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乳腺癌高發,群體未現低齡化

乳腺癌高發,群體未現低齡化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近日,有媒體報道,一名3歲小女孩被確診為乳腺癌,經診治已痊癒出院。在人們印象中,乳腺癌往往發生在成年女性中,很難把3歲小女孩與它聯繫在一起。消息一出,人們在感到奇怪的同時,內心也充滿了擔憂,乳腺癌發病是不是出現了年輕化趨勢,早期有沒有什麼癥狀,治癒率又如何呢?

「乳腺癌發生在低齡女孩兒身上,尤其是這麼小的年齡,確實是極其罕見的。」12月10 日,河南省腫瘤醫院乳腺科主任劉真真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們接診過最年輕的乳腺癌患者,18歲的女大學生,以乳頭溢血為主要癥狀來就醫,發現比較早,屬於乳腺導管內原位癌,在進行手術切除後同期做了乳房重建手術,目前她已經在讀研究生,恢復還挺好。

因此,劉真真強調,希望社會不要過度強調「3歲幼童罹患乳腺癌」,因為這類乳腺癌是由基因異位引起的,和其他乳腺癌高危因素沒有關係,不能說乳腺癌「蔓延」到幼兒和兒童年齡段。就中國女性而言,乳腺癌的高發年齡還是在45歲—55歲。

「恐病」群體定期篩查別糾結

「有些人以為乳腺癌早期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一些癥狀或體征提示我們,其實沒有。一方面是沒有特殊癥狀;另一方面是等到大家自己發現那些體征,事實上已經都不是早期了。絕大多數早期乳腺癌是通過影像檢查篩出來的。」因此,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乳腺癌預防治療中心主任醫師衛燕建議大家一定要參加定期的體檢。

的確,劉真真也認為,無論何種乳腺癌的分型,在早期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外在表現,之後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能會出現無痛性腫塊,乳頭內陷,乳頭溢液,乳頭溢血以及皮膚橘皮樣改變等不同的癥狀。

衛燕認為,目前乳腺癌的科普宣教多數把重心放在傳播專業知識上,而這些知識的運用需要有很強的專業背景的支撐,所以這種做法是有可商榷的餘地的。針對有些短暫的不適癥狀,一些白領會天天琢磨,懷疑這種癥狀會不會是癌,儘管超生檢查、醫生診斷都說沒問題,但還是不肯相信,變成一種「恐病症」,甚至還拿著從網路搜來的名詞和醫生「討論」。「大家都知道,下雨時最基本的特徵就是天上有雲彩,但並不是天上有雲彩就一定會下雨。是否會下雨,除了必須有雲彩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必要的因素。因此,不要為個別名詞去糾結。」衛燕說。

衛燕指出,事實上,醫生判斷有沒有患乳腺癌,並非基於網上那些知識,而是各種影像檢查以及組織病理的診斷。如果說要做到對乳腺癌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那就是每年的常規體檢,只有體檢才能發現有沒有癥狀。

至於低齡兒童,劉真真表示,這類群體罹患乳腺癌的概率極低,家長不必過於緊張。尤其是7—9歲的女童來說,比較容易出現的是性激素分泌異常導致的乳腺腺體過早發育,主要癥狀是乳房疼痛、輕壓產生疼痛為主,多為孩子自己訴說,單純從外觀上乳房變化並不太明顯。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可到醫院做彩超檢查即可。「我們之前遇到過6、7歲的女童,因為性激素分泌異常,導致的乳腺腺體過早發育,而出現疼痛、輕壓有疼痛為主要癥狀的案例,但最終通過彩超檢查,排除了罹患乳腺癌的可能。」劉真真說。

高發群體或因精神抑鬱壓力大

「導致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分內因和外因。」劉真真說,內因主要包括:初次月經早於12歲,絕經晚於55歲;結婚、足月生育年齡高於30歲以後;或者有家族史。

對於家族史,劉真真解釋,我們發現乳腺癌常呈現家族聚集性,但家族聚集性≠家族性乳腺癌≠遺傳性乳腺癌,有家族史高危人群,不一定會遺傳。家族性乳腺癌是指一個家族中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有血緣關係的成員患乳腺癌,這樣佔總體乳腺癌發病的20%—25%,但其中遺傳性乳腺癌僅佔55%—60%。

什麼是遺傳性乳腺癌?就是明確基因異常,這一異常是致癌因素且可遺傳於子代,占乳腺癌總體的5%—10%。其中最著名的是BRCA-1/BRCA-2基因。但這個比例都比較低,所以說,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最主要的還是其他內因及外因。

而外因主要包括: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如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攝入、飲酒、肥胖;口服避孕藥或絕經後補充雌激素或在更年期長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社會心理因素包括精神抑鬱、緊張、壓力大等。

至於乳腺癌的類型,從臨床上說,乳腺癌通常分為特殊類型浸潤性乳腺癌、非特殊類型浸潤性乳腺癌兩種,特殊類型的浸潤型乳腺癌包括乳腺小管癌、黏液性癌,這類預後較好;對於報道中所說的分泌性乳腺癌,屬於化生性癌,這種類型不常見,發病率很低,臨床研究數據並不多,所以對於這類乳腺癌的治療原則,等同於非特殊類型浸潤型乳腺癌。

乳腺癌發現早可治癒生存率高

「以前大家都談癌色變,其實與肺癌、胃癌等各種癌症相比,乳腺癌的治療方法更豐富,效果也更好。」衛燕說,一般的腫瘤愈後談五年生存率是多少,而乳腺癌說的是十年生存率,而且十年生存率一般是85%以上。

「現在講究精準治療,即在療效不降低的情況下,對病人身體的損害越來越小。」衛燕說,現在對腫瘤,首先要進行組織病理、免疫組化等各種檢查,以確定實施哪種方法治療。以前病人往往恨不得今天住院,明天就手術,把腫瘤直接切除掉。現在,我們的絕大多數病人,都先要接受術前的藥物治療,然後選擇合適的時機再做手術,這樣可以保證前期把腫瘤控制住,隨後再切除病灶,目的是保留女性的乳房,避免患者上肢水腫等。

衛燕表示,對乳腺癌的治療,早期和晚期的治療目的是不一樣的,早期是有可能治癒的,而晚期國際公認很難治癒,但晚期通過治療也能長期帶瘤生存。

「雖然我是西醫,但願意借用一個中醫的名詞叫扶正祛邪。因為我不是中醫,所以,我其實不知道怎樣『扶正』,但我的臨床體會是可以爭取『護正』。就是說,對於已經處於不可治癒階段的晚期病人,制定好治療的策略,拿捏好治療的分寸,儘可能把醫療干預方法給病人造成的損害(儘管是不可避免的)減少到最小。」衛燕說,最理想的狀態,是幫助身體內還能起作用的細胞一起對抗腫瘤細胞。癌細胞是身體里最頑強的部分,只要用藥把它控制住就好了,如果用藥過重,就會把好的細胞一起給殺死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就不好了。

對此,劉真真表示,目前通常認為,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MDT)是最為規範的、科學的治療理念。所謂乳腺癌MDT,是通過乳腺外科、乳腺內科、放療科、放射科、骨科、介入科、病理科等專家會診,必要時也會邀請胸外科、呼吸內科、心內科等專家參與討論,根據患者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病期和分子分型等具體病情,設計全面的綜合性治療方案,旨在為患者提供最優決策。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像《海王》里那樣生活,需要點亮多少「黑科技」?
「吐槽大會」:我們的人工智慧弱勢在哪?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