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農民幹活挖出一石塊,拿回家給小孩玩,專家用30元換走後成國寶

農民幹活挖出一石塊,拿回家給小孩玩,專家用30元換走後成國寶

眾所周知,龍一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人們也會自豪地稱自己是「龍的傳人」。數千年的歷史變遷中,龍的形象其實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如今呈現在大眾眼前的龍,其形象大多是這樣的: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但是最初龍的形象卻並非如此,與日常的家豬並無二異。

北海九龍壁上的行龍形象

1971年,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17歲的張鳳祥正在地里幹活,突然他手中的工具一下不知道撞到了什麼,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張鳳祥也沒想太多,以為是個石塊,就蹲下來把土撥開。誰知呈現在他眼前的不是石頭,而是一塊石板。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找來工具把這塊石撬了起來,沒想到底下竟然是洞。往裡看了看,他發現這個洞還挺深的。他從小也聽老人講過,自家這片地底下埋著寶貝,民國的時候還有盜墓的來挖過。

赤峰市翁牛特旗村莊

張鳳祥就在想這個洞里會不會有什麼寶貝,但是他手裡連個蠟燭都沒有,要下去也實在是沒有這個膽量,於是他就找來一根麻神栓了個鐵鉤,看能不能撈著什麼,結果還真讓他撈出個石頭做的圓環,還有點兒形狀。看著不是什麼寶貝,張鳳祥也就沒興緻,把石板蓋上埋上土,石環揣到兜里就回家了。

出土的玉豬龍

沒想到東西一拿回家,張鳳祥那個4歲的弟弟居然特別喜歡,當成一個心愛的玩具每天都拿著把玩。張鳳祥起初也沒太在意,然而他慢慢地發現,自己拿回來的那個石環竟然變顏色了,不再是灰不溜秋的,而是顯露出一種黃綠色,還逐漸變得通透,怎麼看也不像一塊普通的石頭。張鳳祥覺得這可能是個寶貝,於是馬上就拿著去當地的文物部門上交。當工作人員認真看了看,貌似是件文物,於是請來所里的專家。看了半天,專家也說不上來這具體是什麼年代的,又是屬於何種類型,但覺得應該有點兒價值。為了鼓勵表彰張鳳祥這種主動上交文物的行為,文管所還是獎勵了他30塊錢。

紅山先民生活場景復原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10年之後,就是在張鳳祥挖出石環的地方,著名的牛河梁遺址問世。作為紅山文化的重要遺址,這裡出土了大量的玉器文物,最珍貴的就是玉豬龍。見到玉豬龍的時候,文管所眾人大吃一驚——這不就是當初張鳳祥送來的那個東西嗎?於是這一批玉器全被緊急送往北京,經過鑒定,這是紅山文化特有的動物型玉器,又名「玉獸玦」,而玉豬龍則被認定是龍的最早象形,是紅山先民祭祀用的禮器。

紅山文化晚期玉龍

經過清理,專家發現玉豬龍色呈乳白,略微偏黃,材質是岫岩軟玉,形象肥頭大耳,鼻子非常突出,頭部和尾部連在一起,還細緻地刻上了眼睛、皺紋,活脫脫是一隻小豬。到了紅山文化後期,玉豬龍頭和尾部就不再相連,頭上有了角,眼睛為菱形,還有了鬣毛,身體修長而捲曲,有種騰雲駕霧的感覺,明顯有了現代龍的初步形象。由於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這條蜷體玉豬龍也被稱為「中華第一龍」。說起來,張鳳祥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挖出給弟弟玩的「玩具」會有如此尊崇的地位吧。

參考文獻:

《紅山文化玉豬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哥中外史 的精彩文章:

「老牛吃嫩草」帶貶義,下半句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一句經典諺語

TAG:黑哥中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