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特區——鄖陽府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特區——鄖陽府

中國地大物博,經濟發展形態各異。自改革開放以來,為順應經濟發展趨勢,面向未來,黨中央正確決策,先後劃分了幾大經濟特區,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形成了以深圳,珠海,廈門為代表的特區經濟,以及後來的海南,浦東特區。可以說這些地方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其地位不言而喻。可是,您知道嗎,我國歷史上居然也有過特區,如同香港,澳門一樣,受到了中央政府的特別關照,其政治地位非常高,他就是鄖陽府↓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特區——鄖陽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鄖陽府為處置鄂、豫、陝三省流民而建,開設於明成化十二年(1476),一直延續到1912年民國建立而被廢止,歷時約四百三十年之久。治所一直在今湖北鄖縣,其轄境屬縣屢有變更。成化十二年(1476)轄鄖縣、上津、竹山、房縣、竹溪縣,鄖西縣。白河縣曾一度歸屬,旋即划出。

明朝中期以後,政治腐敗,皇帝昏庸、宦官專權、吏治敗壞,土地兼并劇烈,又時逢連年災害:水災、旱災、蝗災等災害頻繁發生。種種惡劣的社會生存環境,造成明朝中期以後大批農民失田失業已到達無法維持生計的邊緣,成批成批的農民背井離鄉,四處逃亡,流民遍及全國。流民問題成為明朝中期以後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1] 荊襄地區是當時最大的一個流民聚集區,破產的農民如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湧進,流民人數驟增到一百五十多萬。今之十堰市地處荊襄地區西北部,元朝至正年間這一帶就已有流民聚此,當時官府將這一帶作為封禁區,是不許百姓遷入的,但是直到元朝滅亡也莫能制。明朝建國初,朱元璋延續元制,對荊襄地區仍實行封禁政策,曾派遣衛國公鄧愈率兵到房縣清剿,「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 明朝最大的封禁山區就是以今之十堰市為中心的荊襄地區。荊襄地區泛指湖廣、河南、四川三省結合地,大約西起終南山東端,東南到桐柏山、大別山,東北到伏牛山,南到荊山,這裡山巒連綿,川回林深。


由於當時該地區人煙稀少,容易獲得墾地。同時這裡的氣候介於南北方之間,比較溫和,雨水適中,既可以種水田,也可以種旱地。這樣的自然環境,南北方人在生活上、勞作上都易適應,因此流民把這裡當作理想的歸宿地。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特區——鄖陽府

明成化元年(1465)春,首次荊襄流民起義在今十堰市房縣大木廠爆發。領導起義領袖叫做劉通。劉通是河南西華人,因為曾雙手舉起縣衙門前的千斤石獅,人稱劉千斤。早年因劫鄧州李姓富豪,遭官家追捕。正統年間流亡到襄陽、房縣一帶的山區謀生。成化元年四月,他樹起起義的旗幟,得到廣大流民的擁護和響應。起義後,劉通自稱「漢王」,義軍從數萬人迅速發展壯大到數十萬人,以湖廣西北部為根據地,攻略河南南陽,西抵陝西漢水西岸,東及湖廣蘄黃之境,聲勢之大為明朝建立以來前所未有。

起義一爆發,即震撼明王朝。朝廷為了鎮壓起義,在成化二年(1466)急派湖廣總兵李震、王恕等率軍進山圍剿。義軍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在房縣梅溪等處多次大敗官軍,並殺都指揮以下軍官三十八人,「其勢益張」,不能制。

同年底,朝廷又增派大軍前往鎮壓,劉通被迫率義軍轉移,到了壽陽,本欲退入陝西,保存實力,但被官兵扼其要道,結果途中遇阻。經過兩天的激戰,義軍失利,劉通被俘,並被解押到京慘遭磔刑,第一次荊襄流民起義就這樣被血腥地鎮壓下去。


但流民與官府的矛盾沒有絲毫緩解。其後荊襄地區又連續幾年發生旱災,荊襄一帶流民屯結如故,流民入山謀生者近百萬人。朝廷聞奏,又擬捕之,遂又引發了第二次荊襄流民大起義。兩次聲勢浩大、驚心動魄的起義被朝廷武力殘酷鎮壓下去之後,荊襄流民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成化十二年(1476),河南歉收,饑民又是潮水般地湧進荊襄地區,「入山就食,勢不可止」, 流民復聚如故。採取強硬的封禁政策與措施,朝廷擔心又會激發強烈地反抗,因而被迫尋求武力鎮壓以外的策略與措施來治理流民問題。

成化十二年五月,朝廷任命左副都御史原傑以撫治荊襄等處名義前往襄陽處理流民問題,撫治流民。原傑到任後經調查走訪認為,應該採取懷柔的按撫政策以處置該地區流民問題。主張撤除禁令,允許流民在山區附籍為民,開墾荒地,永為己業,設立專府,把流民納入版籍,徵收賦稅。隨後擬議:因原襄陽府轄之鄖縣地接河、陝,路通水陸,居竹山、房縣、上津、商洛諸縣之中,為四通八達要地,奏請開拓鄖縣城,置鄖陽府,即其地設湖廣行都司,立鄖陽衛,以之「控制其地,以永保無虞」。疏奏到達朝廷,憲宗詔示「如議行之」。

於是在當年十二月朝廷決定將鄖縣從襄陽府之均州划出,升為府,定名「鄖陽」。 鄖陽府正式開設。湖廣割竹山縣的尹店新置竹溪縣,割鄖縣的武陽、上津縣的津陽新置鄖西縣。鄖陽府統領鄖、房、竹山、竹溪、鄖西、上津六縣,以後又增轄保康縣。成化十三年,建都察院,為都御使行使撫治之衙門。原傑由襄陽移駐於鄖陽,並推薦鄧州知州吳遠為鄖陽府首任知府。

鄖陽府的設立,可以說是專為安置荊襄流民而為,也可以說是荊襄流民為爭取生存權而進行長期生死鬥爭的成果。鄖陽府的設立對當時社會的穩定,經濟的開發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流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撫治、安置。該域以後再未出現過大規模的流民舉事、起義。同時,客觀上,鄖陽府的設置也為後來的鄖陽地區、乃至現今地市合併後的十堰市打下了統一的地市級行政區建置的基礎。


可見,鄖陽府是在荊襄流民起義的風暴中孕育,是荊襄流民起義風暴的產物。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特區——鄖陽府


清軍入關,明王朝覆滅,清朝政府吸取歷史教訓,對鄖陽流民採取懷柔政策,「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增加稅賦」。由此引來大批外籍移民,尤以江西為甚。今日鄖陽六縣仍可見「江西館」之建築。由於鄖陽地處湖北至四川、陝西、河南幾省通道,又得漢江舟楫之利,商賈雲集,加上明清王朝實行的輕稅賦,寬徭役的休養生息政策,民眾生存條件優於平原,導致民眾流徙日漸頻密,鄖陽、均州店鋪林立,紡織、榨油。1476年12月開設鄖陽府,領鄖縣、房縣、竹山、竹溪、鄖西、上津及均州。自此,移民遷徙進入鄖陽山區不再非法,鄖陽山區的禁封令被打破。鄖陽府成立後,撫治面積不斷擴大,最恢宏之時,西南到夔州府,西到西安府,北到南陽府,東到安陸府,南到荊州府。共有5道8府65縣,其面積比今日之省還要大上許多。

但流民問題不光是明代的問題,更是所有時代的問題。中國自古是一個「戀土」情結很重的國家,歷代人民均恪守「安土重遷」,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若非生計逼迫,他們是不會拋家舍業去往一個陌生的地方謀生的。因此,如何處置和對待流民,往往體現了一個王朝的良心指數。項忠和原傑的路線啟示錄,不該被遺忘。

幾千年的流民史,更是一部我們先輩遭受的苦難史,他們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無論是國運昌隆的昇平年代,還是江山飄搖的坎坷歲月,漢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的掙扎與遷徙,永遠都未曾結束。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特區——鄖陽府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特區——鄖陽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