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帶量採購降價超預期?國家醫保局表態風險可控

帶量採購降價超預期?國家醫保局表態風險可控

帶量採購降價超預期?國家醫保局表態風險可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馬曉蓓

12月6日,由國家醫保局主導的「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預中標資格披露,同日A股醫藥板塊大幅回調,醫藥上市公司市值兩個交易日蒸發逾2000億元。

醫藥股集體「跳水」,既有大盤走勢因素,也反映出投資者擔心藥品價格下降後、葯企利潤大幅下滑的心態。

對此,國家醫保局於12月8日發布官方解讀,強調「當期非利空,長期是利好「,並舉辦媒體溝通會,邀請到國家醫保局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司相關負責人、醫藥專家等,就業內關注的核心問題進行解答。

Q&A

Q:中選藥品降價幅度是符合預期還是超出預期?

A:符合預期

12月7日,「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試點擬中選結果公布,正式對外進行為期一周的公示。擬中選結果顯示,31個試點通用名藥品有25個集中採購擬中選。其中,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葯22個,原研葯3個。與試點城市2017年同種藥品最低採購價相比,擬中選價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對於多家證券機構「降價超預期」的解讀,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司相關負責人明確回應「符合預期」。

他表示,2017年上海市對26個品規藥品開展帶量採購,平均降幅為54%,而本次賴諾普利片和頭孢呋辛酯片擬中選價格,同上海前期帶量採購中選價格相近。參考上海帶量採購效果,本次集中採購總體降幅符合預期。

帶量採購降價超預期?國家醫保局表態風險可控


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國際醫藥商學院副院長丁錦希同樣認為降幅在預期範圍內,符合專利懸崖理論。所謂專利懸崖,是指專利保護到期後,企業依靠專利保護獲得的銷售額和利潤就會大幅度下降。「美國統計數據顯示,當第1個仿製葯上市後,原研葯通常降至原價的60%-70%,而當出現第10個仿製葯時,原研葯則只有原價的20%。」丁錦希解釋道,相較於其他國家,中國以往鮮少出現懸崖效應,是因為沒有推行一致性評價,這就導致很多外資企業,在中國主要依靠高價原研葯盈利。本次集中採購,將一致性評價設為入選門檻,原研葯與仿製葯同台PK,專利懸崖效應顯現。

從「零和遊戲」理論角度而言,本次集中採購為單品種獨家中標,「每一家競標企業,都得考慮如果報價不到位的話,可能失去60%-70%的市場份額,這是『有或者沒有』的問題,並不是『多少』的問題,」丁錦希認為,本次集中採購制度設計,會推動葯價的顯著下降。

此外,專家提出,葯企存在價格壓縮空間,「國家有關權威部門,曾經調查過一百多家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實際銷售價格等數據。結果顯示,平均企業藥品銷售價格,大概是生產成本的17倍-18倍。」同時,「4+7」帶量採購節約了包括押款、營銷在內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因此,此次降幅主要來自於制度性成本和規模效應產生的節約成本,符合預期評估。

帶量採購降價超預期?國家醫保局表態風險可控

Q:降價的來源有哪些?有何佐證?

A:「4+2」模式理解降價空間

根據擬中選結果,25個品種中僅有2個品種(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和施貴寶的福辛普利)由原研葯中標。其次,本次帶量採購部分品種降幅90%以上,大部分品種降幅在40~80%之間。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司相關負責人認為,應從4個主要因素,2個附加因素理解藥企降價來源。四個主要因素:

一是規模經濟效應帶來藥品單價下降空間。例如葯企單條生產線生產一批次,需要一周時間。如果隨著生產需求增加,生產線連續投產與運作,可以生產出更多批次。提高企業固定資產、人工等利用率的同時,降低單品生產成本。

二是降低市場推廣價格。以往省級藥品集中採購,葯企逐一進行省級投招標工作,因各地政策不同,可能存在區域性差異,甚至政策壁壘。而本次「4+7」城市集中採購,不但破除區域政策壁壘,也降低了葯企市場推廣的成本。

三是企業營銷成本有望降低。中標葯企的銷量由採購方來保障,醫保部門保駕護航,意味著帶金銷售將從源頭被擠壓。

四是降低企業資金占用和融資成本。以往藥品平均回款時間為3個月到半年,有的甚至超過一年。「企業如果到資本市場上籌集資金,通過銀行貸款,一年的貸款利率將增加較高的成本。帶量採購政策要求及時回款,其實是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也將最終傳導至終端的葯價上。」相關負責人說道。

參與競標的部分企業申報價格「超出想像」,還有其它因素。相關負責人表示,在25個中選藥品中,超過70%的中選企業為原料制級一體化企業,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降低了生產成本,也有利於中國醫藥企業做大做強的趨勢。另一方面,部分企業的藥品前期研發成本,已經通過以往的銷售收回,將來僅需控制生產和日常經營管理成本,所以存在降價的空間。

帶量採購降價超預期?國家醫保局表態風險可控

Q:降價是否影響企業利潤和生存發展?

A:「兩保兩增」風險提示可控制

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試點,是對既往藥品集中採購制度的重大改革,目的是通過「以量換價」,讓百姓使用價廉質優的藥品。對葯企來說,是「以價換量」符合市場規律公平交易的行為。「本次集中採購的31個品種中,25個中選,6個流標,說明企業有充分的自主權和選擇權,」相關負責人解釋道,「當企業覺得自己不掙錢,影響生存發展的時候可以不接受談判議價,這恰恰是市場機制的表現。」

降幅超出市場預期,業內分析認為部分葯企將損失部分利潤,影響未來的業績預期。而過往推行的藥品集中採購政策中,一度存在量價脫鉤、競爭力不足以及採購分散等,均為投資者觀望,葯企擔憂的問題。對此,相關負責人用「兩保兩增」予以解讀。

「兩保」即保使用、保回款。確保中選藥品進入醫院並得到優先使用,是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試點成敗的關鍵。醫療保障部門將會同衛生健康部門,健全公立醫院的激勵約束機制,為中選結果兌現保駕護航。在後續中選結果執行中,確保及時回款。醫療機構應按採購協議及時支付企業貨款,醫保基金按不低於採購金額的30%預付醫療機構,鼓勵醫保基金直接向企業預付葯款,調動企業積極性。

「兩增」即增加規模和影響力。「過去企業在『4+7」城市的銷量不大,市場佔有率可能不到10%,而此次一舉實現了市場佔有率的擴增,」相關負責人以上海前兩批帶量採購為例,「據統計,中選品種平均年銷售額增幅達55%-650%,對企業銷售額的增長促進效應非常巨大。」

部分企業公告和證券機構分析中的風險提示,涉及帶量採購全國聯動、醫保對接等不確定性,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司相關負責人明確回應「可控制」,「改革永遠強調打組合拳,所以衛生部門正在按照國家部署,同步推進醫院內部的運營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等,通過形成合力確保政策落地。」

Q:如何看待集中採購對醫藥產業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A:當期影響有限,整體影響積極

之所以力推帶量採購,實為助推中國由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轉型的重要舉措。放眼全球,凡是監管嚴格的國家,醫藥產業相對發達。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司相關負責人對此總結為三個台柱:嚴格監管、有序競爭和戰略購買。沿著這一思路,他判斷中國醫藥產業正在發生改變。

嚴格監管方面,目前國內藥品質量層次不齊,製藥企業4000多家,小而散的情況非常突出。所以未來監管趨嚴將成為方向,一致性評價的方向將會堅持,從而確保藥品的安全性,是它的療效、質量達到國際標準。

良性競爭方面,未推行一致性評價之前,原研葯和仿製葯無法同台PK,無法形成良性競爭,另一方面,帶金銷售的盛行,導致市場價值導向混亂,無法成就國內醫藥產業的巨人。而帶量採購的試點探索,有利於醫藥企業的競爭回歸到安全性和療效質量以及效價比上來,打造良性競爭的市場秩序。

戰略購買方面,醫療保障部門今後「不買貴的要買對的」,不是被動買單,而是充分評估醫保參保者需要、臨床需要、藥品安全質量以及成本效果,通過集中帶量採購的方式,最終讓參保人群享受質優價廉的藥品。

對於連續兩日A股醫藥板塊的下跌,中信證券高級副總裁、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田加強認為,市場擔憂主要是極端降幅,平均降幅上不會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製藥企業未來走向創新葯企的方向不會改變,而且會因為本次帶量採購而加快轉型。」田加強說,「在與相關葯企進行溝通時,很多葯企開始反思此次帶量採購,表示未來研發投入將避開扎堆的仿製葯,將有限資源投入到創新葯研發。」

帶量採購降價超預期?國家醫保局表態風險可控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興業證券大健康與消費研究中心總經理、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徐佳熹,他認為資本市場或企業感受到的短期壓力,有時會變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長期動力,「2015年7月22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於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當時影響了部分產品落地,資本市場有所反應,」 徐佳熹認為,隨後一致性評價等一系列國家政策,雖造成短期行業陣痛,但開啟了資本市場上創新葯波瀾壯闊的行情。

對於仿製葯企業戰略轉型,徐佳熹提出三個參考方向,一是從仿製葯企業轉型研發創新葯,走向國際化;或者聚焦品牌仿製葯生產,包括藥品和器械的複合體;或者參照印度醫藥企業發展模式,拓展產品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顧事 的精彩文章:

服用降脂葯注意事項
同型半胱氨酸是獨立健康指標

TAG:醫學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