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個被壞代碼入侵的展可能有毒

這個被壞代碼入侵的展可能有毒

沒想到採訪的日子還迎來了這個冬天上海的第一場雪,彷彿是十年前盛行於每個言情橋段里的場景,而我扮演的則是要與另一位主演在相遇前歷經坎坷的蠢萌少女。我竟然在如此「惡劣」的天氣里頗為自信地跑去乘坐一輛陌生的公交,結果當然是失敗了。我無功而返,在原路返回中還要面對大片的雪從天而降,我真的快要同步言情劇里女主的戲碼了,只可惜我即將見面的對象仍然是一個女生。

呂凝珏,一個93年出生的女孩。從同濟和米蘭理工建築學雙碩士畢業後進入建築事務所從事與建築展覽、媒體、出版相關的工作。儘管仍然在建築行業工作,但因為偏向內容生產,呂凝珏說「有毒」也可以視作是自己畢業後的第一個「落地項目」,算是自我審視的作品。

哦,對了,「有毒」是我們之所以在初雪見面的原因。由她以及她的兩個夥伴,李靜秋和任心怡策展的項目——有毒Bad Code,參與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 「青策計劃2018」並成為了獲選方案。

當我在「有毒」中遇到第一件作品,我就希望可以有機會與這個展覽的策展團隊聊一聊。這是由李維伊創作的「完美路徑(The Perfect Route)」。作為作品它有一個非常明確的信息——需要觀眾操控手機讓作品產生變化才能實現整體的觀賞。藝術家提供了一個有盡頭的通道,而我們則要在此穿行。正如不少人都曾經和我一樣藉助Google地圖在全世界探秘一樣,作品提供的虛擬通道也給予了介於現實和虛擬之間的神秘的不確定性。說實話,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作品吸引,也許是想看清「前行」過程中沿途的「壁畫」,又或許是我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通關的心理。總之,這個作品作為展廳「歡迎光臨」的迎賓小可愛,給予了遊戲的癮秘,顯然讓我對展覽產生了興趣。

後來呂凝珏告訴我,她有意將空間分為了內外兩部分:外層是以我們以往最傳統的觀看方式進行陳列的空間,內部中心空間則偏向沉浸式體驗——在內的作品幾乎都具有互動性,而觀眾也可以完全接觸作品。它們之間不僅是兩種方式的交互,更是體現了觀看方式的革新。從傳統觀看到沉浸式體驗,有趣的是,當我面對作品「局外人(The Outsider)」中的一部分——浴缸配合著地貼熱情地招呼大家「進來」時,我還是謹慎地退後了兩步。

值得一提的是,沉浸式空間被巧妙地設計成了一個客廳,無論大家是不是可以在現場發覺這個用心,在空間中毫無疑問地成為中心的作品「全知之眼β-1(Know the Eye of the β-1)」,因為藝術家為它設計了一個外帶的投影,使它加劇了空間更加接近「客廳」的效果。

也許是策展人選擇的作品,儘可能地豐富了不同感官的體驗,從起初被撩撥起的興緻,到我最終結束觀展也沒有被消解。

一個小男孩和他的媽媽與我在同一時間關注到了「物物物(ThingThingThing)」——一個由三個屏幕組成的新媒體作品。「放在地上的主屏幕是玩家控制視角,懸掛的兩個屏幕左邊大一些的顯示的是程序控制視角,而右邊另一個豎過來的則顯示遊戲程序log,可以被認為是上帝視角。」呂凝珏在我們見面之後為我解釋道。

但在現場時,毫無遊戲經驗的我並未馬上識破這個設計,在試探性地觸碰了一下遊戲的遙控之後,我大方地將它禮讓給了身邊的小朋友。他坐在地毯上,拿起遙控看似正要大幹一場的同時,我則暗暗站在他的身後觀察。小男孩一副非禮勿近的姿態,讓我實在納悶這到底是不是一個真實可操作的遊戲。他的得意洋洋,被我視作皇帝的新衣,「一定瞎玩呢,這看起來就是個視頻」,我心中以小人之心斷定小孩的興緻勃勃。直到呂凝珏告訴我,作品的確是一個可以玩的遊戲時,我才理解了男孩當時喜迎遊戲時間時的投入,而我大概就是在他身邊轉圈不肯飛遠的討嫌的蒼蠅。

我總算是「踏平坎坷」終於到了約定地點,見到呂凝珏我暗自驚喜,沒想到她實際上是一個嬌小可愛,又很有禮貌好親近的女生。而且她還有些抱歉,因為在同濟附近想要找個安靜可以採訪的地方不太容易。

我們最終找到一家熱鬧的日料店,免去採訪的前提,我們都想在寒冷的冬天吃上熱騰騰的壽喜鍋。坐定之後,算是開始了當天的訪問。

我快速的解釋一下什麼是「青策計劃」

PSA的「青策計劃」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特別是在年輕人之中。作為PSA的年度展覽品牌暨學術品牌,按照官方的說法:「青策計劃」致力於發掘華人青年策展力量,為他們提供實踐理想的平台、全面且深度的指導、進入公共視野的途徑和良性的成長環境。這頗有些藝術行業中 「快樂女聲」、「快樂男聲」的感覺。

在這一屆的「青策計劃」中,一共收到稿件89份,從中挑選出入圍方案8份再次進行最後的現場評選。呂凝珏的團隊能夠在包括來自英澳美等國的參選者中脫穎而出,有別於勢在必得的架勢,她們參與「青策計劃」的初心是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例子。我們都曾在電視媒體上聽聞過幾個才華出眾的藝人,在聊到自己如何進入行業的契機,常常會有出現因朋友想參加的關係便一同參與結果自己獲選的情況,而「有毒」團隊也算其中一個。

朋友的詢問,讓我動了參與的念頭

呂凝珏說,因為上一屆「青策計劃」的獲選團隊有兩組都是建築學背景的朋友,算是在身邊引起了一番不小的關注。恰好因為導師的關係,自己也有一些建築策展的經驗。

有一天,一個朋友來向自己詢問參與青策計劃的問題,忽然就有了自己也不如去試一試的念頭。當她產生念頭時距離方案徵集的截止日期卻只剩下10天的時間。呂凝珏非常清楚自己的優勢著重在對空間和項目整體的把控上,但還需要展覽其他方面的經驗和幫助,於是略有些慌忙地開始尋找同伴。幸運的是,在短時間內能夠找到李靜秋和任心怡,作為一個團隊一起經歷從最開始的迷茫,到深化概念方案、挑選藝術家及作品、撰寫文本、設計展場空間等等,在與美國的時差折磨下,總算最後是磕磕碰碰地趕上了方案遞交。

事實上,到後面專心完成文本的時候她們對於是否能夠獲選已經不太在意了。呂凝珏說,既然決定要做的事情,起碼要將它完成下來。終選那天,她們被安排在了最後一組,坐在會議室外放空了一天,一直處於等待被叫到的過程,三人都像局外人般地看著進進出出的其他人,心態也佛了。

我和呂凝珏分享自己在「有毒」的觀展體驗,她作為策展團隊的成員,眼中透著驚喜。這也讓我感到很愉快,因為「分享」使我們之間產生了溝通。呂凝珏說,起初決定展覽的中文名為「有毒」時,有朋友覺得學術性不強,還有一些猶豫。但她們又覺得「有毒」可以理解為一個普適的中性辭彙,作為網路語言同時也配合了作品,所以非常make sense。

她們的主題圍繞著「Bad Code」展開。她說,被視作是毫無生產力的壞代碼,是需要在測試環節被查出並修正的。但另一方面,壞代碼也能自成體系。與前面說到她將空間設計成為兩種觀展方式一樣,這裡又體現出一個「共存現象」。這也大概體現出了呂凝珏自己身上那種與各種事物都保持距離的遊離的個性,她對任何評價都更加願意充分考慮語境後再做出自己的判斷和理解。

她說,藝術家們將這些不被認可的、不存在價值的代碼製作成作品,壞代碼在藝術世界裡形成了新的形象,這是一種抵抗的力量。也許有些荒誕感,但不乏藝術性。

的確,兼容任何可能性,是藝術的魅力。

布展期間,呂凝珏沒想到自己請了近半個月的假。為了能順利進行布展,她把全部時間待在了PSA。這次的嘗試,讓她有機會接觸到展覽的各個環節,因此也認識到至上而下任何一方的工作人員,成為了她難得的經驗財富。

我一邊夾起壽喜鍋中的肉,一邊說道,感覺藝術圈還是要靠人脈關係去發展事業,對面的呂凝珏則回答,哪裡都是圈子。我們兩個九零後頗為老成地無奈一笑後,我說,上海雙年展開幕那天,我以一個局外人般離開燈火通明的美術館,因為地鐵站離得遠,所以默默地打開了一輛摩拜,期間看到街對面一輛三輪車透出暖暖的橘色燈光以及從裡面緩緩傳來薩克斯風的音樂,我忽然在低落的情緒中出來,迎風向前騎著車,像每個勵志電影里的陽光少年依然相信自己的夢。她補充道,我會立馬拍下那輛車。「我已經沉浸在了自己腦補的世界裡,來不及拍照了。」我說。呂凝珏在我們有一句沒一句的採訪過程中唯一一次如搗蒜般的點頭,原來她在後半段的布展時間裡,幾乎每天都要到非常晚才能結束在場地的工作。她也和我一樣,深感地鐵站距離美術館不短的路程,但也恰恰如此,這個時間成為了一天忙碌後寶貴的冥想時刻。

「那現在看來,當時我們也算共此時了。」我放下筷子,興奮地說道,「那時候你布展到很晚的時間,走過前往地鐵站的路,不知有一天,一個人看完你策展的展覽,再一次踏上前往地鐵站的路。」「還是那個美術館,還是那個展覽。」 「哈哈哈哈……」於是我們說完都笑了。

這大概就是青策計劃的魅力,年輕少了一分世故,青澀里期待每一個觀眾的真誠回應。總之,我們都還年輕,也許有人在年少時獲得了肯定,也許有人在年少時多經歷坎坷。我想,沒有誰有倖免於世界對自己挑戰的權利。偶爾我也只是個喜歡藝術的傻白甜,希望能夠多多遇見像呂凝珏和她的同伴們一起帶來的「有毒」一樣的展覽。她們作為藝術的分享者,讓我在有限的時間裡提起了一百分的興緻。

策展團隊

呂凝珏,同濟大學工學學士,米蘭理工大學建築學及同濟大學建築學雙碩士。自2013年起參與多項建築展覽相關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築歷史理論、建築媒體、出版及策展。

李靜秋,中國美術學院文學學士,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碩士。現為視覺設計師,主要研究視覺設計及動態圖像。

任心怡,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在讀,現工作生活於紐約。當前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藝術和後網路藝術。

活動預告

現場 | 《毒性繁殖—新媒體如何(不)應該成為出版物?》

互動 | 《賽博格與浪漫詩》

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時代,展覽「有毒」以大膽、新穎與思辨的視角看待「人機共生」的可能性,並重新發現藝術與現實生活的微妙關係。馬克·維格利評價道:「策展團隊通過將社會——文化——個人——機構結構解讀成代碼系統並且將計算——數據——機器的結構解讀成社會生物體系,從而嘗試解開人和機器之間二元對立的關係,引出了『共生』的概念,即在這狀態下各個元素邊界模糊互相交織。」

展覽信息

青策計劃2018

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 2018

時間:2018年11月2日 – 2019年2月24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5樓7號展廳

主辦: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鳴謝:瑞士斯沃琪公司、上海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法國駐上海領事館、香港藝術發展局

票價:免費

攝影:呂凝珏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c主義 的精彩文章:

聽月亮譜曲,為死去的星星寫信
他用了 25 年,將塵世的信仰照進了柔軟的內心

TAG:Cc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