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在南極駐紮的科學家們竟然會「冬眠」

在南極駐紮的科學家們竟然會「冬眠」

不是身體上的冬眠,而是心理上的。

世界上一些重要的科學研究是在最不適宜居住、環境最差的地方進行的。但新的研究顯示,這並非沒有成本。

一項研究對駐紮在南極洲的研究人員進行了長期分析,該研究揭示了一種我們之中很少有人會經歷的心理現象:當人們被孤立地關在黑暗和極端的物理環境中數月,就會觸發的一種獨特的機制。

這種疾病被稱為「越冬綜合征」,它不僅僅是只有地球極地科學家才會面臨的問題。研究人員認為,人類還可能受到其他特殊類型的長期禁閉的影響,比如前往(或駐紮在)火星數月。

研究人員之一、來自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的心理學家Nathan Smith解釋道:「我們的發現也許反應了一種心理冬眠的現象。早期的研究表明,這是一種對抗慢性壓力的保護機制,這種機制的存在是有道理的——如果情況無法控制,但你知道在未來的某個情況會好轉,你可能會選擇來減少勞動量來保存能量。」

為了更好地了解越冬綜合征的癥狀,Smith的團隊研究了南極康宏站兩組研究人員的心理健康情況。

兩組參與者為27名分批駐紮在基地長達10個月的科考人員。在實驗的過程中,他們會被要求填寫睡眠日記,從而來檢測睡眠質量。

研究人員還通過兩份心理測試問卷,來對他們的情緒健康狀況和應對策略進行評估,這兩份問卷分別是積極消極情緒量表(PANAS)和烏德勒支應對方式量表(UCL)。

Smith和其他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冬季的室內禁閉期間,受試者們的睡眠質量和情緒狀態都受到了影響,而當夏季天氣變暖、陽光充足時,便又開始恢復。

這些影響並沒有讓研究人員感到驚訝,最讓他們震驚的是實驗過程中所發現的應對機制。

作者在論文中解釋道:「這也許就是本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在隆冬季節,所有被觀察到的應對機制都有所減少。理論上,在有慢性應激源的情況下,原先主動性強的策略會被情緒策略和迴避行為取代。但結果卻與理論相矛盾。」

換句話說,研究人員原本預計的情況是:冬季的主動行為(如解決問題的能力)降低,而被動行為(如否認和抑鬱等情緒)會提升。

但實際情況有點不一樣。在這項研究中,連那些被動的應對方式似乎也在長期隔絕的環境下有所降低,這就導致了普遍的冷漠及平淡的情緒。

研究人員表示,這與一種被稱為是南極獃滯(Antarctic stare)的溫和心理狀態是一致的,其特徵是意識狀態的改變或是明顯的心不在焉、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意識的退化。

從本質上來說,這種現象看起來也確實是一種心理冬眠,在長達520天的火星任務的模擬匯總,同樣也觀察到了這種現象。

雖然假性冬眠和負面癥狀一起出現,但研究人員們推測它存在一些優點,提供了方法,使你能用一種刺激很少甚至為零的方式應對自身處於長期隔絕下的壓力,並稱其為一種為擺脫工作壓力而「關閉」心智的能力。

研究小組承認,他們需要更大規模的實驗來進一步研究這一現象,雖然這種長期與世隔絕的副作用不會像過去那樣帶來那麼多的威脅。

Smith說:「從歷史上來看,這是很危險的,在這種狀態下,環境是不斷變化的,而你卻反應緩慢。在極端寒冷的天氣中,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或死亡。然而,如今的南極科考站相比以前更適合人類居住,能針對各類因素提供更高水平的保護。因此,採用擺脫慢性應激的策略可以是很有效的。」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sciencealert,譯者 李彤馨,轉載須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可樂的顏色為什麼這麼黑?
有知識的書常有,有上帝視角的書不常有!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