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城穿衚衕走背街,感受洛陽古建築和歷史文化

老城穿衚衕走背街,感受洛陽古建築和歷史文化

作者:巴圖

麗景門在洛陽市西關。麗景門是洛陽古城的象徵,又賦予它的新生,當您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能領略它的大氣,走近它,踏上麗京橋,橋柱上的漢白玉古獅形態各異,扶攬憑弔,河水輕輕在橋下流淌。麗景門城垣高厚,月城宏闊,重門疊關,上干浮雲,氣勢磅礴,成為洛陽老城歷史文化古城街區的龍頭。

洛陽老城城內的街道,以方位有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大街以十字街為中心,八十幾條大小街,二十幾條衚衕。民國十六年(1927年)馮玉祥率部進駐洛陽,大改街名。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前加中山二字。中山南、北大街以東有文峰塔稱為文峰鎮,以西有安國寺稱為安國鎮,東關稱為問禮鎮,西關為大同鎮,南關為南熏鎮,北關為邙麓鎮。

以十字街為中心店鋪鱗次櫛比,小巷裡弄,深宅大院,幽靜秀美。古寺道觀,祠堂、石坊近百處,點綴街巷,古樸典雅。街巷大部是土路,寬的不過7米多,窄的三尺,只有東大街東段是青石鋪路。以前的洛陽老城,真的是「無風滿街土,有雨一街泥」。

河南府城隍廟。坐北朝南,原佔地120畝,中軸線上的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轅門三間、山門三間、戲樓三間、六角石柱亭一座、卷棚三間、威靈殿五間以及後殿五間。石柱亭兩側有東、西廂房十二間。據現存的碑刻記載,明崇禎以及清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光緒年間多次修繕,當時整體布局保存基本完整,但廟內神像被毀。民國時期,該廟曾闢為中山公園,城隍廟衚衕也因此改為公園巷。1930年,用作河洛中學校舍;1959年修築中州路時,將其一分為二,今南院為洛陽第三十中學和文物複製品公司佔用,文物部門曾在1997年修復六角亭、1999年重修西廂房;北院大部分為洛陽第六中學佔用。北院的威靈殿於1992年進行了全面修復,並闢為洛陽市文物交流中心門市部,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韓玉軒左副都御史董公碑

欽命

河南府文廟位於老城東南隅文明街東邊原文明街小學院內,為供奉春秋時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現存建築二十餘間,坐北朝南,自南向北呈階梯式上升,布局規整,層次分明,為傳統的宮殿式建築。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懸山式頂;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歇山式頂,為文廟主體建築。

河南府文廟建於金元時期,當時是供奉孔子的地方,也是河南府府學所在地。在全國範圍內,建於金元時期的文廟很少,所以河南府文廟具有很高文物價值。

董家大院,位於農校街32號,坐北朝南,東鄰馬武毅公祠,西至仙果市街,北至馬氏衚衕(仁義衚衕)。這裡是清代董篤行家族的故居,該家族一直興盛到清末,詩書傳家,名冠洛陽。現存董家大院,佔地2000平方米,為五間四進式大院,其主建築長約65米,寬約15米,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共56間房屋,大院大門位於臨街房正中一間,圍牆內東西兩側為便道,院北端為後花園。此院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洛陽防疫站徵用,曾發生一場大火,後過廳遭損嚴重,但整體不失舊貌,是洛陽古城現存較大的古院落之一。

三複街,古稱三府街,明代三座王府在此,清代多居住讀書人,與府文廟、府儒學所在的府學門街,形成一條著名的文化街。民國初年,府學門街改名文明街,出現新式學校,三複街則成為一條商業街。

往北進入蓮市衚衕,阮籍故居。2014年10月22日,竹林七賢之一、三國時期的著名詩人阮籍的故居對外免費開放。自此,洛陽又多了一處歷史人文景觀。阮籍作為一個離經叛道的人格典型,加之他無人撼動的文學成就,在中國歷史上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紅學家周汝昌說從紅樓夢裡的賈寶玉的人格形象,就能清晰地看到阮籍的影子,而曹雪芹別號"夢阮",更是暗示著曹雪芹對阮籍的夢想並非泛泛。

徐培齋故居位於洛陽老城御路街31號,始建於1922年,院落呈四合院狀,其中兩層木製樓房,雖經百年依然保存完好,石刻柱礎和木雕蓮花等圖案美觀雅緻;更為可貴的是,故居內存有號稱民國洛陽書壇"三駕馬車"的洛陽翰林、大學士林東郊、舉人高福唐、進士李振九以及中州儒宗許鼎臣題寫的木雕、磚雕題詞,能夠集四大名家的題字於一院實屬難得。在徐家幾輩人的努力下,傢具如條幾、八仙桌、羅圈椅、古式木箱、立櫃等等原汁原味地保存著。

御路街因南端有河南府文廟,過去是供官員到文廟上香,祈求功名的官員專用道。

到了東大街,李占標與濟世堂。李占標膏藥老店位於東大街,自創辦至今已百年有餘,它和百步之遙的鼓樓默默相對,一起見證著世事的滄桑。2010年,李占標膏藥被列為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還獲得"河南老字號"稱號。

洛陽老城鼓樓,正名"譙樓",位於今老城東大街中段。據《洛陽縣誌》記載,鼓樓原建於府前街福王府(今青年宮廣場前中州路上)。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建福王府時移建於東大街。 乾隆年間,洛陽縣將東門內大街改為古樓街。鼓樓上原有兩層木瓦建築,後因台上建築長久失修,於1972年拆除(據老人們說在此前後還拆除了南大街和老集兩座城樓)。只剩下大鐵鐘在樓台上風摧日晒。

2002年,市政府開始恢復老城明清風貌,又按原樣,重新修繕鼓樓上的樓台。鼓樓距今已有350年的歷史,經過數次修繕,現在的鐘鼓樓已重現了昔日的風采。

紅紅老師講:古語「晨鐘暮鼓」,鼓樓應為鐘樓,以前會與白馬寺的鐘聲發生共鳴。

妥靈宮,位於洛陽市老城區東南隅文明街東端,是曹操祭祀關羽之所。曹操在這裡建壽亭侯祠,又稱關公廟。該廟歷代重修,先後被稱為武安王廟、關帝廟,清乾隆皇帝定名為妥靈宮。妥靈宮是最早的關公祭祀建築群,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帝廟」。

一座關帝聖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風的展示;一尊關公聖像,就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託。從現在起,我們開始尋找海內外最美關帝廟,讓關公文化成為連接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紐帶。

董宣槐。這是一棵樹齡600年的古槐,兩人可抱,樹身遍布疤痕,樹枝扭曲向上,碩大的樹冠碧綠,向南約傾斜25度,於半街撐起一把巨傘,仍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董宣,字少平,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他以「除姦邪,護黎民」為天職,執法如山,不徇私情,剛直不阿,光明磊落。他曾任北海(今山東濰坊)之相,權傾一方,嚴懲不法官吏,獲罪險遭殺頭。他任江夏(今屬湖北武漢)太守時,面對匪患嚴厲執法,使當地河清海晏。 董宣69歲時,漢光武帝劉秀任命他為洛陽令,管理國都。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奴僕仗勢殺人,被湖陽公主包庇。董宣攔住湖陽公主的車,令奴下車而殺之。公主訴於劉秀,劉秀令其向公主叩頭謝罪,董宣拒不低頭。劉秀令人強按之,也不能使其俯首。劉秀最後獎勵了他,還給他加了個「強項令」的稱號,意思是脖子剛強、不肯低頭的縣令。他也因此被人們譽為「洛陽卧虎令」。他在任5年間,沒有人進衙擊鼓鳴冤,「堂鼓不鳴董少平」遂成為市井美談。他一生安於清貧,常用俸祿接濟下屬和窮人,到他77歲病逝時,僅一條被子裹身,家餘一馬一破車、大麥少許,令劉秀為之動容。

而今,董令駕鶴越千年,董宣祠堂化雲煙。唯有古槐傲風霜,虯枝蒼勁直向天。祠堂是為紀念董宣而建,古槐當然也是為彰顯他的高風亮節而栽,那麼,古槐不就是頗具象徵意義的「董宣槐」嗎?

盤點洛陽近代史,林東郊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他作為清末洛陽人最高學歷的代表,不但道德文章享譽中州,而且書畫丹青稱絕洛陽,他是那個時代洛陽的文化徽章,一直以來為洛陽人所驕傲,老城人尊其「洛陽翰林」、「大學士」。

翰林學士林東郊,字薺原,又字霽園,生於清同治七年(1878),卒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載,林東郊中式於清光緒戊戌科第三甲第六十二名。唱名後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散館後授檢討。歷充國史館協修、纂修。編書處協修、詳校。光緒三十二年,奉旨赴日本考察政治。回國後,編纂《皇清奏議》,及書成,被保奏為知府。宣統三年(1911年),記名以道府用,並加二品銜,補授廣西桂林府知府。

公元1898年即光緒二十四年,而立之年的林東郊赴京應考,成了洛陽歷史上最後一名進士。與他同年的還有蔡元培、沈鈞儒、林森等,後來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因詩書文章俱佳,林東郊高中進士後,很快入選翰林院,先後擔任國史館協修、纂修及編書處協修、詳校等工作。公元1906年,清廷又派他東渡日本考察政治,回國後他仍在翰林院任職,並編纂了《皇清奏議》一書。

民國成立後,林東郊曾於1913年當選臨時參議院議員,1918年當選第二屆眾議院議員。然而,當時政局動蕩,軍閥四起,潔身自好的林東郊不願與他們為伍,便回到洛陽,專心著述,吟詩作畫,以求獨善其身。後人曾回憶林東郊歸洛後的生活,「黎明即起,讀書、寫字,精心整理其詩集和研究《易經》的文稿,早飯後接待訪者及求書畫者,下午出訪親友,談詩論文或商談地方公益事宜,晚飯後則同家人閑談並教誨子孫等做事做人之道」。

掛冠歸洛後,林東郊寫了兩部著作:一為多年研究易經的心得《易易》四十二卷,一為線裝古體詩《愛日草廬詩集》。《易易》強調以「變化」二字解讀易經,是他在洛陽國學專修館講課時的講義,全部以工筆楷書寫就,有極高的學術和書法藝術價值。可惜一箱手稿被其後人精心保存了數十年,最後還是毀於「文革」。而《愛日草廬詩集》則除了手稿還有刻本,得以流傳至今。

據介紹,民主街南段、東側這一片,過去都是林東郊家的老宅。

老城東南隅高平南街上,有一處在老城已不多見的高大雕花門樓,硬山式的屋頂風格古樸,精緻的墀頭磚雕保存完好。這是我市首批掛牌的歷史建築——高平南街8號。高平南街8號是一處以青磚楠木構建的封閉式四合院。據專家考證,高平南街8號現存的建築始建於清代。除臨街的門樓外,現保存較好的還有一處北正房、一處東廂房。

據考證,這裡是民國時期洛陽有名的商人馮雲閣的老宅。馮家自明代由山西來洛,輩輩經商,高平南街上大部分房產是馮家的。馮雲閣是馮家在民國時期的主事人,馮家當時有火柴廠、藥廠、棉花加工廠等產業,商號「馮萬泰」和「萬泰成」,主營藥材、棉花、布匹、糧食等。馮雲閣在城北邙麓街還設立有貨棧,依託隴海鐵路,源源不斷購進外地洋貨,並向外地銷售本地的土產,生意做到了全國。

在當時的洛陽商界,馮雲閣的商業理念超前,經營靈活,初具現代企業雛形。在傳統商人還在大街設肆坐等顧客時,馮雲閣已經有了打造品牌的概念。他家藥廠生產的人丹等藥包裝精美,並且上面印有馮雲閣的頭像,與其他藥廠生產的區分開來,成為自己的品牌。

縱然時過境遷,高平南街8號遺存下來的大氣精美的歷史建築,仍然在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書畫稱雙絕,文化堪留存。林東郊一生留下書畫無數。他的書法建基於褚(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兼學王鐸,蕭散疏朗、功力深厚。如果你到白馬寺去,可以留意一下山門上的「白馬寺」三個字,那就是林東郊當年所題的。他的繪畫主要師法王維,又融眾家之長為一體,獨具韻味。

亟待保護的林東郊故居。1937年,70歲的林東郊去世前,還牽掛著要編民國《洛陽縣誌》。再想想他在災荒之年設冬賑救濟窮人,為修路悉數捐出家中石板,我們就知道為何洛陽人至今仍對他念念不忘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地史話 的精彩文章:

世界最大陵墓歷經39年?修建,一個王朝因此而滅亡
天下名園重洛陽,洛陽歷史上的名園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