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吹捧之風--東漢人為何這麼虛偽?

吹捧之風--東漢人為何這麼虛偽?

原標題:吹捧之風--東漢人為何這麼虛偽?


吹捧之風


太史慈子義

【原文】汝南太守山陽王龔,政崇溫和,好才愛士。以袁閬為功曹,引進郡人黃憲、陳蕃等;憲雖不屈,蕃遂就吏。閬不修異操而致名當時,蕃性氣高明,龔皆禮之,由是群士莫不歸心。

憲世貧賤,父為牛醫。潁川荀淑至慎陽,遇憲於逆旅,時年十四;淑辣然異之,揖與語,移日不能去,謂憲曰:「子,吾之師表也。」既而前至袁閬所,未及勞問,逆曰:「子國有顏子,寧識之乎?」閬曰:「見吾叔度邪?」是時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見憲未嘗不正容,及歸,罔然若有失也。其母問曰:「汝復從牛醫兒來邪?」對曰:「良不見叔度,自以為無不及;既睹其人,則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固難得而測矣。」陳蕃及同郡周舉常相謂曰:「時月之間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復存乎心矣。」太原郭泰,少游汝南,先過袁閬,不宿而退;進,往從憲,累日方還。或以問泰,曰:「奉高之器,譬諸氿濫,雖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頃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憲初舉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勸其仕,憲亦不拒之,暫到京師,即還,竟無所就,年四十八終。

范曄論曰:黃憲言論風旨,無所傳聞;然士君子見之者,靡不服深遠,去玭吝,將以道周性全,無德而稱乎!余曾祖穆侯(范汪)以為:「憲,隤然其處順,淵乎其似道,淺深莫臻其分,清濁未議其方,若及門於孔氏,其殆庶乎!」--摘自《資治通鑒》第50卷

【註解】兩漢的人才制度主要為察舉制,由於漢朝選才之權集中在皇帝、中央和地方高官之手。當時被舉者佔四分之三是現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之優秀人才被拒之門外。特別在東漢後期,任人唯親、唯財、唯勢,權門勢家把持察舉的結果,令流弊百出,察舉制度亦因此遭到極大的破壞。漢時期對被舉者年齡的限制,普遍偏高,這並不一定是好現象,因為此舉無疑是對於青年才俊仕途的壓抑,最後造成世家大族的出現等。所以東漢的人才制度有點畸形,前有汝南太守王龔(字伯宗,山陽郡高平人,王粲為其曾孫),後有汝南「月旦評」許劭(字子將,汝南平輿人)。察舉制廣泛推行,地方鄉閭因之有了評議之風,「清議」名士好品評臧否人物,不重實際,空發議論。這種惡劣風氣還遺留給了後世,在魏晉時尤為明顯。「清議」名士中有許多是「刻情修客,依倚道藝,以就聲價」者,清議成了這些偽君子攫取名利、撈取政治好處的資本。


文中所列的黃憲(字叔度,汝南慎陽人),查了史書,沒找到一點黃憲的豐功偉績,只有別人的交口稱讚,這種吹捧之風在《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中比比皆是,令人倒盡胃口。真正有學問的卻因不加入政治派別,沒有任何背景,無人吹捧而不得志,即史書中所謂的寒門子弟。


在《後漢書·許荊傳》中記載了許荊的祖父許武,他挖空心思為了讓自己和兩個弟弟出名,私下裡與兩個弟弟商量,分割財產,自己取良田美宅,最差的給兩個弟弟,然後鄉里的都稱讚兩個弟弟,因察舉制的原因使得他的兩個弟弟都當上了官。然後許武召集鄉里的親朋好友,含淚說出事情真相,然後將自己所有的財產分給兩個弟弟,不留分文。這樣子,所有人都稱讚許武做事厚道。許武這一番計劃,自己和兩個弟弟都獲得了名聲,都當上了大官。這堪稱古代自我營銷的著名案例,在史書對許武稱讚不已之時,我卻看到了一個滿腹心機、沽名釣譽的大哥。當此類故事看多了之後,我也開始麻木了,東漢的人怎麼都這麼虛偽,還不是因為人才考評制度逼的。如果早點有科舉制度,大家誰還有這功夫去宣傳自己,早就皓首窮經去了。


我比較喜歡看金庸的《笑傲江湖》,這部小說堪稱經典的武俠諷刺小說,這個江湖裡再也找不到郭靖那樣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一眾武林正派人士忙著一統江湖,為了神功不惜揮刀自宮;東方不敗悠閑地躲在閨房繡花,芳心暗待蓮弟;武林正宗的少林方丈在關鍵時刻只會念阿彌陀佛;當同為五嶽劍派的衡山老尼被捋走,君子劍岳不群可以冠冕堂皇地置之不理,甚至在人家背後偷偷下黑手。只有那個拖著病體的令狐沖和採花大盜田伯光還知廉恥為何物,還能不顧正派邪教之分艱難的秉持江湖俠義。



許荊,字少張,會稽陽羨人也。祖父武,太守第五倫舉為孝廉。武以二弟晏、普未顯,欲令成名,乃請之曰:「禮有分異之義,家有別居之道。」於是共割財產以為三分,武自取肥田廣宅奴婢強者,二弟所得並悉劣少。鄉人皆稱弟克讓而鄙武貪婪,晏等以此並得選舉。武乃會宗親,泣曰:「吾為兄不肖,盜聲竊位,二弟年長,未豫榮祿,所以求得分財,自取大譏。今理產所增,三倍於前,悉以推二弟,一無所留。」於是郡中翕然,遠近稱之。位至長樂少府。--摘自《後漢書·許荊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史慈子義 的精彩文章:

甘英止步,一次中國與西方交流的相會就此失去
抓了明英宗,還有明代宗--通過華為危機把控能力看歷史

TAG:太史慈子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