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讓乾隆都吃驚的甘肅官場大案:六十名官員人頭落地

讓乾隆都吃驚的甘肅官場大案:六十名官員人頭落地

1781年3月,甘肅發生蘇四十三反清起義。乾隆皇帝命令大學士阿桂率部前往督剿。阿桂進入甘肅後,遇到大雨連綿,使得軍事行動受到阻礙。阿桂隨即向乾隆皇帝反饋了這一情況。

這本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反饋,可是乾隆皇帝立即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原來,在這之前,甘肅每年都奏報朝廷,聲稱有乾旱,需要賑濟災民。既然年年有乾旱,何以今年偏偏這麼多雨水呢?乾隆皇帝何等聰明的人?他立即察覺出,這裡面必有蹊蹺。當即下令阿桂和新上任的陝甘總督李侍堯進行調查。

這一查,查出一個驚天大案。

甘肅位於西北邊疆,不設巡撫,由陝甘總督管轄。

清朝時期,甘肅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經常遇到災害。朝廷鞭長莫及,又無法及時開展賑災。在朝廷的認可下,甘肅便採取了「捐監」的辦法,來解決賑災問題。

所謂「捐監」,就是官府拿出一定的監生名額,發放給捐獻糧食的人。捐獻糧食的人,通過「捐監」獲得了做官的資格,地方官通過「捐監」獲得了賑濟災民的糧食,算是雙贏。不過,乾隆皇帝上任之初,一度取消了地方上的「捐監」,收歸戶部,「乾隆元年,罷一切捐例。廷議捐監為士子應試之階,請於戶部收捐,備各省賑濟。從之。」

1774年,陝甘總督勒爾謹奏報朝廷,請求在甘肅恢復「捐監」。乾隆皇帝予以批准,但強調,「捐監」時一律以糧豆收捐,不得以銀兩折收。

同時,乾隆皇帝派他所信任的王亶望任職甘肅布政使,主持開展「捐監」工作。

王亶望,山西臨汾人,江蘇巡撫王師之子。他在上任之初,老老實實地按照乾隆皇帝的規定,以糧豆收捐。但是,沒過多久,王亶望就下令改捐「折色」,不再收糧豆,直接收銀子了。

以糧豆收捐,和直接收銀子,有什麼區別?當然有區別了。直接收銀子,有利於中飽私囊;而以糧豆收捐,還得將糧豆換成銀子,很是麻煩。

那麼,收捐的銀子又是怎麼進入各級官員的私囊呢?

這又得進行一番操作了。

王亶望是這麼做的。他向朝廷謊報,甘肅遭受旱災,需要賑災。朝廷在並不知情的情況下,下令將「捐監」的糧豆發放給災民。於是,王亶望便將收捐的銀子收入自家口袋。當然,這種好事,不能一個人獨吞,得「雨露均沾」。於是,上至總督勒爾謹,下至州縣官員,均見者有份,一個不落。王亶望是操辦人,自然要拿得多些。

對於王亶望等人的貪污行為,朝廷並不是毫無警覺。

1774年當年,「捐監」僅實行了半年,王亶望就往朝廷報了「捐監」1.9萬名,收捐豆麥82萬石。乾隆皇帝對這些數據表示懷疑,詰問勒爾謹等人,稱:「甘肅民貧地瘠,安得有二萬人捐監?又安得有如許餘糧?今半年已得八十二萬,年復一年,經久陳紅,又將安用?即雲每歲借給民間,何如留於閭閻,聽其自為流轉?」

勒爾謹只能編造謊言,矇混過關。

在那以後,王亶望繼續在「捐監」里大行貪污之事。3年不到,甘肅就有15萬人通過「捐監」而成為監生,收捐600多萬石。

根據《清代甘肅人口的分布》記載,1776年甘肅總人口約為1200萬。15萬人相當於甘肅總人口的1.25%。如此大比例的人成為監生,竟然沒有引起朝廷的再次過問,也算奇事一樁。

1777年,王亶望擢升為浙江巡撫。繼任者,是寧夏道台王廷贊。王廷贊是吏員出身,一直為官謹慎,循理守法,在蘭州素有清名,蘭州民間還流傳著「打官司,找王經歷(王廷贊)決斷」的說法。後來,王廷贊在蘇抵抗四十三反清起義時,率部堅守蘭州5天5夜,得到乾隆皇帝的嘉獎。

王廷贊繼任甘肅布政使之初,一度想將「捐監」改為收糧豆,但在上上下下的壓力之下,被迫再次恢復原樣。因此,貪污收捐銀子的事情仍然大行其道。直至1781年被一場連綿不斷的大雨引發。

案子並不複雜,因此阿桂、李侍堯很快就查清楚了。

根據阿桂、李侍堯的查案報告,7年間,甘肅共有274450名報捐監生,收銀15094750兩,合計侵貪賑銀2915600兩。共有102名(一說113名)省、府、州、縣官員牽涉到此案中,幾乎將甘肅官員一網打盡。

由於牽連太廣,連乾隆皇帝都覺得不可思議,他驚呼此案「為從來未有之奇貪異事」。怎麼辦呢?乾隆皇帝決定,甘肅總督勒爾謹賜予自盡,原任甘肅布政使王亶望、蘭州知府蔣全迪斬首示眾,繼任甘肅布政使王廷贊處以絞刑。接下來,將侵貪賑1000兩以上的官員正法,計有56名。

算一下,死於甘肅冒賑案的大小官員共有60名。

【參考資料:《清史稿·卷三三九》《「甘肅冒賑案」:清代第一大貪污案》《清代甘肅人口的分布》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王爺沒有封地 他們靠什麼維繫一家大小生計
清朝官員革職返鄉 請了六千名挑夫搬運財產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