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自80年代以來,派對從未落幕

自80年代以來,派對從未落幕

不少「回歸」都在今年發生。

《鐵血戰士》發行了相隔上部8年的全新電影。動畫電影《超人總動員》更是14年後續集的回憶殺。

在樂壇里,今年的回歸也是百花齊放的。

流行天后 Christina Aguilera 在上張專輯滑鐵盧後,捲土重來,發行了6年以來第一張全長錄音室專輯。

另一位,瑞典電子女王 Robyn 也推出了自己闊別樂壇8年之後的首張個人作品——《Honey》。

最近,英國樂壇的傳奇人物 Boy George 也重組了自己的樂隊Culture Club,發行了近20年來唯一一張唱片《Life》。

Boy George作為英國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曾以他那誇張艷麗的造型、豐富的合成器流行音樂,定義了80年代的五光十色的音樂新浪潮。

俱樂部文化,一直都是那段時間的重要組成。

70年代,或許對於人們來說太過於反叛。朋克音樂和嬉皮浪潮,將虛無主義情緒貫徹始終。

但80年代初又大不一樣了。在經濟政治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年輕人們紛紛一頭扎進享樂主義的懷抱。

俱樂部,自然成為他們夜夜笙歌,燈紅酒綠的最好去處。

雖然,70年代末在大洋彼岸有54俱樂部這樣的傳奇存在,讓無數名流在其中相互交輝,但80年代的歐洲俱樂部,卻是音樂與風格的溫室。

除了 Boy George 、Pet Shop Boys 、Steve Strange這樣的主流音樂人外。80年代時尚風格,也在俱樂部發酵。

Vivienne Westwood、John Galliano、Katherine Hamnett讓英國的年輕人們搖身一變,成為時尚變色龍。並成就了時尚史上最富有創造力與趣味性的時代。

今年年初著名造型師、設計師 Judy Blame 的突然辭世,也在提醒大家這個時代一晃眼已是如此遙遠。

與Boy George、Leigh Bowery等人一樣,他們出現在每個時尚派對與地下俱樂部的周末,現身於攝影師 Paul Harnett 的寶麗來相紙中……

那段交雜著混亂與浪漫的歲月里,這些年輕人無疑是最應該被人們所銘記的。

朋克「改良」後的新浪潮運動中,年輕人們用自己前所未有的激情,竭盡全力去發光發熱。

《i-D》、《The Face》這些雜誌刊物記錄下的青少年文化,被定位在派對。伴隨著溫暖的合成器、4/4拍的電子音樂,用視覺引導著未來。

為什麼,人們都會去迷戀那時的紙醉金迷?

從 Judy Blame 的創作你即可參透出意義:打破到重建,利用最日常的材料創造出最不可測,最富有衝擊力的美,並用它們來裝點自己,從破敗里尋找盛裝。

80年代的派對里,創造力就是門票,這並不是一句比喻。

事實上,在當時倫敦,包括 Blitz 俱樂部在內的夜店,基本上所有的派對入場券就是你的著裝。穿得有趣,有創造力,遠比穿得得體好看受到追捧。

英國版《GQ》雜誌主編 Dylan Jones 在對 Judy Blame 紀念語中這樣寫到——「他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他將文化碎片混合在一起,並使之煥然一新,鐫刻了永恆。」

這同樣也可以看作是對這一時期俱樂部文化的一個總結。

不過80年代派對浪潮真的離我們而去了么?

答案顯然是「NO」。

即使告別了《The Face》、《NME》引領的黃金歲月。新媒體時代里,藝術家們依舊將俱樂部文化,異裝派對時光當作教科書。

英國歌手 FKA twigs 就以 Instagram 為載體媒介,推出了自己的Digital Zine ——《AVANTgarden》。

在最新發布的第四期中,她邀請 A$AP Rocky 與Fecal Matter,在造型師 Matthew Josephs 的幫助下,重現了80年代末的俱樂部派對盛況。

結合Stephen Jones、Donatella Versace、Nasir Mazhar等人的設計,以及 Vintage Dior 的裝點,交融出模糊時尚界限的新生姿態。

最新一季的秀場里,包括Charles Jeffery Loverboy、Maison Margiela、Gareth Pugh在內的品牌們,也都從俱樂部里吸取養分,打造出屬於新新人類的80年代派對指南。

被稱為樂壇新人王的女歌手Lorde,也在他口碑爆棚的作品《Melodrama》里,建立起了一場具有普世精神的私人派對。

雖然沒有那些80年代造型佐證,但在製作人 Jack Antonoff 的炮製下,依舊將合成器、Disco節奏這些有著80年代魂魄的元素玩得不亦樂乎。

今年的另一張作品《Bloom》則將對80年代俱樂部風采延續至今。

主打歌曲《My My My》沿用了轟隆作響的復古節奏。在閃爍的黑白光影里,穿著白色襯背心,黑色皮鞋的Troye Sivan,大肆擺動纖細身軀的模樣,難免不讓人想到《Black or White》里的 Michael Jackson。

另一支同名歌曲《Bloom》很顯然是對我們之前所提到過的Leigh Bowery、Robert Mapplethorpe等一眾代表著LGBT文化,以及70年代至80年代的俱樂部文化的藝術家們的一次色彩斑斕的致敬。

當你看到他帶著 Phillip Treacy 設計的羽毛頭飾,塗著紅唇,風姿綽約的在鏡頭前「搔首弄姿」。

或是將在自己的臉盤塗抹地五顏六色,站在盛開的花叢中,高歌著關於 「bottoming」的大膽告白時,這都是年輕一代對那段絢爛過往的追憶。

近幾年裡,無論是青少年偶像,或是青少年題材的作品,也越來越多的開始對這段歷史進行探索。

由 Alex Lawther 主演的電影《Freak Show》,裡面很多造型就從Boy George 、Adam & The Ants這些新浪潮藝術家的形象里吸取靈感。

即使是像Kylie Minogue、Madonna這些從那一時期走過來的老一輩藝術家們,依舊難以忘懷當年的繁榮景象,紛紛選擇將俱樂部中,光怪陸離的時髦場面再次搬上舞台。

Fashion Punks,New Romantic,Club Kids…… 這些詞條的組合,代表了那些「群魔亂舞」的夜晚,即使在網路與信息飛速前行的今天,他們依然能夠時髦得不可一世。

當時派對中,除了高分貝的舞曲、爭奇鬥豔的時髦精外,Voguing也是必備技能。

大部分人或許認為這是90年代初受 Madonna 金曲影響而走紅的舞種,但其實它誕生於60年代。它是美國紐約哈林區的俱樂部中,非裔美國人受到《Vogue》雜誌啟發,而用手部線條表現模特的 pose 造型,最終形成的舞蹈。

80年代時,音樂人兼 Vivienne Westwood 合作夥伴,同時還是 Sex Pistols 伯樂的 Malcolm McLaren,將英國朋克以及 Voguing 推至成為世界性的時尚浪潮。

在當時,這也是十分先鋒的舉動。

如今,包括蔡依林,Ariana Grande的歌手們,也紛紛將 Voguing 融入自己的表演中。在復古的基調下,演繹時髦姿態。

新劇《姿態》正是聚焦在80年代里,關於紐約黑人社區、俱樂部、舞台文化的那段歷史。其中,自然也是少不了大量的Voguing Moment。

這部劇很大程度上借鑒了1991年,由 Jennie Livingston 導演的電影《巴黎在燃燒》。

它記錄下這些少數群體在地下舞廳、俱樂部派對里,燃燒青春,用驕傲的姿態對社會、命運、死亡抗爭的勇敢模樣。

令人感動的同時,也被他們的美麗所感染。

《巴黎在燃燒》是描述紐約的80年代時光。

而新千年後的今天,巴黎卻真實的在「燃燒」。這裡的燃燒並不是指社會抗爭的燃燒,而是對於風格革新的演繹,是詩意的燃燒。

它們是 Gucci 向法國致敬的三部曲,同樣也是創作總監 Alessandro Michele 的勃勃野心,開啟新時代的前奏曲。

在春夏大秀舉行的這家80年代巴黎最富盛名的俱樂部,曾被譽為是歐洲的Studio 54。

Andy Warhol、Yves Saint Laurent、Mick Jagger、Catherine Deneuve……

無數名流在這裡流連忘返,服務員們穿著 Thierry Mugler 設計的服裝穿梭其中,皇室成員們乘坐著噴氣式飛機慕名前來。

這裡是巴黎最美的夜,也是最流光溢彩的派對。

無論性別、地位、種族、國籍……這裡唯一的門票就是你對時尚與美的詮釋。

半個世紀以來這也都是那些熱愛時尚、音樂、藝術的歐洲年輕人的大本營。

這季的設計,同樣走出了對希臘神話的追溯,以及對文藝復興繁花似錦的簇擁。

變得更為風流、優雅、限制級,戲劇化。這恰好也是80年代派對的關鍵詞。

Alessandro Michele對80年代的迷戀,促使著 Gucci 成為了80年代風格的弄潮兒。

2018春夏,將 Elton John 的舞台服再造,是向80年代英國流行文化的回眸——

與 Dapper Dan 的合作系列,更是一次打破時光的風格大融合——

作為80年代最為豐盈,並符合 Alessandro Michele 的 More is More 美學理念的俱樂部文化,以及派對光景,怎會不是 Gucci 時代再造的大項目呢?

於是,我們看到了在倫敦 Mildmay 俱樂部取景拍攝的,2017早秋廣告以及型錄大片——

廣告靈感還取材了歌舞片《北方靈魂樂》(Northern Soul)。

背景音樂里的來自 Frankie Valli & The Four Seasons 的歌曲《The Night》,同樣也是《北方靈魂樂》里的著名歌曲。

用俱樂部里不曾停下的奔放舞步,去訴說那些逝去的時光,以及音樂和派對,對年輕人們進行藝術創新的影響力。

1988年,那場名為 Second Summer of Love 文化運動,將派對文化推向了歷史的至高點。

Acid House、銳舞派對的興起,與當時緊張的政治格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喧囂之中,青年文化不斷深入,甚至披上了反叛與革新的外套。

在30年後的今天,Gucci 聯合英國雜誌《Frieze》,輾轉倫敦、義大利、紐約多地,拍攝記錄世界各地俱樂部文化的《Second Summer of Love》系列短篇,去紀念那段短暫而影響深遠的時光。

雖然80年代的俱樂部之景已經離我們遠去,成為歷史,但派對卻從未落下帷幕。

Gucci最新一季的假日獻禮系列,就定格在一場金色派對中。

這部由 Petra Collins 執導的影片,拍攝於義大利都靈的「國王舞廳」(Le Roi)。

國王舞廳創辦於1926年,並於60年代由義大利建築師、設計師及攝影師Carlo Mollino重新設計, 成為了久負盛名的影院及舞廳—— 盧特拉里奧舞廳(Sala da Ballo Lutrario)。

在華麗炫目的派對中,人們盡情舞動著,一起倒數,享受這辭舊迎新的喜悅感。

佳肴美酒、精緻裝飾後,迷人而復古的影像中充滿節慶氣氛與假日情緒。在這場 Gucci 假日派對里,呈現的還有最in的80年代風格派對穿搭。

時髦里盡顯浮誇、摩登後蘊藏復古。

色彩跳躍的金屬配色 GG Marmont 系列手袋, 一定是派對時刻最符合 Dress Code 的完美包袋,小牛皮與做舊金屬雙 G 標識, 裝飾風格的華麗優雅中,彰顯出80年代獨有的享樂精神。

誰說盛裝不能肆意瘋狂?

靈感源自徒步運動的 Flashtrek 系列鞋履,一定也是每個派對與舞池裡的絕對焦點。

不同色調的金屬質感皮革活力混搭,彩色水晶點綴可拆卸式鬆緊帶,纏繞裝飾上精緻的萃色效果,綻放萬花筒般的流彩光芒。

而諳熟派對時髦訣竅的人們,一定會在細節里大費周章。

腕錶和首飾或許才是派對達人間的華山論劍。

Gucci Dive系列腕錶,作為潛水腕錶里的時尚擔當,每款腕錶均以經典外觀結合品牌全新動物圖案。

像是錶盤飾以的貓頭或靈蛇圖案,都來自 Gucci 的形象圖騰中,將品牌獨一無二的風格,表達的一覽無餘。

融合潛水腕錶的基礎配置,如單向旋轉表圈,打造出時尚運動風格。45毫米表款,錶殼同色的銀色,或金色的靈蛇圖案,熠熠發光,相映成輝。

40毫米表款的錶盤則飾以貓頭圖案,有黑、白兩色可選,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以黃金PVD鍍層表層表款,表後蓋也是暗藏玄機,鐫刻著貓頭圖案。

Gucci同名系列表款則將經典造型與設計完美結合,性感而又優雅。

無論是淺藍還是銀色錶盤,都十分經典。這款腕錶還採用了方形圓角精鋼錶殼,十分别致。

蛇紋皮錶帶印製蛇皮圖案,也可以與白色、藍色、棕色鱷魚皮或亮色蛇紋皮的可替換錶帶隨意混搭,打造出最 Match 你穿搭的精彩。

Gucci系列表款還推出了懷錶款式,也可搭配 Gucci 項鏈或手鏈,打造獨一無二的個性配飾。

Gucci Ouroboros 首飾系列,則為各位準備了全新推出飾有綠松石,或密鑲白色鑽石的18K黃金首飾。

新款妙趣時尚的銜尾蛇戒指,共推出寬度不同的三圈和五圈兩種款式,都無一例外的十分Gucci,神秘中又有著一種文藝氣息。

如果你細看,也一定會被它細緻的工藝所俘獲。

以手工拋光及鐫刻精緻的黃金材質打造,並鑲嵌綠松石作為銜尾蛇之眼。另一款三圈式戒指則以全手工密鑲白色鑽石飾為蛇鱗,蛇頭頂部則鑲嵌一顆水滴形切割鑽石,從形到神,都十分出彩。

倘若你在尋找更為日常,低調中彰顯內在的款式,Gucci Dionysus系列的三款首飾,或許正是你所尋覓的。

18K白金打造並飾以圓形切割鑽石,讓奢華與設計相輔相成,將經典與時尚融為一體,盡顯品牌精湛工藝。

它們考究的設計,凸顯品牌對細節的追求。同時設計也具有非常出色的靈活性,小巧的鏈環隱藏於飾件內部,形成精緻的節狀飾鏈,打造出優雅流暢的線條。每一條鏈節都鑲嵌一顆星形鑽石,散發璀璨光芒。

派對時光里,錦衣華飾中,人們或是相擁依偎,或是肆意舞蹈,或是把酒言歡……

但在此刻,無一不是活在當下,感受生命美好的。

80年代改變時代的俱樂部文化,當時派對上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如今或許已經不復當年。

但那又何妨?

留下來的,隨著時間影響與啟迪的,就是永恆……

人們念念不忘的派對時光,它們不曾走遠,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繼續,它們從未落幕。

這裡已經為你準備好了所有美好的單品,無論是年終犒賞自己,還是作為禮物送給重要的人,都再合適不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吉良先生 的精彩文章:

仍在行走著的李沁
布拉德·皮特與吳彥祖,因為時間而相遇的兩個人

TAG:吉良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