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玉門人的十種面,原來每一碗都是一種鄉愁!

玉門人的十種面,原來每一碗都是一種鄉愁!

玉門,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以祁連山冰雪融水灌溉形成的綠洲農業歷史久遠,如今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玉門又因為地處我國東西交通之要衝,位於絲綢之路必經之地,自古以來便是南北商賈貿易集散通衢之地和東西方文化匯聚之處。本地自產的優質小麥,經各地、各民族不同人種關於麵食做法的傳承和創新,形成多種多樣的麵食,可謂五彩繽紛、蔚為大觀。

在長期的歷史進程和生活實踐當中,經玉門人民不斷總結、改進和創新,保留下來的常見的麵條的做法就不下數十種。這些麵條不僅花樣繁多,各具特色,營養豐富,而且每一碗面都有它獨特的內涵。這是世世代代玉門人民通過聰慧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賦予麵食的淋漓盡致的表達;也是寄託了不同心愿和表達的象徵體,在民間倍受青睞。

今天,就讓小編帶你了解一下玉門人民常吃的十種面吧!

拉條子

玉門人的十種面,原來每一碗都是一種鄉愁!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玉門居民日常生活主食之一。做拉條子和面時加入適量食鹽,經過反覆揉、醒等工序,做成面劑,食用時搓圓拉細入鍋煮熟。細圓的叫雞腸兒,更細的叫一根線,寬扁的叫寬心面,窄扁的叫韭葉子。食用時拌入各種炒菜或醋、辣子、蒜、湯菜等佐料即可食用。

臊子面

玉門人的十種面,原來每一碗都是一種鄉愁!

臊子面以手工製作為佳,和面時加入鹼適量和硬,多揉多醒。臊子湯以蘿蔔、洋芋、豆腐、紫菜、粉面子為主,加入佐料做成葷、素兩種均可,待面下熟後拌入即可食用,常食臊子面有驅寒暖胃之功效。

手擀麵

玉門人的十種面,原來每一碗都是一種鄉愁!

過去老百姓家中常做的麵食之一,做此面必備的工具是一張大的面板,很有技術性,非一朝一夕可以練就。俗稱「硬面」,和面時除了放鹽,加入鹼就是「鹼面」,加入菠菜汁就是「菠菜面」,還有許許多多中做法。現如今被壓面機取代,許多中年人都已不會擀麵了。手擀麵可做乾飯,也可作湯麵,切法不同叫法也不同,如「扁豆面」、「甜麵條」「面旗子」「丁丁面」等等。

杏殼婁子

玉門人的十種面,原來每一碗都是一種鄉愁!

又叫貓耳朵。先將麵粉和成較硬的麵糰,揉搓均勻並有彈性時,再揉成圓形,按扁,擀成薄片,切成小方塊,撒上麵粉,用右手拇指壓住小面片,向前一推,小片即成貓耳形。煮熟食用時配以菜肴干吃或澆拌湯吃均可。

揪片子

玉門人的十種面,原來每一碗都是一種鄉愁!

製作與拉條子大致相同,將面擀開切成寬條形,拉勻後趁著鍋中水開時逐個揪入鍋中,待揪片子煮熟時拌入佐料即可食用。可做乾麵,也可做湯麵。干揪片如果和菜炒就是炒麵片,也可拌著菜吃干拌面。

炮仗

玉門人的十種面,原來每一碗都是一種鄉愁!

製作程序與揪片子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將拉條面擀開後切成圓柱形,拉勻後趁著鍋中水開時逐個小段揪入鍋中,成品形似鞭炮(炮仗),因此得名。可做乾麵,也可做湯麵。可炒可拌可葷可素。

刀削麵

玉門人的十種面,原來每一碗都是一種鄉愁!

先將和成的硬麵糰反覆揉搓成長方形的塊,接著用左手掌心托起,右手拿刀依次削麵,呈三棱形狀,加工時加入肉丁炸醬、三鮮鹵等即可食用。

炸醬麵

玉門人的十種面,原來每一碗都是一種鄉愁!

製作炸醬時,將鍋上火放油燒熱,肉丁煸炒至變色,下入面醬炒透,加入蔥花、薑末、精鹽,用水澱粉勾兌,然後澆在麵條上,或撒上焯過切碎的蔬菜或黃瓜絲等,將加工好的麵條下鍋煮熟拌醬即可食用。

素拌涼麵

玉門人的十種面,原來每一碗都是一種鄉愁!

先將菠菜洗凈,入開水鍋中焯熟,撈出透涼後切成長段;青椒洗凈,切絲焯熟;榨菜切成米粒狀;大蔥切成小蔥花;大蒜剁成蒜末待用;接著將煮熟的麵條過涼瀝干後拌入少許熟油,盛入盤中。加工時,將醬油、香醋、精鹽、味精、香油、鮮湯等調味料放入碗中,呈涼拌汁,澆入麵條中。然後依次把菠菜段、榨菜段、青椒絲、蔥花和蒜末放在麵條上,拌勻即可食用。

長壽麵

玉門人的十種面,原來每一碗都是一種鄉愁!

先將熟雞蛋去殼切成兩瓣,香菇切片,韭黃、青菜切段,蔥、姜切末;接著將手擀麵入鍋煮熟撈出裝碗。再將炒鍋上火燒熱,下油,放入紅燒肉、蔥、薑末爆香,最後下入高湯和調味料,湯沸時下入香菇、韭黃、青菜、熟雞蛋等,調好口味,離火,盛入碗中即可食用。

文章來源:記錄酒泉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