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她用自然光拍下英國女王、披頭士等世界名流的標誌性肖像,卻拒絕成名

她用自然光拍下英國女王、披頭士等世界名流的標誌性肖像,卻拒絕成名

攝影師不應該被看見,

也不應該被聽見。」

—— Jane Bown

她,被稱為「英國的布列松」

她有能力創作出美麗、深刻的照片,

而且有在正確的時間

出現在正確的地方的技巧。

英國攝影師

簡·鮑恩 Jane Bown

(1925 - 2014)

「 人們說我是肖像攝影師,但我不是。」

就像一名黑客(或兼職記者)向更廣泛的受眾

傳達他們所看到的內容一樣。

Jane Bown於2014年去世,

自1949年起為英國《觀察家報》工作了60年。

她也是她那個時代最好的人像攝影師之一

—— 斯諾登勛爵形容她為

「英國的布列松」

她的照片超越了物理上的描述性,

傳達了關於她的每一個主題的一些深刻的東西。

它們是美麗的 ——

雕刻在他們的質地和方式,光與陰影的遊戲。

Jane Bown1925年

出生於英國赫里福德郡。

她的攝影簡單直接,

但塑造的畫面卻讓許多攝影師為之讚歎。

在曾由男性主宰的英國媒體界,

Jane Bown毫無疑問是一個傳奇。

她將自己絕大多數的時間都獻給了攝影,

尤其是黑白攝影。

她太安靜了,

安靜到幾乎難以承受色彩的喧囂。

這個天性頗為憂鬱的攝影師,

與言語、時間和日光為敵,

暗房是她在世上唯一的庇護所。

20歲的Jane Bown

從皇家海軍女子服務隊退役後不久

就進入吉爾福德藝術學院的

攝影課程班學習攝影。

從事過婚禮攝影師。

在吉爾福德藝術學院時的簡·鮑恩 Jane Bown at Guildford School of Art, c 1947

1949年,由學院導師艾弗·托馬斯(Ifor Thomas)引薦,

簡認識了《觀察者報》(The Observer)的圖片編輯

梅希特希爾德·納瓦斯基(Mechthild Nawiasky)。

Nawiasky將她的作品帶回報社,

令當時的編輯印象深刻。

Jane開始正式擔任《觀察者報》職業攝影師,

第一次拍攝任務便是大名鼎鼎的哲學家

——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Russell on his wedding day, 1949

之後,她更用鏡頭記錄了

英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名人如伊麗莎白女王、塞穆爾·貝克特、

理查德·奧布里恩、披頭士樂隊都曾出現在她鏡頭中,

同時,她還直擊英國重大社會事件,

深入市井街頭的普通人生活。

Bernard Darwin, 1950s

Cecil Beaton, 1950

Moira Shearer, 1950

從那時候起,

Jane就開始了長達65年的拍攝生涯,

她用自己的激情和溫柔的眼光,

捕捉到了社會各層的人物真實面膜。

持斧者 The axe bearer, 1950

玩具 toy, 1950

玩偶醫院 A doll hospital, 1950

在為英國老牌報紙《觀察家報》(Observer)

擔任攝影師的65年里,

她直視過塞繆爾·貝克特的敵意,

面對過瑪格麗特·撒切爾的強硬,

捕捉過若有所思的穆罕默德·阿里。

她喜愛在自然光下拍攝人物放鬆的姿態,

用黑白灰表達人物的精髓。

除了各界名人的肖像照,

她還拍攝時常被忽視的人或事:

郵局罷工、漁民的抗議、國王路上的朋克族、

女性援助庇護所的兒童、彷彿無處不在的貓咪 ....

Evelyn Waugh with his family, 1951

Festival of Britain, 1951

Roy Campbell, 1951

奧森·威爾斯 Orson Welles, 1951

《觀察者報》主編這樣形容她的工作:

「Jane Bown早已成為

《觀察者報》基因的組成部分。 」

Carousel, London, 1952

Braids, 1953

Dylan Thomas, 1953

在一起共事20多年的 Tim Adams 眼中,

Jane對自己以及對自己的攝影一直充滿懷疑態度。

「 她總是不停的道歉:『恐怕我今天狀態不好』;

『我不確定這是否可行』;『我保證儘快冷靜』。

而另一個聲音卻總是在反駁:

『我們做得還不錯,對吧?』;

『進展得相當順利』;『不是很有趣嗎?』 」

這是一種屬於貝克特式獨白 ——

我不能繼續,我必須繼續,

我不能繼續,我要繼續。

John Huston, 1954

Jonathan Miller, 1954

Southend by the sea, 1954

Gypsy child with bottle, Dorset, 1954

只要談及自己,

Jane Bown總是缺乏自信、自我懷疑、

自我貶低、極度低調。

她不像一位藝術家,

起碼在現在的人們眼中,她不酷,

甚至連長相都毫無特點。

Jane不止一次說:

「 時間和光線,是我的敵人。 」

「 我的一生中,

最擔心的就是時間和光線。

如果能有充足的時間多好,

但如果是有更多的光線就更好了。

只是,這兩樣我都沒有。

我記得,一次給 Danny DeVito 拍照,

最後的5分鐘里,

我把他逼進一個小窗戶照射下的

即將消失的光線中。 」

Scarecrow, 1955

Wedding cake, 1955

既然時間和光線是如此的不可抗拒,

Jane只得被迫成為高效而天才的攝影者。

在《觀察家報》的工作的陌生任務,

她總能出色的完成,

總是能以最短的時間拍攝出

最簡單、最靜默、最直指人心的肖像作品。

Hop pickers at dawn, 1956

Ninette de Valois, 1956

Seamstress, Florence, 1956

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在她最傑出的作品中

到處流露的藝術敏感性,

但有意思的是卻能在否定的角度

描述她倒是容易得多 ——

不喜歡人造光、暗房處理或道具;

不用曝光表,

而是通過感受落在手背上的光線

來調整相機設置;

除非萬不得已,

否則每次拍攝都不超過一個半膠捲;

迴避彩色攝影;

希望在拍照前對拍攝對象只有零星了解,

甚至一無所知;

從不為了藝術效果而迫沖底片……

Jennie Lee, 1957

Naylor Gaitskell and Aneurin Bevan at a Labour Party Conference, bromide print, 1957

簡單來說,

拍攝一位陌生人最多按動三四十下快門,

就要選出一張令人滿意的照片,

這對於膠片時代的攝影者來說,

需要絕對的敏感和絕對的訓練有素。

Crowns, Buckingham Palace, 1958

Easter Sunday 1958

Quentin Crisp, 1958

她對相機的選擇鍾愛於基本款,

起初使用祿來雙反相機,後來轉為賓得,

最終選擇了奧林巴斯135單反相機 + 85mm鏡頭的組合,

從此再未變過。

對於光線的營造上,

她便好於僅僅依靠自然光,

閃光燈從來不在她的選擇範圍,

只有在自然光線條件極差的情況下,

她會使用一些檯燈來補足。

Rochdale byelection, 1958

Sheepdog Trials, Hyde Park, London, 1958

她以黑白照片而聞名。

她練就了一種,

看似沒有什麼特殊的攝影技巧,

但卻極具她個人特色的攝影手法。

GNM 檔案館收藏了大量她的作品。

Truman Capote, 1959

Spectators, Bampton Pony Fair, 1959

斯諾登勛爵 ( Lord of Snowdon ) 說,

「她是「 英國的布列松 」,

創作了「最好的攝影作品」 。

她不靠技巧或噱頭,

只是簡單而誠實的鏡頭,

但卻是一個精明的知識分子。 」

Blue bell railway, 1959

Chelsea art club, London, 1959

伊迪絲·西特韋爾夫人 Dame Edith Sitwell, 1959

當出於自己的興趣拍照時,

將鏡頭對準田裡的勞動者、馬展觀眾、

海灘上的情侶、罷工示威中的工人、

馬戲團演員、援助組織里的兒童……

普通人的專註、喜悅、迷茫、疲倦

被她溫柔捕捉。

她總能將拍攝對象

從喧鬧混亂的現實中分離出來,

讓他們呈現出彷彿颶風中心般的安靜姿態。

通過這些不那麼出名卻感性有力的紀實作品,

我們可以看到她理想中的世界。

Beryl Reid, 1960

Bluebell Line, Hampshire, 1960

Construction Worker, London, 1960

Jane Bown喜歡保持神秘身份,

這可能源於她陰鬱的童年生活。

關於 Jane 的青少年時期,

她極少提及,以簡自己的話來說

—— 她出生在一個錯誤的地方。

童年時期的簡·鮑恩 Jane Bown as a girl

她是私生子,出生在一間廚房的地板上。

當時簡母親是一位年輕的護士,

生父是一位60多歲的陌生人。

直至12歲,Jane才知道所謂「收養」自己的人,

其實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對於母親,簡是一個叛逆的壞孩子。

「 我記得我向她扔了一把園藝大剪刀,

天知道我還扔過什麼,我總是呆在外面,

並且從不告訴她我在哪,

她去世的時候我才20歲,

當她病的很重的時候,我也依舊沒有諒解她,

我記得那場葬禮,當

時一直縈繞在我腦海的是『這些人知道我是誰嗎?』

我一定很殘忍。」

Deckchairs at Bournemouth. Great Britain, 1960s

不幸福的童年或多或少

影響著Jane觀察世界的方式,

對於孩子和吉普賽人的拍攝中的陰鬱

顯得尤為明顯。

它們要麼是一些局部,

要麼是處在流浪環境中面龐上的斑駁,

甚至在以「聖誕節」為主題的作品,

都被附上一層濃濃的沉重。

自閉症兒童 Autistic children shut themselves off completely even in a situation that demands some co - operation , like this swingboat for two.1966

《孤獨症兒童》中的兩個孩子更是一言不發,

深深的將頭埋在雙腿之間。

看著畫面,

似乎只能感受到隨著冰冷鋼管蹺蹺板左右撬動,

地板在寂靜中吱嘎作響。

讓·科克托 Jean Cocteau, 1950

「 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我年僅24歲,

從來沒有到過法國的我,

向《Observer》提了一個訴求,

希望能到法國去拍攝四個人物肖像,

雖然我一點法語都不會。」

Earls Court underground station, 1960

Gypsy Children, Burned-Out Tram, early "60s

Jane早期拍攝中折射出的完全是個人的情感。

躺在草堆上的稻草人,沒有面孔、敞開、袒露、

日光下暴晒,毫無安全感可言。

被釘在木門上的貓玩偶,

草叢裡支離破碎的雕塑,甚至是空曠的農舍。

Woman Tying Garland, 1961

Thalidomide victim, 1962

Bob Hope and Anita Ekberg, 1962

踢踏舞女孩,布漢伍德 The Tiller Girls, Borehamwood, 1962

另外一些作品中,則能看見超出邏輯的。

比如一片廢墟和三匹嶄新的、光潔的、

如同在奔跑的木馬共同構成的虛幻的假象,

放棄以邏輯和有序經驗為基礎的現實形象,

意圖追求更深層,

更本能的心理層面上的形象世界。

Henri Cartier-Bresson, 1957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被認為是坦率風格攝影大師,

他的作品經常被拿來與 Jane Bown 的作品進行比較。

他開創了「決定性瞬間」的概念——

在瞬間,攝影師本能地意識到他們的照片必須被拍攝。

這張照片並不是官方拍攝的。

然而,Jane在倫敦的街道上遇到了布列松,

並不約而同地拍了兩張照片。

(Francis) David Langhorne Astor, 1963

Beatles fans in East Ham, London, 1963

Leonard Bernstein in February 1963

Temple Station, London, 1963

Roman Ship Excavation, Blackfriars, London, 1963

Pupils from the Latymer School, London, 1963

John in East Ham, London on 9th November 1963

Paul McCartney photographed in his dressing room in East Ham, November 9, 1963

Ringo, East Ham, London, 9th November 1963

披頭士樂隊在後台休息室 The Beatles relax backstage in East Ham, London, 1963

Jane回憶說,

當時有工作人員企圖讓她在拍攝完後立即離開,

但林戈·斯塔爾(Ringo Starr)執意請她留下。

Margot Fonteyn, 1964

Royal Academy, 1964

Rudolf Nureyev, 1964

Rudolph Nureyev, with Margot Fonteyn, 1964

Gypsy children, maidstone, 1964

Ascot, 1965

這是一張沒有防備的照片,

記錄了一天的勝利和災難之後的景象。

一位戴著大禮帽、穿著燕尾服、

袖口整齊地上漿的紳士,

用他捲起的雨傘戳了戳

《賽馬郵報》(Racing Post)的頭版,

我們可以想像這是當天的新聞,

他可能是想弄明白出了什麼問題。

他的周圍是廢棄的投注條,

背景中模糊的是一群散亂的賽馬觀眾。

他顯然沒有度過最成功的日子:

他那傘手的緊張和他那投下陰影的眼睛裡透著失望。

但是,在那些日子裡,

在他所處的英國社會階層里,標準仍然保持著。

Ingrid Bergman, 1965

Rita Tushingham, 1965

Sussex farmers demonstrate on milk prices, 1965

Jane作為肖像攝影師越來越出名,

但作為一個永遠盡職的 「 賣照為生之人 」,

Jane在拍照時會優先考慮圖片編輯的需要。

20 世紀70 年代《觀察家報》

越來越多的注重社會事件的報道,

Jane也在這段期間拍攝了五花八門的主題

—— 同性戀遊行、郵局罷工、漁民的抗議、

國王路上的朋克族、國會山上放風箏……

Eve Arnold, 1996

Simone Signoret, 1966

Simone Signoret. 6 November 1966

The Welsh mining village of Aberfan after the colliery disaster in 1966

大衛·霍克尼 David Hockney photographed in London in 1966

大衛·霍克尼 David Hockney, 1966

教堂清潔工,薩默賽特 Church cleaner, Radwinter, Essex, August 1966

正在野餐的男郵遞員和女郵遞員 Postman"s Picnic, Hampshire, 1966

但不同於常見的紀實性新聞報道,

Jane的對於事件的拍攝

常常充滿與事件中的混亂不相符的冷靜。

她經常會拍攝一些展現個人視角的照片:

報道罷工運動時,

她的關注點在拍攝揮動著標語的或行進中的人群。

拍攝的抗議的漁民時,

前景中微笑著的絡腮鬍男子顯然成為主體。

而1960年格蘭泰公司生產的藥物致畸事件,

缺少手臂的女童代表悲劇的開始和延續,

「托雷·卡尼翁」號油輪原油泄漏事件中,

捧著鴨子的女人流露出的目光更是耐人尋味。

Jane Bown by Madame Yevonde, 1967

George Harrison at an All You Need Is Love press conference before performing All You Need Is Love on world satellite link up from Abbey Road, June 1967

Jayne Mansfield, 1967

Robert Lowell, 1967

The Beatles, 1967

一張罕見的四人組彩色照片。

與其他地方的列儂畫像不同,

這幅畫完全沒有舞台,也沒有計劃。

Jane在肯特郡七橡樹鎮附近的諾勒公園

遛狗的時候,碰巧遇見了披頭士樂隊,

當時他們正在拍攝潘妮巷(Penny Lane)的宣傳片。

她立即跑回家裡拿起相機,但只有彩色膠捲。

這對她很管用:

約翰?列儂(John Lennon)跳投的紅色流行歌曲

讓他穩穩地站在樂隊的中心,輕鬆自如,控制自如。

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和

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的表情令人擔憂,

而身穿紫色條紋西裝、戴著學院圍巾的

林戈?斯塔爾(Ringo Starr)的表情則略顯可疑。

儘管這張照片從未被《觀察家》彩色雜誌正式出版,

但它們都被保存在檔案中,以備不時之需。

The Beatles, All You Need is Love, 1967

Torrey Canyon oil spill, Cornwall, 1967

黨衛軍托里峽谷襲擊了波拉德

位於康沃爾和錫利群島之間的岩石後,

Jane被派去報告清理工作。

當時,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沉船,

也是英國最嚴重的環境災難。

然而她卻在油海中找到了美。

水面上的圖案就像木頭上的紋理,

自然光把小船上的人的帽子都照出來了。

Oil spill from the tanker "toray canion", Cornwall, 1967

約翰·列儂 John Lennon, 1967

Anthony Blunt, 1968

Arthur Michael Ramsey, Baron Ramsey of Canterbury, 1968

Elizabeth Taylor with Richard Burton, 1968

Geoffrey Francis Fisher, Baron Fisher of Lambeth; John Carmel Heenan, 1968

Gillian Anderson, 1968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 in 1968

Mr. Hawass, London, 1968

邁克爾·凱恩 Michael Caine, 1968

American Tourists (1968)

那是戴隱形眼鏡之前的日子,

背靠著維多利亞紀念堂、扣著扣子的美國遊客,

我們猜想,正在觀看 —— 白金漢宮衛兵換崗

—— 是件很有趣的事。

前排的女士,穿著扣扣的外套,

戴著帽子,看起來很困惑,

而左邊的男士顯然對他們遠道而來

所看到的一切並不感興趣

—— 相機拍得最清晰。

American tourists in London, 1968

Billie Whitelaw, 1969

Hermione Gingold, 1969

Marcello Mastroianni, 1969

Sir John Barbirolli, 1969

Stevie Smith, 1969

Charlie Chaplin, London, 1969

Playboy club, London, 1969

Maria Gatland, 1970

Robert Redford, 1970

Oz Trial, London, 1971

Asa Briggs, Baron Briggs, 1971

General Post Office Strike, London, 1971

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 (Agnes Gonxha Bojaxhiu), 1971

Portrait of Dad, 1971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march, 1971

US Artists for Peace Demo, Trafalgar Square, 1971

Fishermen"s protest, London, 1971

Bacall, 1972

Sir John Betjeman, 1972

Women』s Liberation March, 1972

在倫敦遊行的幕後,

婦女們從四面八方趕來,

要求免費避孕和墮胎。

Bown展示了他們在節育市場上精神抖擻地出發。

但前排的孩子擋住了婦女的去路,

給這幅照片增添了一點模糊的色彩。

他們是代表未出生嬰兒的權利,

還是支持母親的選擇權?

不管怎樣,女人總會找到過去的路。

Lisa Minelli, 1973

Cecil Beaton, 1974

A back street in the town of Batley, Yorkshire, 1974

Marjorie Rebecca Proops, 1975

Bown in 1975, with Bette Davis

Basil Hume, 1976

Muhammad ali, London, 1976

塞繆爾·貝克特,倫敦 Samuel Beckett, London, 1976

相對於其他,

人們容易被特寫性質的肖像所帶來的

神情、細節和精神力量所吸引,

尤其是被拍攝的對象

帶著特定時代的特定文化氣質。

就像這張貝克特(Beckett)。

那一次的拍攝過程並不順利,

Beckett已答應接受對他的採訪和拍照要求,

但隨後又留下字條說自己改變了主意。

「 我的腦子都都熱了 」Jane回憶道。

她當時站在在皇家宮廷劇院門口等待,

Beckett出來時一把抓住他的胳膊說:

「你不能這樣,貝克特先生,

你必須被拍照,你已經答應了!」

她要求只拍3張,Beckett依然有些生氣。

但典型的「執著的簡」絕不會空手而歸,

最終還是在那次拍攝中得到了5張照片。

很少的正面,明顯的背景虛化,

光線實在不足時可能會使用一盞檯燈;

85 毫米和50 毫米鏡頭;1/60 秒快門速度;

2.8大光圈是她的拍攝偏好。

實際上她的攝影風格很早就露出端倪,

在《觀察家報》接到的第一個任務

是為伯特蘭·羅素拍照,當時簡只有24歲,

回憶那次經歷時她說:

「我當時根本不知到他是誰……

一次可怕的經歷,但光線還不錯。」

Gay Pride Demo, 1977

John Hurt. 1977

Natalia Makarova, 1977

Richard Ingrams; Malcolm Muggeridge, 1977

Roy Harris Jenkins, Baron Jenkins of Hillhead, 1977

Tennessee Williams, 1977

Vanessa Redgrave as Agatha Christie, 1977

Edna o "brien, London, 1977

Mick Jagger, 1977

Jane Bown常常喜歡全神貫注地聽她的題目,

把干擾降到最低限度;

然而,有時她會被要求在採訪時抓拍自己的照片。

這張米克?賈格爾(Mick Jagger)的標誌性照片

是在這樣的場合拍攝的,2006年被重新發現。

在為《觀察家報》工作時,

Jane總是遵從圖片編輯對圖片的選擇,

這意味著她的檔案中充滿了隱藏的和看不見的寶藏。

Mick Jagger, 5 October 1977

Mia Farrow, 1977

Duncan Grant, 1978

Elia Kazan, 1978

Iris Murdoch, 1978

QUENTIN CRISP. CHELSEA. 1978

Richard Nixon, 1978

Sir Edward Heath, 1978

Angelica Garnett, 1979

Arthur Miller, 1979

John Osborne, 1979

King』s Cross, London, 1979

Sir Robert Mayer, 1979

Sylvester Satllone, 1979

Kite flying, Capitol hill, 1979

Dame Margaret Drabble, 1980

Dame Margaret Drabble; Anne Stevenson, 1980

Help the needy, not the greedy Pensioners protesting against the British government in 1980

完美地捕捉到了在早些時候的

緊縮削減時代結束時的情景 ——

以及成為最偉大的黑客攝影師之一

需要具備的條件。

J.B. Priestley, 1980

Princess Anne, 1980

V.S. Pritchett, 1980

隨著心裡和風格的成熟,

Jane在更多更自然的狀態下

拍攝了大量人物肖像。

罕默德·阿里若有所思的肖像

是在擁擠的媒體採訪時間捕捉到的;

埃德娜·奧布萊恩的肖像攝於一場派對……

拍攝演員,顯得有些難度,

他們在鏡頭總是過於警覺,

Jane早為勞倫·巴考爾拍了一張又一張之後,

她仍未放下戒心。

不過簡像往常一樣等待著,

終於趁她閉上雙眼之際,

回歸公眾熟悉的形象之前,

Jane捕捉到一個私密的沉思瞬間。

Jane Bown, 1983

Richard O』Brien, 1984

「 他有著一顆特別的腦袋,

所以我決定不僅僅是拍攝一個只有頭部的照片,

這樣會顯得太突兀了。

於是他想出了一個點子,藏在一個隙縫之間。

這張照片奇特又精彩,

我很高興自己能嘗試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直擊英國重大社會事件,

深入市井街頭的生活,

她是窮其一生追逐光與影的信仰者,

堅持在自然光下拍攝人物放鬆的姿態,

只用黑白灰表達人物的精髓。

以至於在20世紀60年代推出彩色雜誌的時候,

她被要求為 「 觀察者 」著色,

但是簡很快就放棄了這次嘗試。

這也是她得到「執著的簡」

這個昵稱的原因之一。

Jane Bown self-portrait, 1986

20世紀90年代,

Jane和搭檔安德魯·比倫經常對名人進行採訪。

Jane的許多代表性肖像作品包括為斯派克·李、

希妮德·奧康娜和比約克拍攝的照片

都誕生於這段時期。

Angela Carter in 1981

Beryl Bainbridge, 1981

Brassa?, 1982

John Osborne in 1982

Ken Livingstone, 1982

Dennis Hopper, 1982

Sex workers occupy the church of king"s cross, 1982

拍攝人像似乎給了Jane Bown

一張了解人們隱私的通行證。

他們相互害怕相互喜愛,

就像在面對同樣表達盧西安·弗洛伊德時,

Jane說「 我害怕他,我想他也害怕我。」

她被那些文學、戲劇、藝術大師們的氣質

所深深吸引,比如大衛·霍克尼,

格勞喬·馬克斯,P·J HARVEY。

「 我想立即抓住他們散發出的能量。

並想試圖依靠著那樣的能量去生活。」

Francis Bacon, 1983

Margaret Thatcher, 1983

她同一切偉大的作家或者藝術家一樣,

貼近主體又總是離遠一步,

留下真實和想像的空間。

盧西安·弗洛伊德,倫敦 Lucien Freud , 1983

Christine Keeler, 1984

Greenham Common protestors, 1984

Ian McKellen, 1984

Richard O"Brien, 1984

當一切看起來變得簡單而輕鬆的時候,

可以回想在一開始學習攝影時候的Jane的窘迫。

一戰結束後,

有人給退役的Jane提供了一份工作名單,

在看到「 攝影 」二字時,

她想「 攝影聽起來不錯,我去做攝影吧。」

然而,Jane包括所有的人,

並不知道攝影是什麼。

弗朗西斯·培根,倫敦 Francis Bacon, 1985

Carl Ronald Giles, 1986

Julian Otto Trevelyan, 1986

失業者,莫蒂默街,倫敦 Unemployed, Mortimer Street, London, 1986

Bono ( Paul Hewson ) , lead singer of the Irish rock band U2, 1987

Chapman Pincher, 1987

Jane Bown, 1988

第一次接觸到一架大木頭相機時,

簡完全不懂如何操作,

連拍攝一隻鞋子都成為一件困難無比的事。

Jane重新回到少年時期的沮喪,只覺得:

「自己是個騙子,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

ARTHUR MILLER, 1989

Donald Sinden, 1989

Judi Dench, 1990

Robin Orr, 1990s

然而慢慢的她開始發現自己的天賦,

她學著用自己小相機,

透過取景框觀察感興趣的事物,

比如一隻牛的眼睛。

牛眼,達特穆爾 Eye of a cow,1947

而與《觀察家報》結緣60多年,

也正因為一隻牛的眼睛,

當時的《觀察家報》的圖片編輯大膽的說:

「 如果她能發現牛眼的深度,

就能發現人的深度。」

Anthony Burgess, 1992

Sine?ad O"Connor, 1992

在綵排後台,

Jane Bown設法捕捉沉思、

平靜的Sine?ad O"Connor 。

20世紀90年代初,

其他所有攝影師都在拍攝

O"Connor那雙大而美麗的眼睛,

Jane在這張照片中獨特的構圖

創造了一些真正具有標誌性的東西。

Bentley coal mine, doncaster, 1993

Woody Allen, 1994

Boy George, 1995

Gillian Anderson, 1995

John Reardon, March 1995

她的作品在國內外廣泛展出,

被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和

倫敦威斯敏斯特宮收藏。

1985年,Jane還榮獲

女王授予的大英帝國元勛勳章。

1995年,Jane Bown又獲得帝國勳章。

Pamela Travers, 1995

1995 PJ Harvey, 1995

比約克,倫敦 Bj?rk, London, 1995

歌手的命運就在他們的聲音里。

但在這張比約克在發行第二張專輯

《波斯特》(Post)時拍攝的照片中,

她捂住嘴,張開手指盯著鏡頭。

當時她30歲,從冰島搬到了倫敦,

在那裡她的音樂很快走上了一條

更具實驗性的道路。

她看起來仍然像個孩子,

她的眼睛充滿了惡作劇和樂趣,

試圖控制自己不要說太直率的話。

這是Bown罕見的長鏡頭之一的高潮,

也是當天最後一卷膠捲的最後一幀。

當被問及她的技巧時,

Jane Bown說:

「 我經常立即看到照片……

但有時我不得不努力……

通常是第一張或最後一張。 」

這張照片 Bjo?rk 最後一幀在第四和最後一卷膠捲。

拍攝後,Bjo?rk 形容Jane防彈

Lauren bacall, London, 1995

斯派克·李 Spike Lee, 1995

Alexandra Shulman, 1996

Nelson mandela, 1996

Hugh McIlvanney, 1997

Sarah Kane, 1998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1999

Anna Ford, 1999

Asa Briggs, Baron Briggs, 1999

Bernard Darwin, 1999

David Terence Puttnam, Baron Puttnam, 1999

Helena Ann Kennedy, Baroness Kennedy of the Shaws, 1999

John Davan Sainsbury, Baron Sainsbury of Preston Candover, 1999

Sir Max Macdonald Hastings, 1999

Trevor Phillips, 1999

薇薇恩·韋斯特伍德 Dame Vivienne Westwood, 1999

Jane喜歡貓,

她還出版過一本有關貓的畫冊,

她曾經說:

「 一旦你有了貓,

你將被永遠的牢牢的吸引。 」

Cat in a Restaurant Window, Penzance, 1960

Laughing cat, Italy, 1985

在《觀察家報》供職的那些來來回回的路上,

她拍了很多貓:魚市的貓,窗戶那頭兒的貓,

在墓地里玩耍的貓……

Jane的兒子 Hugo Moss 曾經這麼說:

「人們一直給我們送貓,

我們把它們帶回家,

它們還會生更多的小貓,

她的身邊總是有貓,

我想她也有點像貓。」

Queenie, 1964

Tombola, Tom Gosling and Tammy, 1985

就像Jane拍攝的人物肖像,

拍攝貓咪時,

她也能精準地捕捉每一隻貓咪的獨特個性。

Queenie and Dusty, Sevenoaks, 1967

White Cat, Hampshire, 1987

變幻莫測的貓咪是棘手的拍攝對象。

Show cat in travelling basket, National Cat Club Show, 1976

懷伊特女士,自1953年來一直在倫敦廣場上喂貓。 Miss Wyatt who had been feeding cats in Fitzroy Square since 1953, 1987

然而Jane一向拍攝迅速,

她的理想拍攝時間是10分鐘,

足夠看到拍攝對象的本質,

又不至於讓對象身上的隨性消失。

David Knopfler"s Kitten, 1979

Fish market, Milford Haven Docks, 1979

在往返《觀察者報》拍攝的路上,

Jane拍下了這隻吸引她注意力的貓。

Cat show, Olympia, 1976

Cat Action Trust, London, 1980

Jane認為

「 攝影師既不應該被看見也不該被聽到。 」

她的輕快敏捷使她很好地

拍攝了這群 「臭名昭著」的神秘動物。

瘦小的身軀令她很容易隱匿於人群,

機警地在邊緣觀察,

像野生小鳥一樣眼睛飛快地掃過這裡,

掃過那裡。

讓·科克托(和瑪德琳),巴黎 Jean Cocteau with Cat Madeleine, Paris, 1950

讓·科克托是簡24歲時在法國旅行途中拍攝的,

她用他的貓瑪德琳使他看上去不朽。

收到照片後,科克托寫信感謝她,

並補充說,瑪德琳後來一直自我欣賞。

「 所有的細節都是完美的,

在暹羅貓中,瑪德琳成了萬人迷。

所有的家庭都熱情歡迎它。 」

「 貓身上幾乎總有幽默的元素。」

White Cat

「 如果你將它們擬人化,

他們會是相當幽默的生物。」

她在拍攝貓咪的過程中

了解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貓咪,

「你幾乎可以猜到哪只貓是什麼個性的,

無論它是否友善,只要你走進觀察它,

你就能明白一切。」

Doris Lessing, 2001

Mary Stott, 2004

比約克 Bj?rk, 2005

David hockney, London, 2006

Christmas, new alresford, 2006

Jane Bown in 2006 by Eamonn McCabe

Jane Bown, self portrait, 2006.

伊麗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2006

伊麗莎白女王二世 , 攝於2006年女王80歲生辰。

有趣的是,Jane也在這一年邁向了80歲。

Abby billon and olla billon, 2014

Gina Lollobrigida

Holly Hunter

Morrissey

縱然她留下了如此之多的經典影像,

但她卻從未接受「 大師 」之類的頭銜。

Alice

Galina Panova

Isabella Rossellini

Vita Sackville-West

「 從未有人,

能夠在拍攝了這麼多精彩的名人肖像後

還能保持如此低調,

她討厭成名,拒絕成為明星。」

—— 攝影師 Eamon McCabe

簡和蒙娜,老房子,阿爾頓 Jane Bown and her cat Mona, The Old House, Alton, 2011

這雙睿智的眼睛裡,

有著一個執著攝影人一生的凝視。

Andrei Tarkovsky

Evelyn Waugh

Joan Baez

Victor Mature and Diana Dors

從第一次摸到相機的那一刻起,

她便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攝影。

Jane Bown擁有天賦毋庸置疑,

但不同的是,

當其他天才激情洋溢的燃燒自己時,

她的選擇只是用一生的時間去靜靜的散發能量。

Jane Bown is photographed for Twin magazine on March 13, 2014

Photography by Linda Brownlee, 2014

2014年10月15日,

第12屆露西獎將終身成就獎授予了Jane Bown

Billie Whitelaw

Eartha Kitt

Joanna Lumley

Tennessee Williams

2014年12月21日,89歲的Jane Bown去世,

這位身高在年輕時也只有152cm的、

其貌不揚的小老太太走完自己簡單的一生。

Charlotte Rampling and Jean Michel Jarre

Diana Mosley

Maya Angelou

Robert De Niro

2014年,在她去世後不久,

邁克爾·懷特(Michael Whyte)和盧克·多德(Luke Dodd)

執導的Jane Bown紀錄片《尋光的人》正式發行。

2015年,這本有關她的攝影精華的

《A Lifetime of Looking》出版 。

2018年10月《A lifetime of Looking》

中文版《一生的凝視:攝影大師簡·鮑恩精選集》出版。

在這部精選輯中,不但能看到大量上世紀文化名流,

更能從她拍攝的細枝末節中領略到,

簡·鮑恩作為英國最著名攝影師之一的獨特魅力。

《一生的凝視》

攝影大師簡·鮑恩精選集

「 她捕捉被拍攝者的氣質的能力

在這本書中顯露無疑,

從詹姆斯·鮑德溫、米克·賈格爾、女王的肖像,

到理查德·伯頓、伊麗莎白·泰勒和諾埃爾·科沃德

在一起的相當奇妙的照片。

讀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同時它還是對二十世紀後半葉的一份歷史記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鳥人與魚 的精彩文章:

TAG:鳥人與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