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最末端的前沿 雷平陽作品研討會舉行

最末端的前沿 雷平陽作品研討會舉行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1966年出生於雲南昭通的詩人雷平陽,領受大地山川滋養,在二三十年的詩歌創作中,以「雲南」作為文學出發地,去表達更大的世界。他已經寫作出版出《雲南記》《出雲南記》《山水課》《懸崖上的沉默》《雨林敘事》《大江東去帖》《基諾山》《送流水》《擊壤歌》等詩集,《風中的群山》《雲南黃昏的秩序》《我的雲南血統》《石城猜謎記》《烏蒙山記》等散文集。雷平陽的詩歌創作風格,既嚴肅莊重又靈動飛揚。尤其是為詩歌注入有效的敘事傳統,將沉鬱的風格、嘆息的美學、沉默的力量、道義的法度以及愛的救贖推向詩歌藝術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極富見地的討論。2010年獲魯迅文學獎詩歌獎。

雷平陽

一個詩人與他生活的地域有著怎樣的內在邏輯關係?如何運用地域性的寫作資源,去完成具有普遍性的作品?作為第八屆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重要活動之一,12月12日,由中國作協創研部、雲南省文聯參與主辦的「末端的前沿——雷平陽作品研討會」在雲南西雙版納舉行。

在雷平陽的詩歌版圖中,西雙版納一直是核心區域。他對生活在雲南、西雙版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傾注了強烈的熱愛,他的細緻觀察、悉心體認和有效書寫、深情表達,充分而深入地展示了民族性。比如被全國詩歌界視為「地域性寫作」的標誌性作品之一詩集《基諾山》就是以西雙版納的一座山「基諾山」來命名。他將「渡口」「基諾山」「白衣寨」這樣的小地方,置於詩歌藝術、人類文化學、現代性的廣闊視野下。

梁平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副主席吉狄馬加,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何向陽,雲南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李勇,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梁平,《鐘山》主編賈夢瑋,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謝有順,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思敬,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商震,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研究員霍俊明,《星星詩刊》主編龔學敏,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羅振亞,《中國校園文學》主編朱零,《南方文壇》主編張燕玲,著名詩人李亞偉、娜夜、李琦、林莽、胡性能等全國數十位著名評論家、詩人,出版人,以及雲南本地多位作家、評論家,共40餘人參加了研討會。研討會由謝有順擔任學術主持。

吉狄馬加

研討會從詩學、文學、人類社會學等領域切入,對雷平陽創作及其作品進行了多種角度、多重視野的研究和討論。與會評論家、專家認為:雷平陽的創作深深地打上了「雲南」烙印,是標誌性的「詩歌地理」,完成了詩歌藝術與地方性生活的同構。雲南滋養了雷平陽的創作,他的作品具有雲南的豐富性、獨特性,呈現出與之相匹配的萬千氣象與物候。雷平陽的創作還超越了他筆下的雲南,在他的作品裡,雲南被拓展到南方,延伸到中國,進而放大到世界。

「末端的前沿」一說,源於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20世紀30年代來到雲南寫下一句話:「它既是東西方最後的接觸點,又是東西方最早的接觸點……它是中國的末端,也是中國的前沿。」13世紀到20世紀,除了埃德加·斯諾,還有無數來自國外的商人、旅行家、冒險家、探險植物學家、旅行家,以他者的目光對雲南這片土地進行過多種解讀。

對於自己作品中的雲南元素,雷平陽說,2009年出版的詩集《雲南記》產生於他盡情遊歷雲南各地的旅途之上,「力圖找到詩歌語言與原生山水文明之間契合的交流通道,自建一片紙上的曠野。」2010年至2014年間,他一直在雲南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做田野調查,特別是多次寄居於基諾山中,對產生於其間的基諾族文化進行了認真的了解與思考。其間寫下的詩作編輯成冊,命名為《基諾山》。「這部詩集,我確認了自己是山地文明與工商文明之間的「偷渡客」身份,試圖將「現實生活」有效而又無跡可查地變為「詩歌中的現實」。2014年至2017年,我繼續著我的山水漫遊,但視角有了變化,我不再執著地關注世界的有限性,而是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想,試圖在書寫中像送流水一樣送走這一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一部「不正經」的歷史紀錄片如何誕生?大咖雲集共話傳統文化的年輕表達
阿來對話志願者:士大夫家國情懷是蘇東坡的鄉愁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