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修行,不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和煩惱

修行,不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和煩惱

道家修鍊、奇門遁甲、風水法術、修行養生

大道家

道家修鍊 |修行養生

奇門遁甲|風水法術

大寶法王這張照片深深地震撼了我的靈魂

愛他不是在他的字裡行間

而是他靈魂散發出來的特質

無比純凈和美的慈悲

——鄧靈兒

修行,不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和煩惱

修行,不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不認識自己的情緒,當我們能歡喜的與情緒溝通,降服煩惱時,才是真正的修行。

當談到「修心」、「調伏自心」時,很多人會帶有誤解,認為「修持」代表就是放棄俗務、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

另外的誤解,則是認為修行是在「壓抑痛苦」,當心中過於痛苦時,就以修行來壓抑等等,這些也都是對於「修行」的誤解。「壓抑」並是不正確的修行方式。

作為修行人,也還是會有生氣、嫉妒等情緒,會有貪心等等煩惱生起的。

但旁人會說:「你都是修行人了,怎麼還會生氣呢?」這種問法,就如同認為「修行人不可以生氣」一樣,讓修行者也會因此有「必須壓抑」的感覺,覺得「我不應該生氣,不可以煩惱」,並對於「自己還是有煩惱」的狀態,覺得很不好意思,或者覺得不可告人,只好裝模作樣,結果外在看起來很平靜,內心卻充滿煩惱。

這種想法、做法都是不正確的,而且久而久之,是會憋出病來的,哪天爆發出來時,是會一發不可收拾的。因此,修行並非硬生生地去壓制住情緒,那樣是沒有用的。

我個人有一個經驗分享。由於我被認證為噶瑪巴,大家都會想說,我是噶瑪巴,覺得我好像是佛、是神,因此應該完全沒有情緒、煩惱,因此如果哪一天我生氣的話,他們大概會嚇壞的,甚至還可能自我解釋說:「喔!噶瑪巴其實不是真的生氣,只是示現給我們看而已,只是裝裝樣子、裝得很生氣而已。」

以我自身為例,我覺得其實大家都一樣,很多人都對於我們修行人有所期待,覺得我們一開始修行,好像立刻就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很好的修行者了,但事實上,修行沒有這麼簡單,是需要時間的。以我自己來說,是如何跟煩惱相處、處理煩惱的呢?

我其實也花了很多時間,例如「嗔恨」,我花了五、六年時間,學習如何去和情緒、和嗔恨溝通,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我發覺,很多時候,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其實根本不認識自己的情緒,因為不認識,所以覺得煩惱很可怕,像是個強盜一樣。

而「修行」,就是「練習和煩惱做朋友」。逐漸地,就不再需要壓抑情緒,而是自然而然地、甚至是很歡喜地就能控制住情緒,處理你的煩惱了,這時,你已經和「煩惱」成為朋友了。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這才是「修行」。

如何處理負面情緒、面對煩惱,


實踐不起瞋心的承諾

人的一生當中,總是會遇到很多外在或者內心的挑戰。最需要花時間處理的,通常不是外在的麻煩,最棘手的問題,其實是我們內心的各種情緒、問題和衝突。身為一位佛教徒,最主要的功課,就是要學習如何處理煩惱。

處理煩惱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煩惱,清楚知道煩惱是什麼,同時知道它所帶來的弊病,和對自己所產生的影響。在不具備這樣清楚的認知之前,各種對治法都只是一種強迫性的壓制,沒有辦法真正幫助我們根除煩惱,因此談到「對治」煩惱之前,首先任務是要「認識」煩惱。

1 有知有覺的過日子

佛教認為煩惱是無量的,總歸來說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這三種負面情緒,有的比較容易察覺和認識,有的比較不容易。從我個人經驗而言,通常花上四年、五年甚至十年的時間,才可能比較清楚知道某種煩惱的運作方式。觀察、認識煩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具有恆心和毅力。平時我們散漫慣了,現在開始,就要多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起心動念之上。

觀察煩惱的重點,不在時間的長短,而是觀察的質量。我們應該有知有覺的過日子,行住坐卧的任何時刻,都要試著保持覺知,就像隨時有一位看門者,專註盯著煩惱的生起一樣。以前沒有練習的時候,可能會覺得煩惱生起得很突然,怎麼發生的都不知道。練習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對於煩惱生起的程序和步驟會愈來愈清楚,這時你才比較有機會對治煩惱。

唯有透過自己切身地去觀察和感受,才有可能認識和對治煩惱。我們可能聽過很多對於煩惱的定義和解釋,但畢竟那些只是他人的經驗,不是自己的。如果想要真正對治煩惱,就一定勇於面對煩惱,只有知識上的理解是不夠的。

2 我與不動佛的連結

不動佛的心已經全然解脫,不受任何煩惱所影響,由於他「不起瞋心」的特別願心,而得名無嗔。瞋心是三毒煩惱當中,比較容易被觀察到的一種煩惱,接下來,我想簡略分享一下對治嗔心的方式。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專註於不動佛法門的研究和學習,同時也將一部保存於漢文佛典的《拔濟苦難陀羅尼經》翻譯為藏文。這段時期的學習,讓我和不動佛建立起比較深的聯繫和情感。

我之所以會研究不動佛法門,其實和我當時在印度的心境有關。在我十四歲那年,從藏地到了印度,在印度的期間,生活中遇到很多麻煩的事情,讓我心煩意亂、變得易怒,常常一件芝麻小事就會生氣,雖然心中也知道生氣不好,但還是控制不了。當我知道不動佛「不對任何眾生起嗔恨之心」的大願時,我就知道這個法門應該是我要去學習和效法的。

剛開始,我對不動佛還是有種距離感,但是愈了解他的願心之後,就愈覺得親切,而且深受啟發。所以我當時動了一念頭:不動佛的願心是未成佛前都不生起嗔恨之心,那或許我可以先從比較短的時間,開始試試看不生氣,例如一天或一周不生氣?

3 堅定不生氣的立場

有些人聽到不動佛的發願時,可能會覺得不切實際:一個人怎麼可能那麼長時間都不生氣呢?我的想法是,與其花時間去分析可能性,不如起而行去嘗試看看,不做怎麼可能知道做不到呢?事實上,覺得自己做不到,就已經落入了「自輕凌懈怠」之中,佛教認為,輕視自己是最糟糕的一種懈怠。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嘗試,去迎接挑戰,時間不用很長,成敗也不是重點,你可以設定中午之前不生氣,或者晚餐之前不生氣等等,如果沒有做到沒有關係,再接再厲就好,重點在於迎接挑戰的勇氣。

其實生活平順的日子裡,我們想氣也氣不起來,問題常常是那些突如其來的不悅之事,會讓你心煩意亂,生氣動怒。此時心中就像有兩個人,一人勸你說「就生氣吧」,一人勸你說「不可以生氣」。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對於「生氣」的指示言聽計從,但偶爾我們有些覺知,又覺得不要生氣才對,總之,我們的情緒很不穩定,立場也不堅定,有時生氣可以,有時不生氣也可以。這種模稜兩可的狀態,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

在對治煩惱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堅定自己「不生氣」的承諾和立場。當你清楚目標之後,另一個重點就是不要太嚴肅,我們可以把對治煩惱當成遊戲,要具有嘗試的精神,過程中放輕鬆,不要壓抑,否則反而會使煩惱變得更強。

4 下一盤內心棋

傳統上,對治煩惱一直被視為極為個人的修行,尤其就藏傳佛教來說,想要對治煩惱,弟子需要長時間的依止一位上師,經過不斷請示修持之後,上師給予口訣教導,弟子才會慢慢知道如何去對治煩惱。但平時對治煩惱的重點,就是隨時保有覺知、正念,帶著像是玩遊戲一樣的心情,去面對各種情緒。應該把對治煩惱,當成是自己的愛好和娛樂,是一件歡喜、放鬆的事情。

過去西藏修行者的娛樂是什麼呢?就是對治煩惱,他們會在一天之中不斷地練習覺知,發現對治成功了,就放一顆白色的小石子,如果不成功,又生起煩惱了,就放一顆黑棋子,就像是下棋一樣,每天都帶著愉悅的心情在下一盤內心的棋。

5 正念播放機

對治煩惱的重點就是要堅定,不能夠猶豫不決,不生氣就是不生氣,否則就會有一種無力感。同時,僅僅具有堅定還不夠,因為我們都很健忘,常常一散亂就忘記曾經的承諾,所以要不斷提醒自己,憶念起曾經發的願。

我時常做一個比喻,這種提醒有點像是內心中的自動播放機,不僅有錄音的功能,還能夠在自己煩惱生起時,自動播放出自己「不生氣」的承諾和提醒。這個自動播放機,就是正念。正念是很重要的,能夠保護我們在散亂、失去覺知的時候,這時提醒我們記起當初的誓言。

目標清楚了,就放手去嘗試,然後每天省思自己是否達到這樣的目標。對治煩惱要有計畫,例如我們設定每天三個小時不生氣,這樣持續練習三個月。你會逐漸培養出覺知的習慣。慢慢的覺知自己的情緒,就會變成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同時各種負面情緒的問題,也就會越來越少了。

發到朋友圈,朋友會更愛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站樁打坐 的精彩文章:

能量的秘密:和誰在一起很重要
雙盤打坐是苦盡甘來的過程!

TAG:站樁打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