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們在魏晉南北朝有著怎樣的取名風俗?

人們在魏晉南北朝有著怎樣的取名風俗?

名字是基礎,它承載著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與祝福。為孩子起名,父母甚為看重。

當時流行著為孩子起「賤名」的風俗。起賤名,即為孩子冠以豚、狗、驢、豬之類又俗又丑的名字。聽起來好笑又俗氣,實際上寄寓著父母們對孩子平安成長的期望。

起賤名的流行源自當時社會動蕩難安,平安與健康成為奢念。在當時為孩子起賤名,已打破地區界限,不論南北,各地區起賤名已廣泛流行。不過,賤名多為孩子的小名。正兒八經的大名,父母會十分慎重,通常寄寓著家族、長輩對孩子的深切期望。

父母與子女

「自茲已後,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嘗有酒食之事耳」。孩子的生日,是一家人團聚的重要日子。父母在世,孩子無論年齡多大,仍舊是孩子。當孩子生日來臨時,一家人必定要慶賀一番。每過一個生日,代表著孩子又長大一歲,父母期待的未來,也將一步步靠近。念及此,父母雙親必是非常欣慰吧!

「男成俊士,女號英姬。」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父母,同樣期待自家孩子為人龍鳳。孩子童蒙時期的教育,父母們均十分重視,認為「教兒嬰孩」。經久的戰亂,更使父母們清醒地認識到「子女優秀」更有出路,教育越發受到父母們的重視。

官學教育、私學教育、家庭教育是當時開展教育的三大主要途徑。可是,由於當時戰亂頻發、政局動蕩,官學機構經常廢止,為人父母者更多的是採用家庭教育。

邀請老師到家中施教是家庭教育的一種方式。也有父母讓孩子帶上行囊離家拜師求學。不過選擇這兩種方式的家庭,通常是經濟條件和社會環境較好的家庭。更多的家庭,由父母親自教授,父母是孩子名副其實的首任導師。儒家學說,即便在這一時期地位有所搖擺,卻仍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兼具家長與導師雙重身份的父母,他們的思想舉止影響著孩子。父母對道德禮法的理解,往往融入於文化生活與日常生活中,日積月累地對孩子施加影響,予以滲透。醫學世家,將醫學傳授給子弟,是家庭教育。曹魏著名律學家高柔,在家中向兒子傳授法理之學,也是家庭教育。

「處家常以儀範訓子弟」。謝安隱居家中時,便經常做家族子弟的家庭教師,教育出謝道韞這樣的才女。謝安教導家中子弟的場景,還流傳下一段千古佳話。

謝安

風乍起,天空大雪飄灑,隨著雪花漫天飛舞的大風,也無法吹滅謝安與家中子女交流的熱情。這位東晉名相很會因材施教,他指著大雪問孩子們:「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子謝朗回答:「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卻給出「未若柳絮因風起」之妙答。後世歷代文人,對謝道韞這句妙答冠以「詠絮才高」之美譽。

謝道韞

出於對孩子的愛護,父母會在感覺孩子行為異常或過度時敲警鐘。北魏祖瑩年少好學,經常夜以繼日地認真學習。面對如此不知疲倦學習的孩子,引發的是父母對孩子身體健康的擔憂。

一言:《歷史的風尚·魏晉南北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學術界和思想界的大地震:杜威、泰戈爾來華講學
追隨梁啟超,蔣百里醉心社會文化活動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