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小窗幽記》:群聚時慎言,獨處時自律

《小窗幽記》:群聚時慎言,獨處時自律

日知錄

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陳繼儒《小窗幽記》

我們生活在一個群體社會之中,作為社會中的個體,我們都免不了要與人打交道。在形形色色的人面前、林林總總的場合之中,我們需要以合適的姿態去適應和面對。

《易經》中的「頤卦」象傳曰:「「君子以慎言語。」 唐孔穎達疏引用了先儒之語說:「禍從口出,患從口入。」的確,人與人之間的爭鬥與矛盾,常常是從相互說出的話中引起的。道人長短之事不可說,涉人隱私之語不可言。有時或許是一句無心的言語,也會造成歧義與曲解。

因此,在眾人聚會的時候要學會慎言,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把酒言歡之時注意不可貪杯,醉後最容易失言。《舊唐書》記載了唐代功臣劉文靜酒後失言的故事。當時劉文靜與李淵的寵臣裴寄不和。有一次他和弟弟喝酒之後說道:「有一天會殺死裴寂的!」不料卻被劉文靜的一個姬妾聽到,傳到了李淵那裡,最終竟因此獲罪被殺。酒後的一句心中之言,竟然令人丟掉性命。可見在眾人相聚的時候,切忌得意忘形,也不該過於憤世嫉俗。

我們同樣也常常會在獨處的環境里。人不可不獨處,只有在獨處時才能真正思考自己是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獨處就可以為所欲為,恰恰相反,即使是在獨處的時候仍舊應該自律。《弟子規》有言曰:「入虛室,如有人。」意思就是說,進入沒有人的房間,便好像有人一般。這不是說獨處時行事要如在正式場合一般正襟危坐,而是要持守一貫的內心。

《小窗幽記》中的「防心」說的便是防止雜念。《隋書·經籍志四》:「(佛家弟子)皆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相與和居,治心修浄,行乞以自資,而防心攝行。」只有防止內心的雜念,才能夠注意自己的行為。古今中外,多少犯罪的動機是行兇者在密閉的空間中繁複思量而產生的?沒有具體的傾訴對象,人容易不著邊際,雜念與妄念也由此產生了。因此獨處之時,所要提防的,是自己的內心。古人提倡「慎獨」,也便是這樣的意思。

曾國藩非常強調「慎獨」,他在日記中記錄過自己的十二課程:其中有一條便是「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念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頗有「防心」的意思。在一個人的時候,也要秉持內心的澄凈,不放肆、不放縱。實際上,不論是群居的守口還是獨處的防心,都是「慎獨」的表現。

西方有句諺語:「心在口中,口在心中。」似乎與《小窗幽記》中的這個句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群聚時,言語是心的鏡子,要注意言行,避免禍從口住,後悔不迭;在獨處時,或許不需要言語,去直面自己的內心,摒除雜念,讓它變得澄澈而又豐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荀子:大巧在所不為 大智在所不慮
勿忘勿助 自在從容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