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泰晤士報》如何評價清末新政?

《泰晤士報》如何評價清末新政?

文|陳卿美

進入20世紀的中國,正是清王朝垂死掙扎的時期。清末的十年,新政改革風起雲湧,又恰似迴光返照。再多興奮劑、玻尿酸也無法挽救一個將死的老人。這個古老的東方帝國將何去何從?世界都在注視著奄奄一息的大清帝國。英國《泰晤士報》作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媒體,正在以西方人的視角進行著觀察與透視。

《泰晤士報》是英國報紙的「老字號」,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具有世界範圍的影響力,是一張綜合性的世界級大報。早在19世紀初期,《泰晤士報》就向世界熱點地區派出了海外記者,深入新聞一線,以零距離視角進行新聞報道。中國作為神秘的東方大國,自然也備受《泰晤士報》的關注。隨著中英之間貿易摩擦的不斷加劇,以及鴉片戰爭的爆發,《泰晤士報》也曾特派駐華記者進行跟蹤報道。

李鴻章視察唐胥鐵路

1901年3月29日,《泰晤士報》刊登了對李鴻章的採訪。此時距離李鴻章去世還有八個月。採訪由《泰晤士報》特派記者布蘭德在北京完成,他與李鴻章進行了專門會面,這是他們第二次見面,上一次是1896年在天津。

在布蘭德的第一印象中,此時的李鴻章明顯蒼老了很多,但精神依然不錯。李鴻章坦承,中國唯一需要懼怕的國家只有俄國。因為中國正面臨著失去領土的威脅,而這個威脅就是俄國。然而,在五年前,李鴻章還對俄國幫助中國收復遼東半島報以感激。

對於滿洲里的問題,俄國虎視眈眈。李鴻章認為,滿洲里隨時面臨被俄國吞併的危險,清政府與俄國早晚會簽署滿洲里協定。

11月7日,李鴻章在北京逝世。11月8日,《泰晤士報》特此刊髮長篇文章,記述李鴻章恢弘的一生。在《泰晤士報》看來,李鴻章是「走一步看一步」政策的化身,正是李鴻章把大清帝國拖到了毀滅和瓦解的邊緣。

對於李鴻章主持的外交部門,英國人認為是一貫拖拉、扯皮,是無賴和腐敗的中心。甲午戰爭的失敗,猶如被掀翻的紙糊房子,是李鴻章短視的結果。

《泰晤士報》批評李鴻章刻意忽略全面學習西方國家文明的機會,同時還要為自己尋找借口,以規避歷史的嚴重裁決。

李鴻章曾評價自己是「裱糊匠」,《泰晤士報》的批評似乎正是針對於此。

李鴻章去世的時候,西逃的慈禧與光緒正在河南開封,開封上下都在忙著為老佛爺祝壽做準備。1902年1月7日,慈禧迴鑾紫禁城。這件事對於當時來說,是一件世界大事。《泰晤士報》再次進行了不同解讀。

慈禧回京,京城沿途被粉刷、裝飾一新。城牆被塗上了朱漆,城門被裝點上了金枝玉葉,甚至連一些年代久遠,但被八國聯軍炮火毀壞的磚塊、石頭都被換掉。在英國人眼裡,這是清廷極力擺脫曾百般掙扎過的印象,是幼稚而可鄙的。對慈禧的西逃,被認為是昧著良心的。

對於慈禧向十一國宣戰的公然挑釁行為,《泰晤士報》認為,是被端親王與董福祥對義和拳天賜神力的吹噓所蠱惑。

慈禧回京後,是否會對庚子事變進行深刻反思,並啟動改革。英國人是非常失望的。

「我們時不時看到朝廷丟出一份有關改革的上諭,但是這些上諭在清國卻似乎激蕩不出幾分信心。」

另一個讓英國人失望的是,支持拳亂、圍攻使館的要犯並沒有得到嚴懲。比如順天知府陳壁,不僅對改革沒有一點興趣,還關閉了北京僅有的一家獨立報紙和一所國立工業學校。董福祥的兩個下屬還陪在慈禧身邊,一路護送慈禧返京。

1905年9月24日,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舉國歡騰。革命黨人吳樾化裝潛入北京正陽門火車站,用炸彈襲擊五大臣。《泰晤士報》認為,「清國邁著蹣跚遲疑、猶豫不決的腳步,終於嘗試這要踏上改革的漫漫長路之前,這次的暴行就像是重重困難中的一個噩兆,必須先被妥善解決。」

英國人也知道,中國地理遼闊,問題複雜。想要在根本上解決改革的問題,「不可能像一個人脫掉一件衣服後,再穿上另一件那麼簡單就能完成。如果改變真的發生,那將是一個緩慢或許還伴隨著種種陣痛的階段。」革命黨用炸彈刺殺五大臣一事,就被認為是這種陣痛的象徵和標誌。

一年後,1906年9月1日,清廷發布預備立憲詔書,將對官制進行改革。《泰晤士報》既質疑是「一切都還停留在紙上」,又猜測可能「是一場對腐敗的官僚階層直截了當的宣戰。」

英國人的疑慮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自洋務運動以來,尤其是戊戌變法的失敗,讓人對清廷的政治改革失去了信心。《泰晤士報》也關切地提到了幾個問題,比如滿人終生俸祿的制度會被取消嗎?滿人的其他特權會被剝奪嗎?官制會沿用日本的模式嗎?封疆大吏會裁撤嗎?

《泰晤士報》為此評論道,「清國人的這些理想,一定要刺破無知和自古以來對於外國人野蠻仇視的厚重硬殼。他們必須要讓自己遠離腐敗的滿人官僚統治。」不過,英國人也送上了祝福,「如果它們真正被付諸實施,清國從此轉型為一個真正進步中的國家的話,我們會為此感到由衷的喜悅。」

對於中國的點滴改革進步,英國人也是看在眼裡的。1908年9月29日,《泰晤士報》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新的北京。

「再也看不到遠古年代的守夜人出巡在午夜的街道上,敲打著手中的竹板和響鼓。如今四下望去,儘是新式的警察,他們身穿整齊劃一的外國式制服,手持著來複槍巡邏。」

「在動物園和植物園裡,每天都簇擁著大批的男女,作為一個典型的清國公共場所,所有的居民都為這裡感到驕傲。」

「當漫步在北京新鋪設的街道上,總令人想起,在過去,因為統治者的無知和軟弱,這裡曾是如何的粗鄙不堪。」

1908年11月,光緒、慈禧相繼去世,震驚世界。《泰晤士報》評價光緒的一生是「其實是活在專橫的、肆無忌憚的慈禧皇太后統治之下的,對於她轉彎抹角的政策,以及帶給天朝的災難性後果,他只能陡然無味地痛惜、喟嘆。」

對慈禧,英國人也給出了讚美。認為在全盤來看,慈禧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由於深刻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她最終接受了違反自己所有專制之舉和女性本能的改革主張。她的臨終詔書以及在病榻前傳遞給全國上下的重要訊息,都顯示了她最終完全意識到,必須在這個國家裡實施一場不可避免的、生死攸關的變革,她意識到滿人教給她的,而她也曾篤信像山一樣亘古不變的所有傳統,都不過是一種行將滅亡的舊秩序。」

武昌城裡一聲槍響,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英國人在報道中認為,「滿人所掌握的腐朽衰敗的政權已行將滅亡」。評價攝政王載灃被慶親王和張之洞誤導,是「一隻後知後覺的獃頭鵝」。《泰晤士報》認為,目前中國並不適合共和政府,孫文和頭腦輕率的革命黨人鼓吹的共和並不適應於當下的中國,應該維持君主政體。同時以合適的憲法來限制,然後再不斷進行完善。

一個政權最終走向了衰亡,《泰晤士報》以西方人的視角,見證了這段難忘的歷史。今天的歷史就是昨天的新聞,一百年後,當我們再翻看這些史料時,猶如追尋著當年的記者,一樣經歷了古老帝國的重生,彷彿感覺自己穿越了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清陳卿美 的精彩文章:

慈禧西逃,一路花費了多少錢?
羞辱與刁難,清政府官員出國道歉有多尷尬

TAG:晚清陳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