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師中的大師」,可不是吹出來的

「大師中的大師」,可不是吹出來的

「大師中的大師」,可不是吹出來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今年是史學大師陳寅恪逝世49周年,1969年10月7日,享譽中外的史學巨擘陳寅恪先生與世長辭,這是中國學術界乃至世界學術界的一大損失。作為景仰先生的後學,我們今天重讀他的著作、繼承其治學精神,或為最好之紀念。

如今自稱「大師」的人很多,真假難辨。而在變革動蕩的民國時期,卻湧現出一批真正的大師,其中一位被稱為「教授中的教授」、「大師中的大師」,這個人就是陳寅恪。

陳寅恪先生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學者,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他遊學歐美,沒有拿一個學位,卻與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被並舉為「清華四大國學大師」,與梁啟超、王國維並稱為「清華三巨頭」,又與呂思勉、錢穆、陳垣合稱為「中國史學四大家」,他號稱教授的教授,大師中的大師,被中外學人一致推崇。


「大師中的大師」,可不是吹出來的


1「二無教授」

上世紀30年代初,清華大學籌建國學研究院時,便委託有關人士自國內外網羅尋求國學界的泰山北斗來研究院擔任導師。經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先生及梁啟超先生等人的舉薦,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正式聘請陳寅恪先生回國,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三先生一起出任國學研究院導師。

根據陳哲三先生《陳寅恪先生軼事及其著作》記載,當時梁啟超向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推薦陳寅恪時,曹問:「他是哪一國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學士,也不是博士。」曹又問:「他有沒有什麼著作?」梁答:「也沒有什麼著作。」曹說:「既非博士,又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梁啟超生氣了:「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位,著作算是等身了,卻還比不上陳先生寥寥幾百字有價值。」梁啟超所言或有自謙成分,但他接著列舉了柏林大學、巴黎大學的幾位名教授對陳寅恪的評價和讚譽,曹校長聽了,二話沒說,發出了聘書。



「大師中的大師」,可不是吹出來的


陳寅恪遊學歐美第一流學府,卻不拿半個學位。他的侄兒陳封雄曾問他:「您在國外留學十幾年,為什麼沒有得個博士學位?」陳寅恪回答道:「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後來,陳封雄半信半疑地向自己的姑夫俞大維(陳寅恪表弟、同學兼妹夫)提起此事,俞說:「他(寅恪)的想法是對的,所以是大學問家。我在哈佛得了博士學位,但我的學問不如他。」

「大師中的大師」,可不是吹出來的

2出身名門

陳寅恪,字鶴壽,生於1890年,世代書香世家出身。陳寅恪的祖父為陳寶箴,晚清維新派政治家,官至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是著名詩人,清末進士,曾任職吏部主事,有「清末四公子」之稱。母親俞明詩是光緒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進士俞明震的妹妹,也是著名才女,能詩賦擅鼓琴,有《神雪館詩集》。其妻唐篔,為台灣巡撫唐景崧之女。

陳寅恪自幼在家塾學習四書五經、算學等知識,對「十三經」不但大部分流利背誦,而且對每字必求正解,對新舊唐書尤其熟,對於《說文》及訓詁學也曾下過一番苦功。年長之後,又遊歷各國,於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士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美國哈佛大學等著名學府,所以眼界開闊,格局宏遠。

「大師中的大師」,可不是吹出來的

3博學無匹

說到博學,如果陳寅恪自認第二,大概沒有人敢稱第一。

1926年留學回國任教,在師生中享有「蓋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太老師」等稱譽。在清華校園裡,不論是學生還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難問題,都向他請教。大家稱他為「活字典」、「活辭書」。

陳寅恪給學生上課說:「書本上有的我不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講過的我不講。」如果這句話是出自別人之口,可能所有的人都認為他吹牛,但是出自陳寅恪之口,卻從來沒有人懷疑他的話的真實性。

過去人們盛傳,陳寅恪懂十幾種甚至二十幾種中外文字,並非誇張之詞。從他留學的筆記看,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鶻文,吐火羅文,西夏文,滿文,朝鮮文,法盧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文,古波斯文,希伯來文,東土爾其文等二十二種文字,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季羨林先生曾用了「泛濫無涯」四個字來形容。陳寅恪的弟子、著名學者王永興言陳寅恪「具備了閱讀藏、蒙、滿、日、梵、巴利、波斯、阿拉伯、英、法、德、拉丁、希臘等十三種文字的閱讀能力。」 陳寅恪的侄子陳封雄曾說:「寅恪叔到底學了多少種文字,我也不清楚。一般說來,他能讀懂14種文字,能說四五國語言,能聽懂七八種語言,是大致不差的。這些成績基本上是他在36歲以前取得的。」但是,陳寅恪一生對自己的品學極為謙虛慎重,從未炫耀於他人,他到底懂多少種語言文字,直到去世後都未有定論,世間沒有一個人能說得清楚,即使他的師友、家屬與弟子也莫不如此。

漢學家、紅學家吳世昌與唐蘭縱論天下飽學之士曾說:「當今學者稱得上博極群書者,一個梁任公(梁啟超),一個陳寅恪,一個你,一個我。」

胡適說:「寅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

文學評論家、國學大師吳宓說:「始宓於民國八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得識陳寅恪。當時即驚其博學,而服其卓識。馳書國內諸友,謂今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國最博學之人……寅恪雖系吾友而實為吾師。」


「大師中的大師」,可不是吹出來的

4尊崇罕儔

陳寅恪號稱大師中的大師,教授的教授,幾乎所有同時代的文人和學人都對這位大師極其尊崇。

陳寅恪在清華給學生授課時,研究院主任吳宓教授是風雨無阻,堂堂必到地聽課。其他如朱自清等水準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聽他講學。當時歷史系教授姚從吾先生說:「陳寅恪先生為教授,則我們只能當一名小助教而已。」

馮友蘭早年留學哈佛時,就仰慕陳寅恪。在西南聯大時,當時已任聯大文學院院長的馮友蘭,每回上《中國哲學史》課時,總是恭敬地跟著陳寅恪從教員休息室里出來,一邊走一邊聽陳講話,直至教室門口,才打個大躬,然後分開。

在西南聯大,傅斯年住在陳寅恪樓下。當時日機對昆明轟炸正酣,每次警報一鳴,眾人大呼小叫地紛紛向樓下衝去,傅斯年卻逆流而上,搖晃著肥胖的身軀,不顧自己極其嚴重的高血壓和心臟病,喘著粗氣,大汗淋漓地向樓上急奔,待跑到三樓把陳寅恪小心翼翼地攙扶下來,送進防空洞。號稱「大炮」,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的傅斯年,對陳寅恪的敬重由此可見一斑。

國學大師、校勘學大師劉文典素來以狂狷著稱,但他對陳寅恪卻極為尊崇,譽其為「國粹」。公然坦承自己的學問不及陳氏之萬一,並多次向他的學生們說:自己對陳氏的人格學問不是十分敬佩,而是「十二萬分的敬佩」。在西南聯大時,一日,日機空襲,警報響起,聯大的教授和學生四下散開躲避。劉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萬分」佩服的陳寅恪身體羸弱且目力衰竭,於是便率幾個學生折回來攙扶著陳往城外跑去。他強撐著不讓學生扶他,大聲叫嚷著:「保存國粹要緊!保存國粹要緊!」讓學生們攙著陳先走。據說劉文典還給身邊的教授估薪水,陳寅恪值四百大洋,他值四十,朱自清值四塊,沈從文最低,連四毛錢都不值。

1939年春,陳寅恪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研究員職稱,並收到牛津大學漢學教授聘書,請其赴牛津主講漢學。這是牛津大學創辦三百餘年來首次聘請一位中國學者為專職教授。學者陳衡哲得此消息後說道:「美任何漢學家,除伯希和、斯文-赫定、沙畹等極少數人外,鮮有能聽得懂寅恪先生之講者。不過寅公接受牛津特別講座之榮譽聘請,至少可以使今日歐美認識漢學有多麼個深度,亦大有益於世界學術界也。」

1948年12月,國民政府開始了「搶救學人」的活動。當時,北平已經被解放軍重兵圍困。即使這樣,國民政府還是派專機把陳寅恪接到了南京,因為國民黨把他(指陳寅恪)當國寶。敗逃台灣後,國民黨還多次派專機來南京接陳寅恪,但都被陳拒絕。

解放後不久,周恩來總理專門派人看望他,轉達黨和國家對他的關懷。他的腿跌傷以後,周總理曾親自過問醫院的治療方案。陶鑄任中南局書記期間,對陳寅恪的治學和工作極為關心。「因他目盲腿殘」,特專派三名護士照顧他的生活。由於陳寅恪殘存的視力只能微弱地辨別白色,故在他院子里特意修一條白色甬道,使這位老人在工余散步時不致跌倒。陳寅恪轉任中大教授後,他的工資待遇在中大以及全國的教授之中都是最高的。陳毅、周揚、胡喬木等對他都十分尊重,到廣州時都專門前去拜訪他。


「大師中的大師」,可不是吹出來的

5成就卓拔

陳寅恪一生學貫中西,長期致力於史學研究工作,他在歷史學、宗教學、語言學、考據學、文化學及中國古典文學等領域取得了罕見的成就。他研究範圍甚廣,在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別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陳寅恪是最早提出"敦煌學"名稱的第一人,他促進敦煌文獻研究納入到世界學術領域中,為敦煌學研究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基礎,開創了先河。

陳寅恪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歷史演進法」,形成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他所取得的成就超過了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了中國的歷史考據學。

陳寅恪是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開拓者,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提出許多精闢見解。他把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融為一體,將「以詩證史」研究方法運用到文史研究領域,填補了隋唐史學研究領域的空白。

陳寅恪一生勤於著書立說,留下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寒柳堂集》《李唐氏族推測之後記》《論再生緣》等學術著作。他積極提攜後進,培養了季羨林、周一良、王永興、汪篯、胡守為、蔣天樞、趙萬里、徐中舒、姜亮夫、劉盼遂等一大批著名學者。

「大師中的大師」,可不是吹出來的

6譽滿天下

陳寅恪先生學術素養很高,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有重大影響的學者之一,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曾經評價他: 「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胡適先生在日記中寫道:「寅恪遺傳甚厚,讀書甚細心,工力甚精,為我國史學界一大重鎮。」

著名史學家卞僧慧:「世人每稱先生為一代宗師,誠當之無愧。正當中國之大變局、世界之大變局,政歷四代,遊學東西洋十餘年,博文卓識,終生先生學術。……誠曠世之大師,不世出之人傑。」

語言學家、史學家季羨林先生說:「寅恪先生為一代史學大師。這一點恐怕是天下之公言,絕非他的朋友們和弟子們的私言。」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史學家汪榮祖說:「陳寅恪在現代中國史學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國外影響也很深遠。」

《中國劍橋史》:「中國史學家陳寅恪對解釋這一時期政治和制度史的貢獻是突出的,他所提出的關於唐代政治制度的觀點遠比以往發表的任何觀點實際與嚴謹,令人不得不信服。」

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陳寅恪先生以其學術架構宏遠、博大精深、學貫中西為海內學者公認為一代宗師。」



「大師中的大師」,可不是吹出來的



(參考書目:《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陳寅恪叢考》、《陳寅恪詩箋釋》、《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等;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