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中庸》:平衡的人生智慧

《中庸》:平衡的人生智慧

導讀

平衡既是宇宙的自然法則,也是一種人間社會的智慧。簡單地講,平衡即「中」。也就是儒家所講的中庸之道。有些人將中庸視為折衷主義,是騎牆、和稀泥、做老好人,其實都是不正確的。那什麼是中呢?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對於人來說,類似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潛在狀態。人的感情如果能夠以正確的途徑、方式生髮、表現出來,就是和諧的狀態。「中」是天下萬物所遵循的大道,而「和」是天下萬物的正確打開方式。

其實,「中」的觀念早在《尚書》中就已經出現。《尚書·大禹謨》中有儒家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據說,這十六個字就是堯、舜、禹之間禪讓時,現任者對繼任者傳授的心法。大意是說,人心是異常危險的,而道心是微妙難言的,所以應該時刻精純專一,真誠地執守「中」,把它作為處理一切事情的準則。

據清華大學竹簡研究中心發布的周文王的臨終政治遺言《保訓》篇,可以明確透露出文王的治國方略便是「中」。

可見,這個「中」實在不簡單,是貫穿我國上古社會始終的治國理念。我國之所以稱為「中國」當與此密切相關

中既是地理意義上的概念,更是文化意義上的概念。我國古人認為自己處於天地之中央,同時,自己也要遵循天地之中道。由此觀之,中醫一詞並不僅僅指的是中國的醫術,而是指這種醫術是以「中」為治病原則。

健康的身體狀態就是「中」,也就是說好的醫術要將人體的陰陽調和到「中」(也就是平衡)的狀態。

平衡指涉範圍廣泛,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國家間關係、人自身精神狀態的協調。既可以是快慢、多少之間的平衡,也可以是不同性質事物之間的均衡。

曾看到一句很有哲理的話,快是一種質量,慢則是一種智慧。經濟的發展也是如此,不能一味的求快,強調速度。要將快與慢、速度與質量統一起來,才是健康的經濟樣態。

我國古代有一種「精通」平衡之道的器物叫做欹器。孔子在魯桓公的廟裡參觀時看到欹器。他跟學生講:「我聽說這器物置於君主座位右邊。如果它空著就會傾斜,灌入一半水就會端正,灌滿水就會翻倒。」

孔子讓隨從的學生向裡面灌水,驗證了一下。驗證完之後,孔子非常感慨地對學生說:「世間哪裡有滿了而不傾倒的事物呢?」

率直的子路問:「夫子,請問有沒有保持滿的方法?」

孔子說:「聰明聖智,要用笨拙來護持它;功勞惠及天下,要用謙讓來維持它;勇敢有力而能壓住世人,要用膽怯來平衡它;富足得擁有了天下,要用節儉來撐持它。這就是所謂的抑制並貶損滿的方法啊。」

管理者要實現人的德才與職位要實現某種平衡。德才和職位、俸祿相稱,按照人的能力大小來授予工作,使得人民勝任自己的工作,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正常運轉。

人自身關係的平衡主要是人心的平衡

血氣剛強的人,就用心平氣和來柔化他。思慮過於深沉者,就用坦率善良來同化他。勇敢、大膽、兇猛、暴戾之人,就用不變的道理來幫助他。行動輕易急速的人,就用舉止安靜來節制他。

胸懷狹隘氣量很小的人,就用寬宏大量來擴充他的心胸。對卑下遲鈍、貪圖利益的人,就用高尚的志向來提升他。庸俗平凡、低能散漫的人,就要用良師益友來管教他。

怠慢輕浮、自暴自棄,就用將會招致的災禍來提醒他。愚鈍樸實、端莊拘謹,就用禮制、音樂來協調他,用思考探索來開通他。

平衡之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中道而行,才是最正確的路。領悟並掌握了它,你的人生將會進入一個新境界,你的事業也會打開一個新局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會說話的人 在委婉含蓄中水到渠成
大雪:雪至盛情至深 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