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因為這場戰役,林彪差點毀了軍神的英名!

因為這場戰役,林彪差點毀了軍神的英名!

作者:潘前芝

在中共軍事領導人在中,林彪以精於運籌,多謀善戰著稱,其指揮的戰役戰鬥鮮有敗績。因其戰功卓著,毛澤東曾稱其是無與倫比的常勝元帥。美國人索爾茲伯里稱他是「紅軍中年輕的鷹」。

不過,有一仗幾乎讓他英名掃地,一向信任他的部下都懷疑他的指揮才能。這一仗,就是1946年的四平保衛戰。

國共為何要打這一仗?這與抗戰後局勢有關。

林彪

國共分別進軍東北

抗戰勝利後,中國東北為蘇聯紅軍所佔,一時出現權力真空,國共誰先到,誰就能爭得主動權。

中共主力部隊離東北更近,遂先於國軍進入東北。1945年9月初,河北、熱河等地的中共曾克林、李運昌等部抵達瀋陽。此時,國軍的部隊還在集結當中。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成立了東北局,明確了「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這就在黨內宣布,要重點經營東北,將其發展成為穩固的戰略後方,彭真、陳雲、張聞天、李富春以及林彪、肖勁光等一批得力幹將,先後被派往東北。

彭真

中央給東北局的任務是組織部隊佔領城市,控制鐵路交通沿線,以及營口、山海關等重要海、陸交通要道,迎接派往東北的大批幹部和部隊。

據曾克林回憶,他們抵達瀋陽後一邊配合蘇軍管理社會治安,同時,到各地接管日軍留下的兵工廠、軍火倉庫、被服廠以及電台、醫院等。這些軍需物資既改善了部隊的裝備水平,也為後來的擴軍創造了條件。

10月底,進入東北的中共部隊統一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為自治軍司令,彭真為政委,羅榮桓為第二政委。到12月初,中共在東北的部隊已達10多萬人。

東北戰場上的林彪

東北局確定的方針是:1.收繳敵偽武器,肅清土匪;2.發展生產,安定社會秩序;3.迅猛發展武裝,準備打仗;4.接管城市,建立民主政權;5.到農村發動群眾,開展鬥爭。

這一方針,擺明著就是要與國民黨軍隊爭奪東北。所以,等國軍部隊陸續抵達東北後,二者之間衝突已是不可避免。

國軍東北最高指揮官杜聿明

四平保衛戰打響

1946年3月,蘇聯軍隊撤出東北。

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在蘇軍撤退同時,不惜犧牲,奪取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及中東路全線,為此,我軍應力爭阻敵於四平以南,給敵以嚴重打擊。東北局當即決定,最大限度集中兵力,於四平地區阻止國民黨北進。

四平戰役中我軍構築陣地

蔣介石對東北也是志在必得,從他調往東北的部隊就可看出,新一軍、新六軍是王牌中的王牌,七十六軍號稱國民黨的御林軍,另外幾支部隊大部分是美式裝備。

3月中旬,國軍向「南滿」、「北滿」東北民主聯軍控制的地區大舉進攻,四平保衛戰外圍戰鬥正式打響。蔣介石命令「4月2日佔領四平,8日前佔領長春。」

中共中央毫不示弱,電示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動員全力,堅決控制四平地區。」林彪於4月初在梅河口召開會議,研究保衛四平問題,同時,從東北各地調集部隊至四平,做好迎戰準備。

整個四平保衛戰,也就是第二次四平戰役,大致分為兩個階段。5月14日前,雙方互有攻守,呈現膠著狀態;5月14日,隨著國民黨新六軍兩個師、五十二軍1個師、七十一軍1個師、六十軍1個師加入戰局,形勢對民主聯軍不利。

5月18日,林彪急電東北局並中央:四平以東陣地失守數處,此刻敵正猛攻,情況危急。同日再電:敵軍以飛機、大炮、坦克車掩護步兵猛攻,城東北主要陣地失守,無法挽回,守城部隊處於被敵切斷的威脅,現正進行退出戰鬥。

四平戰役

毛澤東同意了林彪的意見。5月18日夜,我軍開始撤離四平,作戰略轉移。

此戰,根據林彪給中央的電報,俘虜和斃傷敵人三萬餘人,我傷亡一萬三千人,後來官方數字是傷亡八千,但依據韓先楚的說法,這八千是指戰鬥骨幹,也就是從關內帶過來的「老革命」。黃克誠在回憶錄里認為,自身傷亡在一萬五千左右。無論如何,民主聯軍是放棄陣地後撤了。

黃克誠

敗因分析

四平保衛戰失利,對東北民主聯軍的軍心士氣打擊不小。

撤退途中,在往公主嶺的路上,大車、騾馬、向北撤退的隊伍把道路堵塞了。林彪的秘書和警衛員上前,問能不能讓開點,後面是首長的車,首長有急事。

隊伍里傳來不滿的聲音:「什麼手掌腳掌的,這時候了還擺臭架子耍威風!」還有的說「就是林彪來了也不讓!瞎指揮,打敗仗,就會撤,就能跑,撤退將軍,逃跑將軍!」即使一些當年非常熟悉、崇敬他的老部下,也心存疑惑「林總是不是多少年沒打仗,不會打仗了」。

四平戰役

那麼,是林彪指揮不行了,還是有其他原因呢?

實際上,保衛四平是當時中共中央的決策,某種程度上,林彪只是執行命令而已。中央當然也有自己的考慮,當時正值國共談判,如果四平保衛戰打得好,就能在談判桌上爭取到有利地位。

故而,外圍戰鬥打響時,中央電林彪:你們應盡一切可能,不惜重大犧牲,保衛戰略要地,特別保衛北滿。毛澤東於4月22日電:望死守四平,挫敵銳氣,爭取戰局好轉。

四平戰役

中央的失策在於對敵情判斷失誤,3月25日,其在給林彪的電報中稱:敵人後方運輸困難,彈藥不繼。毛澤東也告訴林彪,敵人在東北部隊兵力不足,真正要湊齊要半年以上,戰鬥力也一般。事實上,進入東北的國軍速度很快,且無論裝備還是戰鬥力,都至少與民主聯軍不相上下。

早些時候,林彪曾建議中央,放棄幾百里地方,主力分別部署,遲滯敵人進攻,待敵兵力分散,尋機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另分兵剿匪,掩護髮動群眾,創建根據地。不過,林彪最終決定死守四平,還是因為中央電報影響了他的判斷。

除了上述原因外,四平保衛戰的失利還有以下三點:

一是以己之短對彼所長。國軍的參戰部隊在抗戰時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攻堅戰經驗,而民主聯軍熟悉的作戰方式是游擊戰與運動戰,對於城市保衛戰缺乏經驗,在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這種防衛戰更顯困難。

東北民主聯軍

二是思想不夠統一。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民主聯軍內部,當時有不少指戰員對國共和談還存有幻想,對國民黨佔據東北的野心認識不夠清楚。

三是缺乏根據地依託。一方面,由於日偽鎮壓,中共在東北地區的影響力甚微,民眾正統觀念較強,對國軍抱有幻想;另一方面,民主聯軍中部分官兵迷戀於城市生活,儘管強調了根據地建設的重要性,不過在實際執行上出現了偏差,部隊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城市裡,相對忽視了農村建設。

參與作戰的韓先楚認為,四平保衛戰,是在特定歷史事件下形成的城市防禦戰,在我軍處於劣勢條件下,過多的看重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與敵進行了不利條件下的作戰,在戰略上是失策的

韓先楚

所以,毛澤東在後來起草的致各戰略區的電報中指出,四平防禦戰為一時特殊條件所致,不能成為我一般的作戰方針。

四平之戰的積極意義

四平保衛戰雖然失利,但也不是全無意義。

首先,由四平保衛戰帶來的國共停戰協定,為陳雲、高崗等人在北滿地區開展根據地建設,進行整軍贏得了時間。如果不在四平抵抗,國民黨部隊就會長驅直入,兵鋒直抵哈爾濱,這對當時在北滿立足未穩的中共來說,威脅更大。

陳雲

其次,徹底消除了官兵的和平幻想,東北全黨全軍在戰和問題、根據地建設等問題上統一了思想。四平之戰後不久,東北局開會通過了一項決議,下決心派大批幹部深入農村進行土改,建立根據地,從而恢復元氣,為日後的戰略反攻奠定了基礎。

第三是認識到了美械裝備的厲害,使中共部隊的整軍訓練更具針對性,進一步豐富了解放軍的戰術戰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近代中國最囂張的軍閥都是什麼下場?
長城抗戰國軍六倍於敵,為何還是打不過鬼子?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