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習慣沉默少言 守住內心清靜
《菜根譚》曰:「居卑而後知登高之為危,處晦而後知向明之太靄,守靜而後知好動之過勞,養默而後知多言之為燥。」
大意是說,在低處才知道向上攀爬的危險性;處在黑暗的地方才會發覺明亮的光線如何耀眼;能夠守住內心的清靜才會發現四處逐利的辛苦;習慣了沉默少言就會覺出多嘴多舌的聒噪。
這段話,說出了居卑、處晦、守靜、養默的妙處。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出人頭地,光耀門楣,身居高位,這是世俗中人趨之若鶩的目標。但《菜根譚》卻偏偏告訴你,人要善於處於低微之處。道理在哪呢?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最高的善莫過於水了,水不追求高位卻偏偏向下,居於眾人所厭惡的卑微之處,卻能滋潤萬物,讓萬物蓬勃生長,水的這種特性接近於道啊。為什麼「幾於道」而不是「道」呢?道無形而水有形罷了。
水「幾於道」,並不是因為水甘居卑微而近於道,而是因為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爭功而近於道。做人也應該如此,應該學習水的品格,心眼向下,服務社會,不求功勞反而社會會認可你,抬舉你。
一味向上,為了功名不計後果,甚至無所不用其極,即使獲得了高位也是非常的危險。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又何似在人間呢?居卑不是叫你不要高位,而是叫你身居高位的話也要謙下。
說到處晦,有晦才有明,有明才有晦,這是以分別心言之。如果合而言之,哪有什麼明,哪有什麼晦呢?對於得道的人來說,並無明晦之別。老子說:「其上不繳,其下不昧。」
在上面的並不明亮,在下面的並不昏昧。也就是說,在上位的並不高貴,在下位的並不卑賤。高貴與卑賤,看你用什麼標準來衡量罷了。
世俗之人追逐顯耀,但處在鎂光燈之下,反而失去很多自在,因為你不得不表現出眾人期待的樣子。一旦名不符實,被人揭發,以前有多麼出名,以後就有多麼狼狽。
有一位世界著名的足球明星,他接受記者採訪時曾經無奈的說:「我多麼想像普通人一樣,和家人一起安安靜靜的過一個下午。」
盛名之下,處處有狗仔隊,處處有追星的粉絲,幾乎沒有私人的空間。過於耀眼的生活,得到了很多,失去的也不少。何必羨慕那些前呼後擁的顯貴呢?他們想過普通人的生活亦不可得。
靜,在我看來,就是無欲,少欲。
孟子曾經說:「養心莫甚於寡慾。」一個人慾望很少,即使內心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個人慾望很多,即使內心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無欲、寡慾才能靜。慾望越盛,心越難靜下來,越是向外追逐。但如果過分追逐外物的話,心被外物所主宰,也就被外物所役使了。
人追逐外物的本來目的,是想為自己的幸福生活服務,到頭來整個身心卻被外物所奴役,焦慮、浮躁、抑鬱等等心理問題就如影隨行了。
為什麼要養默呢?《易經》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少言寡語的人給人穩重之感,反而會受到眾人的欣賞,所以說吉;多嘴多舌的人,給人不自信、缺乏安全感、浮躁、好播弄是非的印象,令人敬而遠之;甚至禍從口出,不經意間就傷害了別人而不自知。
話多話少並不是絕對的,關鍵是看時機。
孔子說:「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還沒有輪到自己說話,就搶著說,這是急躁;該說話的時候又不說,這是錯失良機;不看別人的臉色便輕率的說話,這叫睜眼瞎。
而且,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話和什麼人說,都要把握分寸。
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聰明人既不失去朋友,也不說錯話。
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居卑、處晦、守靜、養默,會提升一個人修養的高度,使人心情寧靜,獲得非凡的活力和快樂。


※倚天明教有一個隱藏的高手,武功更勝張三丰,少林三渡給出答案
※奇石欣賞:觀賞奇石享受的是過程 收穫的是開心 丟掉的是煩惱
TAG:古代的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