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火箭發射是民營航天的入口——歐洲諮詢公司總裁帕科姆?雷維接受記者採訪

火箭發射是民營航天的入口——歐洲諮詢公司總裁帕科姆?雷維接受記者採訪

?

2018年12月5日—6日,第六屆航天國際化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300餘位國內外航天業界專家、智庫學者和企業家共聚一堂,共謀共商共繪商業航天大未來。

在本次論壇上,歐洲諮詢公司總裁帕科姆·雷維(Pacome Revillon)作題為《國際商業航天發展趨勢與市場分析》的報告,指出全球商業航天營業額2740億美元,通信、導航、對地觀測的佔比為54%、44%和2%,2011—2016年複合年均增長率為7%, 2012—2017年為8%。報告預測衛星服務業未來走勢呈現四大特徵:一是航天技術與服務創新持續加速;二是機載寬頻接入、自動駕駛、萬物互聯、萬戶融通等新業務模式層出不窮;三是新增私人與政府投資主體不斷湧現;四是行業生態系統轉型牽引未來發展。

歐洲諮詢公司成立於1983年,多年來一直為市場調查提供參考、為航天業和衛星應用提供諮詢服務,在全球享有盛譽。歐洲諮詢公司每年推出較為全面的衛星行業相關報告,覆蓋衛星製造、發射、服務及應用,並於2018年11月底首次針對中國航天生態系統發布了《2018中國航天產業》報告。指出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迅猛,業態多元、民營企業迭起,已構建起商業航天的全產業鏈,形成良好發展生態循環。

在論壇舉辦期間,記者對歐洲諮詢公司總裁帕科姆·雷維就全球商業航天,特別是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採訪。

(在下文中,「記者」簡稱「問」,「帕科姆·雷維先生」簡稱「答」)

中國與全球商業航天發展有什麼區別?對中國國內商業航天公司有何建議?

總體來講,在航天領域,政府是主要力量。歐美市場的航天政府機構正在把具體項目合同授予私營航天部門,這是政府與私營的合作模式。主要形式有兩點:一種是直接性的合作合同,大多是一次性的;另外一種是PPP模式,政府與私營公司之間的合作。政府謹慎選擇合作方,合作方必須具有一定的科技方面的成熟能力,這些私營部門才能拿到政府合同訂單。一般情況下,私營部門和公司是從研發開始,隨著其技術的成熟,會有更加長久的合作。

以歐洲為例,歐洲衛星對地觀測項目,政府已經主導將近20年,但在第三代對地觀測衛星發射方面,主要還是私營企業主導。對於私營企業來說,專註於國內市場是很好的開始,比如中國有強大的內需,在中國航天發展上,我們認為中國內部市場就是很好的開始。尤其是私營部門剛開始如果能在國內市場找到1~2個大客戶,這將非常有利於開發國際市場。對於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情況,據我了解剛剛起步,有很好的前景。

為了加速中國私營航天企業增長,可以積極尋求國際夥伴,開拓國際市場。比較一下,現在歐美、俄羅斯、日本市場,80%~90%的宇航產業活動是政府支持的,政府是最大的客戶,這樣資金自然就會流向他們,資金比較充足。與政府投資相比,商業航天也有可以更快發展的優勢,尤其是在歐洲市場,政府機構發展現在越來越有限制,所以更多企業有機會打開商業市場。對於商業航天來說,一個主要優勢是比傳統的政府模式發展更快,對中國來說也是如此,比如一些小衛星項目、靈敏軟體定位系統,這對於私營部門來說都是重要的機會。

現在低軌通信衛星星座發展很快,低軌通信衛星星座前景如何?

在低軌寬頻衛星星座領域,包括Intelsat、Telesat、SES等在內的很多傳統上領先的組織或公司表現出投資或者合作獲得這種新能力的興趣,低軌寬頻星座其中的興趣點之一是更低延遲的服務,低延遲,意味著不僅上行下行會更快,等待數據傳輸開始的響應時間也會大幅縮短,這關係到現在的4G、未來5G競賽的發展。隨著行業的發展,除了市場和機會之外,這些星座也將是下一代衛星基礎設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這些低軌寬頻衛星星座也面臨著挑戰,這些星座是否真的可行有以下幾點考慮:

第一點是小衛星星座要正式進行商業運營,必須有全球覆蓋能力,要達到全球覆蓋能力,至少需要投資30億~50億美元來建設;第二點挑戰是星上的速度與通量能否快到足夠能與地面的光纖設施比擬,可以有競爭力,這是技術上的挑戰;第三點是用戶終端,衛星是空間設施,我們在地面的接收設備的成本能否降到一定程度,這也是衛星星座項目是否能夠成功的主要考量因素;第四點,全球組網星座難道每一個國家都能同意讓衛星接入到他們自己國家嗎,比如像俄羅斯這樣相對封閉的國家;第五點挑戰是投資回收期的問題,初始投資很大,這些星座需要找到特別大的合同或者特別有錢、有實力的投資商才能保證項目的可行性,比如原先高軌衛星把整星1/3的衛星容量都一次性地出租給某些大客戶,類似於聯通這樣的運營商,有整個地區市場的這樣的大客戶,或者有的運營商負責整個拉美地區或非洲地區的運營。而對於小衛星星座能否找到大客戶大合同是個問題,這可能有難度。

總結來說,有多少星座是一個問題,他們還在尋找融資,一般情況下,投資融資模式有兩種,一種是投資商,一種是銀行貸款,多少衛星最終會被研發並送入軌道部署還不確定,這對於第一代衛星星座非常有挑戰性。

您在報告中提到航天經濟的創新元素,從全球航天產業來看在科技創新方面有什麼趨勢?報告中提到航天生態系統正在轉型,能否談一下正在發生的轉型?

最新的科技創新是高通量衛星、超高通量衛星,其特點是比傳統衛星可提供更多容量,傳輸速度更快,與傳統衛星相比區別主要在於波束的大小,高通量衛星波束一般較小,設計上要求有一定靈活性,比如可以切換到不同的地區這樣技術上的挑戰;第二點科技創新是在於衛星接收終端的小型化和更加可移動性,比如說手機里可以裝有一個衛星接收器,有兩個項目與這個技術相關,一個是平板天線,另外一種是電子有源天線(EAT)。還有一點主要趨勢是這些衛星運營商會進行一個垂直整合,不斷地往終端用戶市場移動,更加接近客戶,因為傳統的運營模式是以出租衛星容量為主,現在更多融入服務提供商,達到終端用戶,這是大的趨勢。

終端用戶的需求可能需要很低的數據傳輸,也可能要求更快的連接,比如,幾百甚至幾千mps速度的傳輸。傳統衛星行業轉發器價格下降是一個優勢,近期,美國、日本、巴西的一些合同都是更多在非市區、城鄉結合部地區有LTE的網路連接。如果乘坐游輪旅行,會發現游輪網路互聯越來越火,速度達到300~500mps,可服務1千多位郵輪乘客;另外還有一個衛星的應用很火,是在機載互聯方向,全球近80個航空公司提供機載互聯服務,現在機載互聯服務速度還比較慢,行業發展趨勢是未來成本降低,我們會有更快的網路,能實現視頻的傳輸,這是將來的發展方向。

機載互聯方面,中國的一些航空公司走在世界前列,非常活躍。不遠的將來,航空公司想要從機載互聯的消費終端服務中收費,必須保證高速互聯才能實現。為了把終端用戶的使用成本降低,現在有一些新的技術,如高通量、超高通量衛星技術,可以把衛星提供的網路成本降低,更好地服務海事通信如船舶互聯或者飛機上的機載互聯服務。

低軌衛星星座系統,能使得在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以更快的速度提供上網服務,另外還有一個優勢,比如在北極、南極地區的覆蓋沒有很大,但如果低軌星座能夠實現全球覆蓋的話,那麼極地地區的覆蓋也會增強。對於終端用戶來說,我們希望付同樣的價格,但有更快和更多的容量,為適應這些,衛星製造商也在享受工業4.0成果,像全自動化生產、3d列印技術、數字信號處理(dsp)技術,這些都有利於傳統衛星製造商把衛星製造成本降下來。所以說,與五年前相比,成本已經大幅度降低;另外一個主要趨勢是物聯網衛星項目,物流的應用;另外衛星的主要應用在於地面基礎設施不能達到的地方,或者作為地面基礎設施的完美補充,尤其是像優化飛行路線的計劃和管理、智能船舶方向的一些應用。

衛星信息產業創新能為信息產業社會帶來什麼效益?

第一點是增強連接性;第二點是物聯網、物流的應用;第三點是在對地觀測衛星方面,比方說減災上的應用;另外在衛星對地觀測方面,人工智慧(AI)技術很火,在衛星圖像分析上發揮著重要的優勢。

傳統上衛星對地觀測可說是售賣圖片的,現在AI技術可用電腦對圖片進行大數據分析,這些分析結果可以支持農業和金融行業等,比如說城市發展速度、卡車通過多少輛、建築增加了多少,這就是傳說中的信息價值,提供更加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對於AI圖片的分析,可以提供更有益於決策性的信息,同一張照片可以監測同一個地區的變化,有助於市場決策;另外能夠通過對地觀測衛星獲得更及時的圖像信息,比方說你可能不關心3年前北京什麼樣,但3天前北京與現在相比有什麼變化你可能更加感興趣。

但AI技術的成熟應用,需要在2020年到2025年才能實現。現在只是一個趨勢,技術還不夠成熟。對於所有這些新的應用和宇航業的創新,不能由傳統衛星行業和機構承擔,把這些應用推向市場主要是還是新興的公司更有力量、更有優勢。

報告中提到現在歐洲諮詢公司有600多個客戶,其中是否有來自中國的?雙方簽約之後,是否會推出有關中國航天產業的報告?報告中提到中國商業航天前景,中國商業航天哪一點令您印象最為深刻?

針對第一個問題,答案是有的,我們第一次與中國的合作關係是在1995—1997年左右,在那時就有中國客戶了;近年來,合作不斷增長,舉例來說,我們與中國研究機構的合作,每年9月,我們有巴黎世界衛星商周,這是世界衛星行業的領導人會議,中國早在1990年代就有代表出席。另外,我們在行業調查報告方面,有中國企業對此感興趣。

2018年11月底我們剛剛發布了《2018中國航天產業》調查報告,除了中國衛星產業報告外,我們公司也發布了針對全球衛星產業的報告,其中包括中國地區的內容,比如廣播、電信等。另外,前段時間我們發布了有關深空探索產業的報告,中國顯然是這一領域的重要的積极參与者。我們每年發布的行業報告,既有關於老牌機構和政府部門的信息,也有新興公司的信息。具體來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橫貫整個產業鏈,其中包括衛星製造、發射、運營、應用等方面的一些調查結果。

中國航天產業發展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第一點是快,無論是科技創新、發射衛星數量以及整個衛星行業生態系統發展都非常迅猛,中國正成為全球航天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第二點,國際合作方面,中國與很多國家的宇航局都有很多合作,國際化合作越來越多;第三點主要印象是中國青少年、?年輕一代對航空航天產業的關注和所散發出來的能量令人印象深刻,這與歐美不同,在美國和歐洲,航天是小眾的事情,而在中國,航天是主流;第四點,在中國,還有一些新的風投加入進來,航天產業初始投資大,投資回收周期長,這些風投敢於承擔風險的程度令人印象深刻。

在中國民營火箭領域,快舟火箭公司發展很快,中國有5~6個民營火箭公司將來可能會成功,航天產業尤其是中國以前是國家主導,現在民營新力量的注入,一個是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發展,再一個火箭發射是民營航天的入口,大部分民營航天走的是發射這條路,但法律法規上對民營航天存在挑戰,現在國家鼓勵民營航天市場發展,需求很大,所以政策會逐漸放寬。

藍箭公司的朱雀一號火箭10月27日發射失利,您認為小火箭有大市場嗎?

?

現在總的來說,需求是跟不上供給的,小火箭的發射商很多,大市場方向上很有希望,中國現在有10~20個小衛星項目,融資數額沒有民營火箭大,小衛星商業運營模式還不太確定,不過中國航天產業價值鏈完整,可以製造也可以發射,有利於降低成本,這與其他國家相比是中國的優勢。

雖然國內需求沒有跟上發射供給,但國際市場上還有很多衛星星座發射的需求,可選擇的火箭有限,印度的極軌衛星運載火箭(PSLV)、中國的長征2號,這些是發射小衛星的可選擇的火箭。對衛星星座來說,壽命短,科技更新周期較大,這不同於傳統的高軌位靜止衛星,這些衛星大概每15年更新一次,但小衛星生產成本下降,使用壽命比高軌位衛星短很多,這就是需求來源。為應對這些衛星星座的發射需求,現在湧現出很多火箭中介商。現在中國有很多小衛星和微小衛星發射需求,看火箭發射中介商是否能夠整合這些衛星項目,為他們提供價格較低、性價比最高的服務。?

(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太空網 的精彩文章:

一箭64星:SpaceX首發「三手」火箭
基於「鴻雁」星座的全球導航增強系統

TAG:中國太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