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大眾力學》在北京演出,觀後感還是「這到底是不是戲劇」

《大眾力學》在北京演出,觀後感還是「這到底是不是戲劇」

《大眾力學》在北京演出,觀後感還是「這到底是不是戲劇」

12 月 8 日和 12 月 9 日兩天,李建軍導演的《大眾力學》在北京中間劇場演出了。

《大眾力學》是今年在烏鎮戲劇節演出後引起了廣泛爭議的劇目之一,觀眾們討論得比較多的問題是——「這到底是不是戲劇?」和「用素人演出的意義在哪裡?」

這齣戲的演出時長在 100 分鐘左右。16 個沒有專業演出經歷但對舞台充滿嚮往的素人會在舞台後區坐成一排。接著,他們按照一定的順序走到舞台表演區域介紹自己的經歷和想要演出的原因。

簡短的介紹後,原本亮起的場燈在號角聲中漸熄。計時開始,這些「素人」要在規定時間內呈現自己的獨白和表演。然後,他們的表演就會被時間耗盡的提示音打斷,燈光恢復到了演出之前,多數人又都平靜地坐回舞台後區中去。

這是《大眾力學》演出的主要內容,和烏鎮戲劇節演出版本不同的是,這一版本在 16 位素人演出之後,導演又加入了一段每人 20 秒的台詞展示,觀眾席里不少人都走上舞台參與了進去。

《大眾力學》在北京演出,觀後感還是「這到底是不是戲劇」

《大眾力學》是一部能體現李建軍很多創作特點的戲劇作品。他經常和非職業演員合作,他的創作不會去呈現一個精彩的故事,而是把某種生活狀態以劇場藝術的形式抽象還原到演出之中,模糊日常和劇場的界限,因此也有很多人評論他的戲劇作品帶有「裝置藝術」的性質。

比如說,《美好的一天》他邀請 19 個素人登台同時講述自己的故事,觀眾每人都有一個可以調頻的耳機,能自由選擇自己想要了解的對象,或者不用耳機,只是凝視舞台上眾說紛紜的場景。在這樣的舞台呈現下,不難感受到作品裡對人生存狀態的比喻——在眾聲喧嘩里也還是想要訴說自己。

《大眾力學》有很多動人的時刻,如果只專註於「這是不是戲劇」的問題,把戲劇當成一個工具而非載體,容易錯失一些美妙的比喻。素人們對表演的渴望都凝聚在了自己顫抖的台詞里, 2 分鐘的午夜夢回里他們那麼專註,天光大亮後又收拾整理好自己坐到了觀演群里,所有不加掩飾的小心翼翼都能區別於傳統戲劇里依靠「表演」傳遞出的感情。

與之相對的,對舞台「沒那麼渴望」的素人也更容易被鑒別出來,這和熱情相同,都是無法被掩蓋的東西。對舞台的渴望程度沒有對錯,卻會引人思考其他問題。所謂「舞台夢」如果只限於「午夜夢回」,源自「夢想」的感動是否會打折扣呢?換個角度來說,準備了 2 分鐘表演的素人能藉此機會在舞台上發光,和那些要為了好幾個小時演出付出長時間甚至終身努力的演員來說,他們收穫的真的是一種東西嗎?但哪怕連這個,在《大眾力學》之中也能被詮釋為生活狀態里的另一種真相。

《大眾力學》在北京演出,觀後感還是「這到底是不是戲劇」

素人的「真」和能容納「真」的規則是這部作品最為動人的地方,但這樣的「真」 和傳統戲劇的「美」顯得互相抵觸,「真」和「真」的規則會被演出的時間、次數磨損,當素人的演出機會不再足以稱得上是「珍貴」,當素人逐漸也能掌握一定的演出技巧,當素人把舞台納入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大眾力學》的吸引力和能量都會減弱,所以有人會用「一次性」和「曇花」這樣的詞來評價這部作品。

演出之後的討論和演出本身一樣值得關注。如何使作品在當下的觀演語境中準確生效,是每一個劇場創作者都要面對的問題。

創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普通觀眾之間的隔閡很深,李建軍在《大眾力學》演出後的一篇採訪中說,「我想討論的是:劇場到底是什麼?今天的劇場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麼?觀眾和演員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關係?」

但觀眾們不解的問題是「這到底是不是戲劇?」以及,自己花錢買票進了劇場,為什麼給看的是一個「像抖音一樣的東西」?

題圖和文圖為《大眾力學》演齣劇照 由新青年劇團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WPP 繼續重組,世界上最早的廣告公司要改姓了
融創要求樂視三天內還 32.55 億元,樂視說自己沒錢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