」等等。這些教義在密法中闡述得更為直接明了,我在此處不多說。




経文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淫怒痴為解脫乎?」


 


舍利弗滿腹疑惑:「你說一切諸法都是解脫法?不是吧?不是還有很多不好的法嗎?」 於是問:「不是遠離了淫、怒、痴,才能得到解脫嗎?沒有離開貪、嗔、痴之前,怎麼可能得到解脫呢?」




很多經論認為,先要通過修行遠離貪嗔痴,然後才能獲得暫時和究竟的解脫。很多大德也說:「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精勤修行戒定慧三學後,才能息滅貪嗔痴三毒。《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不知是小乘還是大乘的經典,有人說此經和《諸法無行經》雷同,我對比了一下,好像二者的內容還是有些差異)中說:「

若有貪嗔痴,不修菩提行,菩提無貪性,一切當遠離。

」意思是,若有貪嗔痴,是無法修得菩提行的,因為真正的菩提中沒有貪婪、嗔恨和愚痴的本性,所以應該遠離貪嗔痴。只有到達這樣的境界,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所以舍利弗認為,離開貪嗔痴的一切垢染後,才能獲得解脫。其實這也是大多數修行人的想法。




経文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


 


此即通常所說的「煩惱即解脫」。


 


佛陀為了度化具有增上慢的人,所以宣說了「遠離貪嗔痴方能獲得解脫」的教言。鳩摩羅什及其他很多注釋認為,這裡的「增上慢」,指的是「聲聞二乘」,因為他們將「證得人無我」當成了究竟的解脫,從而生起增上慢。《法華經》中也說,聲聞緣覺認為自己的小乘涅槃是究竟的涅槃,與此處的解釋吻合。因此,佛陀是為這些具有增上慢的人宣說了那樣的教言。


 


所謂「增上慢者」,是指自己本沒有那麼高的功德和解脫境界,卻未證言證。

佛陀對他們宣說了「遠離貪嗔痴方能獲得解脫」的法。如此宣說自有佛陀的密意。


 


佛陀善於審時度勢,我們也應當隨學佛陀區分場合,因地制宜宣說佛法的善巧方便,這樣令人更容易接受。所說內容方面,也可以根據聽眾根機而選擇相應的甚深密意。依靠善巧的宣說,某些眾生不但能獲得暫時的利益,也會最終懂得究竟的甚深內涵,繼而趨入真實的解脫之道。


 


那麼,佛又是如何對大乘行者,尤其是遠離垢染無增上慢者宣講的呢?「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佛為其宣說「貪嗔痴本性即是解脫」的真實義。




 


《宗鏡錄》云:「

眾生未成佛,菩提為煩惱。眾生若成佛,煩惱為菩提。

」意思是,眾生未成佛、未覺悟時,菩提就是煩惱,因為煩惱的本體還未轉為菩提;但眾生覺悟時,煩惱即是菩提。


 


《圓覺經》是一部重要的大乘經典,其中主要講到佛陀對於證悟境界的一些開示。

我曾研讀過此經的一些注釋,但沒找到對應的藏文版本。《圓覺經》中有句偈頌:「

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

」其與此處的意思相同。


 


密宗也認為,天堂與地獄一體,眾生與佛一體,煩惱與菩提一體等等,這樣的說法較多。也許有些人對此無法領悟,認為根本是一派胡言,但漢傳佛教的高僧大德對此觀點卻素來認可,從《圓覺經》中我們也可一目了然。我們也曾說過,貪、嗔、痴、慢、嫉五毒的本性,即是五種智慧,但這樣的見解並非所有人都能適應。對於還未證悟的人,煩惱根本不可能轉變為五種智慧。




 


能將貪嗔痴真正轉化為智慧,無有增上慢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只有大乘佛法中無有分別心的眾生,才可以做到這一點,這是很稀有難得的。鳩摩羅什所譯的《諸法無行經》(藏譯《諸法無生經》)中說:「

若人無分別,貪慾瞋恚痴,入三毒性故,則為見菩提。

」意思是,如果修行人對於貪嗔痴毫無分別,即是入於三毒的真正本性,彼時則會現見菩提。通過這個教證也可以看出,若對貪嗔痴沒有耽著,沒有自相的貪婪、嗔恚以及愚痴之心,就真正通達了三毒的自性,這時任何煩惱都不再是煩惱,轉而成為解脫的助緣。以前的高僧大德、成就者和持明者的禁行,以及調化眾生的特殊方法也是如此,但並非每個人都能行持。


 


《諸法無行經 》(卷2) 中,有關於喜根比丘和勝意比丘的故事。當時有佛出世,名師子吼鼓音王如來,其教法下有兩位比丘,名喜根與勝意。二人持不同見解,喜根比丘境界高遠,常對眾生直接宣說實相法——貪嗔痴的本體即是法性,不太強調「知足少欲」、「十二頭陀行」等等,一直致力於弘揚「貪嗔痴本體自性清凈」的法門。而勝意比丘恰好相反,他盡心竭力地對眾人強調知足少欲,也常身體力地行持十二頭陀行,並宣說無貪、無嗔、無痴的法門。他的弘法方式基本類似於聲聞乘。二人因見解不合,所以關係也較為疏遠。


 


勝意比丘的威儀和行為本來都很如法,但其中有一次,勝意比丘入城乞食,無意中走到喜根比丘的弟子家,就開始給施主宣講知足少欲等清凈法的修行功德,一邊講,一邊情不自禁地誹謗起施主的上師喜根比丘來了。


 


但這位居士的修行境界也非同一般,一開始還和勝意比丘互相探討,談到「其實無需斷除煩惱」等內容。當後來聽到對方誹謗自己上師時,顯現上就非常不高興(很多人在聽到別人說自己上師的過失時,都會憤憤不平。有時我就故意當著某人的面說他的上師,觀察他境界如何。有的人果然氣得悶悶不樂,前段時間還有人氣哭了(眾笑))。我其實也並沒有誹謗他的上師,只是故意說了一些「風涼話」進行試探而已。


 


這位居士本來就不太高興勝意比丘誹謗他的上師,見他還在滔滔不絕,更加不悅。但這位居士還是有一定的境界,於是便反問勝意比丘:「你剛才說煩惱不好,為什麼煩惱不好?煩惱真正存在嗎?」


 


勝意比丘回答:「煩惱當然存在,貪嗔痴就是煩惱,都是存在的。」


 


居士又問:「那煩惱是在外面、裡面、中間,還是在東南西北四方四隅哪個方位?」這樣一一問來,勝意比丘可能聞思不太到位,當即啞口無言。於是他惱羞成怒,再次誹謗居士的上師喜根比丘,說喜根比丘崇尚貪嗔痴,弘揚邪法,有邪分別念,有妄想分別等等,然後拂袖而去。他可能連食物都沒有得到就離開了,這一點沒有交代。只知道他回去之後,在自己的群體中繼續不斷地誹謗喜根比丘。


 


喜根比丘聞言,並未對勝意比丘起一絲嗔恨,只是生起無限悲憫,試圖想辦法拯救他,同時繼續在不同場合弘揚實相法門,向大家宣說煩惱如何不在內不在外的甚深道理。但勝意比丘仍然一意孤行,持續不斷地誹謗喜根比丘,完全沒有挽救的機會。


 


在此期間,一部分勝意比丘的弟子通過聽聞喜根比丘的教言,已經獲法忍、得解脫,而勝意比丘卻墮入惡趣,在地獄道、餓鬼道輾轉遭受無量痛苦,後來獲得人身之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也非常愚鈍。這就是他誹謗大乘佛教和大乘說法上師的果報。


 


多年以後,當時的勝意比丘成了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坦言自己過去時也誹謗過正法,因為接受不了甚深見解。以此為緣由,他在多生累劫中智慧鮮少、愚鈍至極,後來經過不斷懺悔和修行,才有了成為菩薩的機會。


 


當時的喜根比丘,已經在文殊菩薩之前,於某個剎土中獲得了如來果位。


 


這是《諸法無行經》中很重要的一個公案,方便時你們可以自己查閱一下。大家要好好思維,因為我們已經不是頑劣蒙童了,只是把公案當成故事聽也沒有什麼意義。通過故事,我們可以對照自身,從而得到啟示。


 


在修行的路途中,我們可能會遇到與自己見解不同的上師和法門,那時能接受的就接受,暫時不能接受的,也沒有必要加以誹謗,也許對方確實有一定的密意或依據。尤其是在之前已經接受了某個法門後更要注意,因為人容易有這樣的習氣,總愛敝帚自珍,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的一定是最好的,別的都遠遠不如,這都是心胸狹隘的表現。


 


這個公案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即我們應該始終抱有「佛法甚深不可思議,諸佛菩薩的顯現千姿百態」的心態來觀清凈心,再不濟也沒有必要以噁心挖苦誹謗,否則果報極其嚴重。(上師念藏文)正如《寶性論》云:對一般世法都不能懷有嗔恨,何況甚深佛法。因此,

大家要以正知正念來守護自己的根門。


 


這裡說到「貪嗔痴的本性即是解脫」,這一點很重要!這段話大家要記住!佛對有增上慢的人,講滅盡了貪嗔痴後才能解脫;對沒有增上慢的人,則宣說「煩惱的本性就是解脫」。


 


前面天女給舍利弗「直指了本性」。




経文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


 


舍利弗說:「啊!你這麼厲害啊!太好了!太好了!天女啊,你原來境界如此高妙啊!」舍利弗比丘開始激動起來:「善哉!善哉!你到底得到了什麼境界?你得到了什麼樣的證悟?你有這麼好的辯才,真是太厲害了!」


 


在我們看來,好像前面說的幾句談不上什麼辯才,只是對貪嗔痴作了分析,但舍利弗特別歡喜,連連誇讚她說:「你的辯才太好了!你有怎樣的證悟,怎樣的獲得?」




経文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


 


天女面不改色地回答:「我沒有得什麼,也沒有證得什麼,我的辯才就是這樣。如果有了『得』,有了『證』,在佛法中就是增上慢。你知道嗎?舍利弗,智慧第一的大長老!」(上師模仿,眾笑)有時候,不管是「人女」還是天女,我都有點害怕(眾笑)。你看,「智慧第一」的人在天女面前,也相形見絀。


 


《維摩詰經》中經常會出現出家人自愧弗如,在家人不管男女卻超神入化的情形。




経文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


 


舍利弗說:「天女,我看你的境界如此超凡入聖,我想問問你,佛教的聲聞乘、緣覺乘與菩薩乘中,你到底是學哪一乘的?」




経文


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


 


天女告訴他:「至於我學什麼乘,有對外和對內兩種說法。對外而言,我什麼都學。對內來說,如果能以聲聞法饒益眾生,我學的就是聲聞乘;如果能以十二因緣法度化眾生,我就是緣覺乘的修行者;如果能以大慈大悲法調化眾生,我就是大乘修行者。」她並沒有直接回答說她是學哪一乘的。


 


對我們來說,這種回答方式也很適用。如果有人問:「你是學顯宗還是密宗的?」我們就可以回答:「如果能以顯宗法利益眾生,我就是學顯宗的;如果能以密宗法利益眾生,我就是學密宗的;如果能以藏傳佛教來利益眾生,我就是學藏傳佛教的;如果能以漢傳佛教來利益眾生,我就是學漢傳佛教的。」這種回答方式很有善巧與彈性。


 


別人經常問我:「你是不是藏傳佛教?是不是漢傳佛教?是不是『喇嘛教』?」(上師笑,眾笑)這時,我就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回答。


 


我們確實也經常這樣,在遇到不同的所化有緣眾生時,我們也會顯示與之共同的法。比如我去南傳佛教的一些寺院講法時,我也會宣講一些與南傳佛教相關的聲聞乘共同法,包括大眾部、上座部、一切有部等的理論,而密宗等其他方面,則隻字不提,除非對方問到相關的問題。如果與其他宗派或宗教的人交談時,也會用他們的語言進行交流。當然,我們也不會說上帝和穆罕默德全都是釋迦牟尼佛。(上師笑,眾笑)畢竟在說話方面,還是要掌握一定分寸。人的根器千差萬別,說話也要因勢利導,不能太過直白。有些人常常不加觀察,便單刀直入地「勸誡」對方:「我是學密宗的,你的信仰太過低劣,你應該捨棄你們的宗教和上師,一定要跟我學!」這種溝通方式就相當缺乏善巧。


 


修學大乘佛教的人,一定要隨順眾生,要有善巧方便,不要強人所難。有些人本來不想皈依,卻被這類人催促:「快快快,跪下來!快快快,合掌合掌,開始皈依,馬上取法名,好,你現在已經是佛教徒了!」(上師模仿,眾笑)這樣很不好。兩三分鐘都不到,對方還沒反應過來:「啊?啊?」(上師模仿,眾笑)就皈依完畢了,這樣肯定不行。




経文


舍利弗!如人入瞻蔔林,唯嗅瞻蔔,不嗅余香。


 


天女說:「舍利弗!如同有人進入瞻蔔林,就只能聞到瞻蔔花的香味,不會嗅到其他的花香。」這裡是以比喻來說明。


 


瞻蔔花,藏語翻譯為「贊巴嘎」。我們這裡叫黃玉蘭,雖然我查了一些資料,但不是特別確定。有些人說瞻蔔林是檀香林,但肯定不是。還有些人另有不同的說法。總之,應該是印度那邊的一種花。黃玉蘭花以黃、紅、白色為主,生長在東南亞一帶。


 


我們經常說「班匝勒給、班匝贊巴嘎……」(上師講藏語,且問旁人)我們灌頂時用的花叫什麼?……對,那個叫贊巴嘎?……不知道是嗎?……不是那個花。你說的哪個花啊?(有人回答:「印度的贊巴嘎就是木蝴蝶。」)你說這個贊巴嘎叫木蝴蝶?


 


我不確定是窺基大師還是誰說過,中國沒有這種花,它應該是生長在印度腹地。這裡僅以此花作比喻,至於它到底是什麼花,我看唐譯和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這樣解釋,不過你們可以再查閱一下資料。




経文


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同樣的道理,進入到維摩詰居士家中,就只能聞到大乘佛法的功德香,而不會聞到聲聞辟支佛的功德香。」


 


因為這是一乘法供養的地方,所以天女回答得比較明了。如果對外宣說,她應該會委婉一些,但這裡唯一弘揚大乘最究竟的一乘法,不可能有人會喜歡聲聞緣覺法,所以對內宣講會比較清楚直接。




経文


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


 


「舍利弗!帝釋天、梵天、四大天王、天龍八部、鬼神等來到這個房間時,會聽到維摩詰居士所宣講的大乘甚深法要,他們都喜歡此大乘佛道的功德香,且在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後,心滿意足地離開。」


 


維摩詰居士宣講的是大乘佛法,因此前來求法的天龍八部等眾生,自然不可能來求聲聞緣覺等小乘法。世間亦是如此,每個道場都有其核心的教育理念,例如,如果一個道場主要弘揚大乘法,那麼前來求學者,肯定也都是學習大乘法;如果是弘揚密乘法的道場,其中的修行者自然是主要學習密乘;專修戒律、俱舍等的道場也以此類推。




経文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天女繼續對舍利弗說:「舍利弗啊,說實話,我已經在這裡待了十二年了。」(上師笑,眾笑)現在舍利弗已經聽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云了,天女一會兒這麼講,一會兒那麼講,現在又開始正面回答舍利弗之前的問題了。


 


此處的十二年,有些注釋中說對應了菩薩的十二地,即:一地歡喜地之前的種姓地、勝解行地,以及歡喜地到法雲地之間的十地,共十二地。


 


前面講過,這位天女實際上是法身大士,她此時告訴舍利弗自己待了十二年,也許意思是:「聲聞乘的阿羅漢啊,你不必擔心,我是得了十二地的天女,已經獲得了很高的境界,不會在這裡做什麼不如法行為的!」


 


天女接著說:「我在此已經有十二年了,從初來之時至今,都未曾聽聞過聲聞和辟支佛之法,只聽聞過菩薩大慈大悲之法,以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之法。我們學習的,就是這種不可思議的大乘法。」


 


以下天女將介紹維摩詰居士屋舍的八種「未曾有難得之法」(藏文版中是八種「稀有之法」)。因為她已經住了十二年,對其中的情況了如指掌,就像學院的幾位天葬講解員,雖然解說的時間未達到十二年,但他們都講得頭頭是道了。這位天女有十二年的經驗,肯定能把維摩詰居士的屋子介紹得更加到位。




経文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為八?


 


「舍利弗,維摩詰居士的屋室經常顯現八種稀有難得之法。」


 


天女緊接著介紹這八種稀有的功德和特點:「山美水美人更美!總之,這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上師笑,眾笑)




経文


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


 


哪八種難得之法呢?首先,維摩詰居士的屋室中常有金色光芒照耀,以至白天黑夜無有差別。此光芒並非來自日月,也不依靠電燈、酥油燈、煤油燈等任何燈具。這是第一個稀有難得之法。


 


此處「金色光芒」的引申之意為:內在有智慧,外現即光明——這是自性的光明。

這裡的「屋室」,也並非是指維摩詰居士的住所,而是內在的「心房」。如《心經》云:「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因一切皆為空性之故,所以自然具足光明。之所以稱之為「光明」,是因為心性的光明能遣除一切無明黑暗。




経文


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


 


第二個稀有難得之法,凡到此房中,便不會被各種垢染侵害及憂惱,心情也十分舒暢,無有任何痛苦,且不受任何鬼神的損害。


 


有些人十分害怕世間的鬼神。其實,只要自己不執著,鬼神也不會對你有什麼妨害。如今有許多民間說法大行其道,例如請尊佛像也有人擔憂「請神容易送神難」(眾笑)。或者有些人在家中請了佛像,不便供奉時便轉贈他人,但心裡一直犯嘀咕:「我把佛像送人了,佛會不會害我啊?」還有的人擔心:「我請了一尊度母像和一尊釋迦牟尼佛,兩尊佛像擺在一起,他們會不會打架啊?」(眾笑)


 


這些無謂的擔心和恐懼,就是因為不懂佛教教義所致。諸佛菩薩以慈悲為懷,兩個性格賢善的世間人相處,姑且不會打架,何況諸佛菩薩?




其實,我們應當盡量與諸佛菩薩結上善緣,想請佛像時就可以請,不便供奉時也可以送到其他地方,諸佛菩薩絕不會有意見,更不會對你有損害的。只是最好不要將佛像放在不清凈的地方,否則會有一定的過失。對於密法法本,在未得相應灌頂,且未經授權時,最好不要翻閱。當然,即便有人無意翻開了,也不會有太大的過失,但最好按照佛教的規則行持,對個人而言,也是最好的保護。


 


現在有一些人總是對鬼神嚴加防範,處處疑神疑鬼,例如東北地區,就流傳著大量狐仙的故事。那些地區也的確有些非人,能夠感覺得到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但我認為,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為它們多念觀音心咒——嗡嘛呢巴美吽。否則,若是用一些強硬的方式來對抗非人,就會冤冤相報,終無絕期。


 


總之,維摩詰的屋室非常吉祥,置身其中,便沒有任何煩惱,不受任何侵害,心情舒暢,就像我的小書房一樣——開玩笑的!(上師笑,眾笑)




経文


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


 


「維摩詰居士的屋室中常有帝釋天、梵天、四大天王等他方菩薩絡繹不絕地往來,這是第三個稀有難得之法。」


 


如果修行人行為如法,諸佛菩薩和護法神們便會恆常庇佑,降臨其居所。

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曾說,修行者若能做到自心清凈,一切土地神﹑護法神等便將聚集其左右,如同蜜蜂縈繞在花園中,龍族匯聚於大海里一樣。




経文


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屋室中恆常宣說、弘揚大乘六波羅蜜多及不退轉法,這是第四種未曾有難得之法。」


 


「六波羅蜜多」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

「不退轉法」,法相宗的「四不退轉法」為:位不退轉,即所得果位不退轉;信心不退轉,即對三寶的信心不退轉;以及證悟不退轉和行為不退轉。

天台宗也有類似的說法,只是文字解釋上稍有不同。




経文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


 


「第五種未曾有難得之法是,天人時常用各種樂器,如琴、鼓﹑吉他等,演奏出四法印等無量梵樂法音。」


 


由此可見,維摩詰居士的家中也常有美妙的音樂。所以,修行人心情不好時,稍微聽一些音樂也是可以的。有時,音樂有撫慰人心的作用,令人心情舒暢。當然,學院自法王在世時便有規定,修行人的居所不能傳出音樂,不能讓過路者或隔壁的人聽到。


 


修行人如果整日沉溺於世間的各種音樂之中,肯定是不行的。但偶爾聽一些音樂,尤其是一些證悟者的道歌,則是開許的。這些道歌雖然顯現上也是一種音樂,但卻是從證悟者的心間流露的。我們常說:「歌聲即心聲。」


 


如今,一些國外的研究者認為,藏地高原上牧民們歡快遼闊的歌聲,對遣除煩惱十分有效。也有人說,西方歐美的音樂也有這方面的功效,但我感覺,有時聽著聽著,相續中的煩惱全都自然而然地湧現了(眾笑)。有些人也許喜歡增加煩惱,那就聽聽煩惱方面的音樂,也未嘗不可。




経文


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賙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第六種未曾有難得之法是,維摩詰居士的屋室四方各有一寶藏,即總共有四大寶藏,其中積累了無量珍寶,用以救濟貧窮可憐的眾生,滿足他們的一切所求。」


 


維摩詰居士一定時常用這些珍寶作財布施,以幫助眾生渡過難關。不論對在家人還是出家人而言,法布施和財布施都相當重要,但有時確實是力不從心。




 


最近,葉門正在經歷戰亂。前幾天有一張照片,在國際上備受關注,是一名記者在葉門的一所醫院中拍攝的。照片中是一位七八歲的小女孩,因為飢餓已經瘦成一幅骨架,令人觸目驚心。哪怕能獲得少許食物,她的生命也許都能得以維持,但她的親人們都束手無策。兩天後,當記者再去時,她已經去世了。


 


葉門大約有兩千八百萬人口,現在已有一千四百多萬人陷於饑荒之中。國際上也基本沒有給予他們任何有效的人道主義救助。發達國家之間,時常忙於經貿合作、相互訪問,而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國家,卻往往無人問津。


 


我在非洲時便深有感觸,眾生業力現前時,國際上也無法知曉實情,想提供幫助也沒有途徑和方法。試想,一個國家中有一千四百多萬饑民瀕臨死亡,我們如何能給予幫助啊?確實是無能為力。如今世界局勢紛繁複雜,不僅是葉門,許多國家都常年戰亂。例如中東地區,戰火至今未歇。有些國家為了自身利益,仍不斷向其出售武器,以各種目的引發戰爭。但當眾生業力現前時,佛陀的妙手也無能為力,我們也只能默默地給他們迴向。




経文


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


 


「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佛﹑寶炎佛﹑寶月佛﹑寶嚴佛﹑難勝佛﹑師子響佛﹑一切利成佛(此處,藏文中還有獅子吼佛及多寶佛,不同譯本中名稱稍有不同)……上人維摩詰居士每當憶念、觀想十方無量諸佛時,諸佛便前來其屋室中,廣說秘密甚深之法藏,隨後離去。這是第七種未曾有難得之法。」


 


由此可見,十方諸佛常到維摩詰居士家中說法。




経文


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凈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最後,「一切天人嚴飾的宮殿以及諸佛剎土都在維摩詰居士的屋室中自然顯現,比如極樂世界﹑現喜剎土﹑琉璃世界、寶生剎土等等,這是第八個未曾有難得之法。」


 


一切諸法皆無有自性。前面也曾講過,無量無數的如來以及法座,都能在維摩詰居士的家中顯現。《入中論》亦云:「

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

」雖然一切法都是空性的,但在空性當中,卻可以顯現一切。


 


隨後天女說道:「舍利弗,您不是很想了解維摩詰居士的屋室嗎?您一直關心我是什麼時候來這裡的。我已經在此十二年了。聽完我的介紹,您感覺如何?」舍利弗可能嚇壞了:「哇,原來如此啊!」




経文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天女接著說:「舍利弗,維摩詰居士的屋室常常顯現這八種未曾有難得之法。誰見了如此不可思議的妙法,還會有興趣聽聞聲聞乘的法呢?我們經常享受這八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都不願意聽聞聲聞乘的法了。」


 


以上,便是天女為舍利弗宣講的內容。今天就講到這裡。這一品可能明天講完,到時候再說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怡苑?心靈樂園 的精彩文章:

如果有他日,我肯定不進宮
什麼才能讓我們真正快樂?——索達吉堪布傳講《勝道寶鬘論》25課筆記

TAG:靜怡苑?心靈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