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關議和時,譚嗣同上了一份奏章,至今為人所不齒

馬關議和時,譚嗣同上了一份奏章,至今為人所不齒

在中國歷史上,清朝可謂是讓人又愛又恨,「愛」的是如今滿屏的清宮劇,恨的是它讓中國受了近百年的屈辱。尤其是晚清時期,這段歷史簡直不忍直視,只能無奈的嘆息。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晚清也不是一無是處,在被列強沉痛的打擊下,有一部分人率先蘇醒,扛起了振興中華的大梁。

在公認「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的引導下,越多越多的愛國人士開始轉換思路,不再故步自封,做著天朝大國的美夢,而是向西方學習,走向自強。其中最著名的就數維新派的戊戌變法,而戊戌六君子則是維新派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雖然最後失敗,六君子就義菜市口,但他們的愛國之舉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戊戌六君子

變法失敗錯在誰

戊戌變法是清朝想要改變被動挨打局面而採取的措施,是得到實際統治者的支持。但是現在大多數人還是一味的認為,戊戌變法錯在慈禧太后這個千古大罪人,是她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被迫終止變法,還殘害了維新派人士。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認知?因為有人搞了鬼。

其實,戊戌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不在慈禧身上,而在康有為身上。要知道,起初慈禧是同意並支持變法的,估計她也知道再不做點動作國家可能就要玩完了。當然,也可能是被列強打怕了,想要變強出口惡氣。不管怎麼說,慈禧一開始的出發點是好的。

可謂是成也維新派,敗也維新派。維新派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太過於求成了,導致影響了許多達官顯貴的利益,這其中也包括慈禧本人。這好比長期出於黑暗中的人急切渴望光明一樣,維新派改革的動作太大,力度太猛,清朝承受不住。這是根本原因,但導火索卻是康有為。

如果沒有康有為從中搗鬼,戊戌變法很有可能就成功了。當時,慈禧意識到改革所帶來的弊端後,並沒有下令終止變法,而是通告光緒帝,讓他們的動作慢點,力度小點。可惜,康有為太急於求成,私自篡改了光緒帝的詔書不說,還謀划了一場政變,只為把慈禧趕下台。這下可觸到了慈禧的逆鱗,康有為見事情敗露跑了,戊戌六君子卻以死明志。這其中,譚嗣同一聲「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不知感染了多少人!

譚嗣同


譚嗣同的絕命詩道出真相

譚嗣同的死對於中國來說是個巨大的損失,但是卻警醒了無數國人,至少揭露了康有為的真面目。其實,譚嗣同臨死前在監獄裡所寫的並不是我們熟讀的那兩句詩,而是「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要問問梁啟超了。

戊戌變法的失敗梁啟超也有分,況且他和康有為一起出逃,屬於一根繩上螞蚱。梁啟超為什麼要修改譚嗣同臨死前的絕命詩呢?很簡單,因為這首詩影響了他們的利益!譚嗣同原詩承認自己犯了罪,但是這個謀反罪是對是錯還是交給後人評論。如此一來則坐實了康有為等人謀反的事實,這些康有為是不可能承認的,但是自己又不能出面為自己「澄清」,於是就讓梁啟超出面。

其實,梁啟超也是借用他人的詩句改編而成的,並不能算自己的原創。不過經過梁啟超一改,這原本平平的詩句卻流傳千古,不得不承認真是大手筆啊。雖然篡改後的詩句讓譚嗣同多了點豪情大義,但是卻違背了譚嗣同的本意。如此看來,康有為確實策划了謀反,雖然他本人並不承認。

譚嗣同在晚清扮演者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英勇就義激勵著無數愛國人士勇敢前行。雖然譚嗣同有他一生最大的亮點,同時也有他一生最大的污點,而這個污點就發生在甲午戰爭後。

譚嗣同


馬關會議時的無智之舉

中日甲午海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三次與日本的大會戰,也是第一次以失敗告終的中日戰爭。當時清政府的腐敗,以及統治者的貪圖享樂與復興的日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在裝備和海軍實力上兩國差不了多少,但就因如此清朝才輸掉了這場戰爭。

戰爭後,日本在《馬關條約》中索求巨額戰爭賠款,李鴻章以在日本中彈受傷為由大大減輕的賠款數目,但是對於清政府和百姓來說,剩下的依舊是一個不小的數目。但是這些對於譚嗣同來說都不是事,為什麼呢?

根據《譚嗣同全集·奏摺》記載,當李鴻章在日本進行馬關議和時,譚嗣同上了一個震驚世人的奏章。奏章內容大意為:此時的國庫支付不起這麼大的賠款,但是可以將外蒙古、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以每平方公里50兩銀子割讓給俄國,這樣算下來就有了近10兩白銀。我們可以將2億作為賠款給日本,剩下的8億用來支持變法。

如果不是有史書記載,恐怕沒有人相信這是譚嗣同上的奏章,這還是為了國家英勇就義的譚嗣同嗎?估計光憑這奏章就能給他按一個賣國賊的帽子。雖然不知道清政府對此是什麼態度,但是並沒有採取。由此看出,譚嗣同等人確實是愛國的,但政治智商確實有點問題,至今為人所不齒。

馬關會議


奏章的背後是民族的悲哀

譚嗣同的愛國之心我們有目共睹,也是不容置疑的,那麼他為什麼會提出如此荒誕的提議?答案應該從統治者身上找!清朝是個滿族統治的朝代,從他們入關起就沒真正把自己當成這塊土地的主人,而是以客人的身份治理國家。這點與明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完全把中華大地當做自己的家,不容任何人踏足和侵佔。反觀清朝實行的統治,卻將國土當做可以買賣的本錢,反正不是自己的,賣了也不心疼,還能解決燃眉之急,何樂而不為呢?尤其是在左宗棠收復新疆的事情上!

當林則徐因虎門銷煙被貶到新疆時,他就告誡左宗棠新疆不能丟。阿古柏在列強的支持下侵略新疆,而清政府內部卻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態度,大多數人認為新疆貧瘠,丟了就丟了,何必花力氣去收復呢?唯有左宗棠等人支持收復新疆。

左宗棠收復新疆

由此看出,大多數統治者並沒有中華大地當作自己的家,說丟就丟根本不心疼。唯有客人不心疼主人的東西,所以清朝始終做不成這裡的主人,滅亡是必然的。這是在反觀譚嗣同的奏章,卻發現背後竟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也許是譚嗣同救國心切才想出了一個拆東牆補西牆的方法。不過,此後譚嗣同的表現卻令人動容。雖然「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不是譚嗣同的原意,但他卻配得上這兩句詩。反觀康有為等人,則差強人意了。

以上均屬個人觀點,如有異同,歡迎留言討論!關注我,每天給你不一樣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外歷史風雲 的精彩文章:

馮玉祥一生最愛的女人,為他生了5個孩子,臨終前沒見馮玉祥一面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御駕親征能否打過安祿山?為何又作罷了?

TAG:中外歷史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