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有他在,童年就不會消失

有他在,童年就不會消失

今晚12點,波叔要去看宮崎駿《龍貓》。

《龍貓》曾於1988年4月16日在日本上映,今年正好是該片上映30周年。此次上映的,是由吉卜力工作室進行數碼修復與重製的高清版本,這是宮崎駿電影作品第一次在國內上映。

可能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明明自己看了那麼多年的宮崎駿動畫片,竟是「第一次在國內上映」。

據吉卜力工作室會長星野康二介紹,由於中國大陸限制外國影片的上映數量,加之沒有發行公司,宮崎駿的影片此前未能公映。

即便是這樣,也沒影響國人對宮崎駿動畫的喜愛。其實,中國人熟知宮崎駿的作品,連他自己都感到意外。

我的書從來沒有在中國翻譯過,我的電影從來沒有在中國上映過,為什麼那麼多中國人知道我,熟悉我的作品?

宮崎駿與中國的淵源很深,他曾表示「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

聽起來令人心痛,但並不代表他討厭中國,相反,他曾經深愛中國,正因為愛之深,才責之切。

宮崎駿之所以走上藝術之路,跟中國有關。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正是戰亂時期。

日本是個崇尚「武士道」的民族,他的父親宮崎勝次顯然在這方面極不合格。宮崎勝次為了逃避兵役,拿老婆和孩子做擋箭牌,頂著「懦夫」的罵名,死活不去上戰場。他繼承了家庭企業,當了一名企業家,經營飛機製造工廠。

宮崎駿是個妥妥的富二代,他的成長過程離不開飛機,這就是為什麼他的作品中有許多飛機、飛行的元素,甚至以此為主題。

小時候的宮崎駿和母親

物資匱乏的戰爭年代,宮崎勝次為一家人謀得了富足的生活,但是有錢買不到金鐘罩,頂不住美國的軍事轟炸。

40年代,一家人不得不到處挪窩,在宮崎駿印象中,童年就是居無定所,還有周圍的哀鴻遍野。在他小小年紀,心裡就埋下了「反戰」的種子。

日本是孕育漫畫家的福地,但是戰敗後的日本百廢待興,沒有多少漫畫作品可以看。

1958年,日本東映公司製作了一部叫《白蛇傳》的動畫片。沒錯,它改編自中國民間故事。

這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長篇動畫電影。該片在當時的日本青少年人群引起了巨大反響,尤其是像宮崎駿這種不缺錢的富二代,當然是第一時間買票去看。

我得很慚愧地承認,我愛上了女性英雄主義的動畫。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大雪中,我跌跌撞撞的走回家中。與他們(劇中人物)的執著比起來,我為自己感到非常地羞愧,哭了一整個晚上。

因為這部動畫片,宮崎駿立志要當一名漫畫家。雖然他遵從家人的意願進入了政治經濟學院,但選修了中文,畢業後想方設法加入了東映公司。

他如願當上了漫畫師,但是現實很骨感。在東映公司,他一直不被看好,好幾年鬱郁不得志,直到他遇到高畑勛。

高畑勛和宮崎駿

高畑勛在日本動畫界是個響噹噹的人物,可以說他是宮崎駿和久石讓等人的伯樂。這兩人一拍即合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都非常喜歡中國動畫。

小菠菜可能不太清楚,中國的水墨動畫曾經享譽世界。

1961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小蝌蚪找媽媽》,被譽為「中國首部水墨動畫」,一出世便驚艷了全世界。後來又誕生了《牧笛》和《鹿鈴》,以及80年代最負盛名的《山水情》。

《小蝌蚪找媽媽》

《牧笛》

《鹿鈴》

《山水情》

中國水墨動畫中的「留白」可謂意境深遠,給人無限的想像,高畑勛和宮崎駿對這種表現手法,迷得不要不要的。

1971年,他們一起跳槽到A-Pro公司,恰逢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中國向東京上野動物園贈送了大熊貓「康康」和「蘭蘭」,在日本引發大熊貓熱潮。

於是他們製作了一部影片《熊貓家族》,這是赤裸裸地向中國示愛啊。

《熊貓家族》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出來,《熊貓家族》里有《龍貓》的影子?

80年代,他們自立門戶,成立了一個動畫工作室,即後來橫掃整個動畫界的「吉卜力」(Ghibli)。

1984年,高畑勛和宮崎駿終於有機會到中國觀光旅行。

他們的必到之處,當然是仰慕已久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為此,他們還特地準備了《風之谷》的膠片作為禮物。

可沒想到,竟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高畑勛和宮崎駿純粹是來交流藝術的,但是當時中國剛剛開始搞「四個現代化」,上美對日本的計件薪酬制度很感興趣,所以圍繞分配的話題,兩人被問了一堆問題。

2014年高畑勛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回憶道:

宮崎駿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我在這一點上也是如此。因為我們對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很尊敬的,沒想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高層卻只關心這個。

也許你會覺得他們太過玻璃心,但純粹的藝術家就是這樣:獨立、純真、敏感。

令宮崎駿失望的何止中國,他對自己的父親、祖國都失望過。

他清楚日本是戰爭的加害國,父親經營飛機製造廠,是給戰爭助力;日軍在二戰時對中國犯下滔天罪行,卻沒有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恥辱和罪惡。

從小我就有個疑問,我的出生是不是個錯誤?

自我認知的失調,讓他內心矛盾,而他的矛盾,就體現在作品當中。

在《紅豬》中,他描述了一位不願為法西斯作戰,寧可變成豬的利大意飛行員;

《紅豬》

《風起了》上映之後,他在韓國發表聲明稱「日本應向韓國和中國謝罪」,為此還被人罵為「日奸」。

《風起了》

當然,不是所有的宮崎駿作品都講述這麼沉重的話題。

《龍貓》以美麗的鄉村為背景,講述一個溫馨的親情故事:

辛勞的爸爸、懂事的姐姐、純真的妹妹、熱心的老婆婆、仗義的小夥伴,雖然病重的母親給故事蒙上一抹哀傷,但神奇的龍貓總能化險為夷、轉悲為喜。

龍貓全身毛絨絨、圓滾滾,它從不言語,喜歡睡懶覺,但是為你,他可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千千萬萬遍!

每次姐妹倆遇到危險、悲傷的時候,龍貓總會及時出現,只要有它在身邊,便有了穩穩的安全感。

每個人都渴望遇見一隻龍貓,疲憊的時候躺在它的肚皮上休息,傷心的時候向他傾訴,困難的時候向他求助,你想去遠方,它為你喚來貓咪公交車……

與其說宮崎駿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童話故事,不如說他講的就是自己內心的渴望。

宮崎駿6歲的時候,母親就得了肺結核,由於戰後的醫療條件不足,母親的病未能及時治好,一直卧病在床。

宮崎駿小時候最想要的,就是母親能夠背一背他,可是每次他向母親伸出雙手,得到的卻是母親的搖頭嘆氣。

他多麼盼望母親能好起來,就像倔強的小梅,抱著親自摘下的大玉米,一路狂奔向母親,希望母親吃了玉米就能好起來。

宮崎駿的童年很痛、很孤單,但他沒有長成一個孤僻冷酷之人。

相反,他到老都保持著一顆童心,造了一個又一個色彩斑斕的夢,為我們抵擋著這個世界的涼薄。

當全世界都催著我們長大的時候,他卻小心翼翼地守護著我們的童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波叔很忙 的精彩文章:

華裔頭號毒梟:家藏2億美鈔,政府卻拿他沒辦法
懷疑兒子肚子里有蛇,親媽把他開膛破肚

TAG:波叔很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