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家公祭日,一起重溫這段沉痛的民族記憶

國家公祭日,一起重溫這段沉痛的民族記憶

來源中國軍網

12月13日,南京。

國行公祭,祀我殤胞。

這一天,鐘山垂首,秦淮縞素,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遇難同胞。

這一幕,神州垂淚,血泊哀嚎,華夏子孫共同銘記心田。

從1840年的光影,到1937年的流轉,近代以來,可能沒有哪個城市比南京見證了更多,承受了更多。

沉痛的歷史不會因歲月的蹉跎而磨滅。當凄厲的警報聲再次響起,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再次高唱,2018年的12月13日,我們再度回望那段81年前的慘痛歷史。這是對無辜死難者的告慰,對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的緬懷,同時也是中華兒女不忘過去,牢記歷史,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

南京之痛,是國之痛,是軍之痛,更是民之痛。南京城陷落後的一個月內,30多萬同胞慘遭日軍屠殺,無數婦女被蹂躪殘害,無數兒童死於非命。巍巍金陵古都,有近三分之一的建築遭到焚毀,掠去的財物同樣數以億計。燒殺擄掠之下的南京城,屍橫遍野,血染江河,一片人間煉獄的景象。《紐約時報》的評論稱:「南京暴行之後,人們對日軍隨後的任何暴行不再感到驚訝。」

歷史就是歷史,只要我們用心感悟和觸摸就能讀懂。每到12月13日刺耳的警報聲響起,我們都會肅立靜默,去真切感受那些數字和地名背後的凄涼,無奈和悲愴。或許此時,年輕的父母要向自己的孩子解釋這響徹長空的聲音從何而來,因何而起;或許此時,已經為數不多的垂垂老者還會用低沉的聲音向今天的人們講述那個屈辱的昨天;又或許此時,會有更多的人走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駐足哀悼遇難同胞……不管是哪一種,我都相信,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不能忘記那段血的歷史,不能忘記那些死難的同胞!

戰史如燈,殷鑒不遠。今天,當我們走進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同胞紀念館,注視著展廳內一幅幅歷史照片與證物,面對著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牆上那密密麻麻的名字,除了悲痛、憤慨、凝重、沉思,我們更應該想想如何發奮圖強,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初心讓人堅定,使命召喚前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便是我們對歷史最好的銘記。

81年後,回望南京大屠殺,歷史還遠沒有走到鑄劍為犁的階段。今天,戰爭仍像一把懸在人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都有可能落下。和平與戰爭往往只有一步之遙。今年的8月28日,日本政府在其2018版《防衛白皮書》中繼續渲染日本周邊安保環境日趨嚴峻,鼓吹所謂「中國威脅論」,意圖為安倍政府制定的新版《防衛計劃大綱》站台。日本自衛隊各類大型水面艦艇接連下水,導彈防禦系統不斷升級,新增的水陸機動團更使日本離島作戰能力大大加強……近年來,日本明裡暗裡加速軍事擴張步伐,其防務開支更是在「七連漲」後創下歷史新高,這一切都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習主席指出:「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對於一支軍隊而言,沒有什麼比「以武止戈,保境安民」更能詮釋它存在的價值,沒有什麼比「箭在弦上,橫戈馬上」更能彰顯它可貴的品格。實踐表明,一支將備戰打仗視為主責主業的軍隊,定會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時刻保持枕戈待旦的憂患意識,始終保持精武強能的戰備姿態,惟其如此,方能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鐘聲響起,警報又鳴。南京大屠殺是永遠不能被忘記的民族記憶。時刻提醒著我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時刻告誡我們「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那些數字,用血的歷史告訴我們:當軍人無力抵禦外寇,人民就要慘遭殺戮和踐踏。銘記歷史,讓我們用行動去紀念;珍愛和平,讓我們用勇氣去擔當……一個悲劇的時代已經過去,嶄新的征程正待我們開創。

(圖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