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年度第一高分國劇,來了!

年度第一高分國劇,來了!

12月份,如果說還有一部國產劇是值得期待的。

不用廢話,那肯定就是它——

《大江大河》

Like a Flowing River

僅僅是正午陽光+孔笙導演,很多人都看定了這劇。

從《戰長沙》到《北平無戰事》,從《琅琊榜》到《溫州一家人》。

孔導近幾年作品評分之高,國內已經無人出其右。

他的新劇開播,觀眾期待值相當之高。

劇集根據阿耐小說《大江東去》改編。

阿耐這位作家,之前還寫過《歡樂頌》。

有意思的,當年製片人侯鴻亮實際是奔著改編《大江東去》去的,順帶簽約了《歡樂頌》。

陰錯陽差之下,《歡樂頌》先被拍了出來,還成了年度黑馬。

阿耐的這本《大江東去》,講的完全是和《歡樂頌》不同時代、不同格局的故事。

全書有150萬字,有個性有故事的人物就有十幾個,時間跨度幾十年。

《大江東去》,被稱為描寫改革開放30年的第一小說,還得到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故事開始於1978年,這一年,中國發生了幾件翻天覆地的大事。

文革尾聲,撥亂反正。

知青返鄉,高考恢復。

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播出。

中美正式建交。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這幾件事,都預示著中國向開放、繁榮的經濟社會轉型,是中國進入快車道發展的開端。

而故事的三位主角,恰好是滾滾時代浪潮下的三個典型代表。

第一個男人,宋運輝。

他出生貧寒,家庭成分不好。

但是從小苦讀,成績優異,高考第一年,他考上了縣裡的第一名。

因為出身問題,他一直比較敏感。

早熟的他,一心撲在鑽研技術改革上,為人相當務實。

大學同學問他,你的理想是什麼?

他頭都不抬地回答——

學完函數的連續性。

從學校畢業後,宋運輝進入了國企企業。

在國企的權勢紛爭中,他褪去年輕時的信仰和理想,成為典型的官僚主義者。

第二個男人,雷東寶

他是複員軍人,根正苗紅。

同時,他也是窮光棍一個,一天工作下來的工分才7分錢,一張郵票都買不到。

軍人出身的他,做事雷厲風行。

為了脫貧娶媳婦,他把別人不敢做的事兒做了個遍。

帶領全村承包到戶、辦磚廠、電線廠。

冒著投機倒把、擾亂計劃經濟秩序的罪名,闖出了一片天地,在鄉村改革中叱吒幾十年風雲。

但是時代變遷,自身知識局限。

他最後還是被自己所創建的事業,以及村民所拋棄。

第三個男人,楊巡。

出身貧寒,沒什麼文化,是投機倒把的個體戶。

書中,他從賣饅頭開始,最後擁有了上億資產。

個性中,有不少奸詐與卑微的特徵。

私生活有些糜爛,但最終娶了個女大學生,彌補了內心沒文化的遺憾。

這三個人物,代表了國營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三種經濟體下的芸芸眾生。

有收穫,更有失敗。

一輩子的大悲大喜,都衝散在了大江大河中。

目前,這劇在豆瓣上開分8.8,不出意外,它應該就是今年評分最高的國產劇。

孔笙導演,真是厲害了。

看了幾集,毒藥君似乎知道它為什麼口碑爆棚了。

首先,是時代感的還原。

為了表現70年代的農村景觀,攝製組把取景地設在了安徽宣城涇縣蔡村。

一個鏡頭打過去,就是非常真實的破落小村莊。

這可不是村裡的房子,而是劇組一磚一瓦搭出來的。

村子裡面,常年有個大喇叭在廣播。

路邊的小矮牆上,刷上各種宣傳口號。

沒錯,這就是70年代的中國農村。

70年代,人們的衣服基本就是四個色——灰藍綠黑。

款式,基本以軍裝、格子襯衫等為主。

這裡,可以放上幾張真實的年代照。

劇集中,基本還原了人物穿著。

男的,一溜靛藍軍綠的衣裳,上邊,還沾著一些泥巴。

講究一點的女生,無非也就是紅格子外套,再加上一條圍巾了。

置景、美術的紮實,讓《大江大河》有了別的國產劇少有的真實。

同時,劇集中還穿插了很多70年代人們獨有的記憶。

比如,傷痕文學。

十年文革,正值青春的年輕人,被捲入了上山下鄉運動。

1977年11月,劉心武發表了小說《班主任》。

小說講述了中學教師張俊石,儘力挽救在四人幫毒害下不學無術的中學生的故事。

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聲,震動了文壇,拉開了人們回顧苦難的序幕。

傷痕文學,主要描述了知青在那個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劇性的遭遇。

劇集里的大學生,看上去都不太年輕。

宋運輝腦袋木,第一次見同學,直接喊成了叔叔。

這些高齡大學生,大多是返鄉的知青。

在農村裡,他們蹉跎了大好的青春年華。

大學生活第一天,室友就因為閱讀傷痕文學而落淚。

這些都是真實的過去,整個70,80年代,中國文壇都籠罩在傷痕文學的哀傷下。

而回到社會環境里,那時候,人們還殘留著很多文革時期的思維。

紅五類,容易找到工作,上門說親的媒體都多。

黑五類,不僅被人瞧不起,郵局被人卡信,被造反派以各種理由告狀。

宋家兩姐弟的出身不好,即使高考分數線過了,組織也拒絕給予大學名額。

《大江大河》前幾集的氛圍輕鬆,但細節之中,處處看得到那個時代的壓抑。

但是在這壓抑中,又有改革萌動的氣息。

農村中,人們都在試探政策的底線。

在土地集體化的背景下,人們的耕種積極性不高。

分田到戶,能提高人們的勞動積極性。

著名的安徽鳳陽小崗村土地改革,被劇集提及。

1978年前的小崗村,是出名的三靠村——

吃糧靠供應,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

上世紀60年代,曾出現餓死60多口人、餓絕6戶的慘況。

自1957年開始,全村年年吃國家供應糧,正月里,家家戶戶都要出去討飯。

直到1978年11月的一個冬天,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簽下契約,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

分地後,大家的勞動積極性遠遠超出意料。

村民主動向別的生產隊借牛、借犁,連村裡的荒地、田角都開墾了出來。

1979年,小崗生產隊迎來了第一次大豐收。

在遭遇罕見大旱的情況下,油糧都產了3.5萬斤,相當於前20年產量的總和。

當年實現人均純收入400元,是上一年的18倍。

這十八個農民沒想到,這一紙血手印,也拉開了中國土地改革實踐的序幕。

小崗村是怎樣成功的?主角們一一進行學習。

先量田,再按等級劃分。

是包產包干到作業組,還是分組聯產計酬大包干責任制?

這些是什麼意思,哪一種效率更高,都一一展現在觀眾眼前。

真實史料的加入,讓整個劇集變得沉甸甸的。

所謂時代劇,時代的感覺對了,這劇就成功了一半。

劇集能不能一直保持品質,並且在時代主題上深挖,我們就邊走邊看吧。

近 期 熱 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毒藥App 的精彩文章:

看過這麼多精分電影,這部永遠排第一

TAG:毒藥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