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元老國家宣布「退群」,世界能源格局大地震

元老國家宣布「退群」,世界能源格局大地震

12月7日,第175屆歐佩克大會落幕,各方決定削減石油產量。


 


雖然各國在這屆歐佩克大會上達成了共識,但並不意味著一切順利。12月3日,在大會即將召開前,卡達宣布將在明年1月1日退出歐佩克。






 


歐佩克成立已經有58年,其中卡達加入了57年。雖然產量不高,卻是不折不扣的元老。卡達「退群」的時機太過巧妙,正好卡在了國際油價漲跌的節點上。


 


石油可是現代工業的「剛需」,現在又逢全球製造業復興的關鍵期,幕後能沒有推手嗎?




做局者自然會獲得最大的利益

,一旦油價暴跌,能收割最大利益的,就是美國。


 


歐佩克——利益的集合體




對於現代工業來說,石油就是奔流不息的血液,重要性不必多說。


 


而對於產油國來說,石油更是財富的來源。可是在二戰剛結束時,全球石油的勘探、開採和銷售幾乎被西方石油壟斷財團一手操控。







時間久了,幾大產油國自然不幹了。這麼多的利益,怎麼能全讓西方資本佔了呢?於是紛紛推行

石油企業國有化

 


資本都是逐利的,幾大產油國將石油產業國有化之後,開始琢磨著怎麼賣石油了。做什麼樣的生意最賺錢?當然是

壟斷


 


上世紀60年代,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們齊聚巴格達。經過多輪協商,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就此成立。

 


組織成立了,那麼誰來把「方向盤」?4個伊斯蘭國家和1個南美國家,怎麼也輪不到委內瑞拉。最後各國按產量比話語權,沙烏地阿拉伯順利上位。


 


石油可是賣方市場,全世界的產油國就那麼多,而隨著戰後各國重建與工業化進程,石油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歐佩克想操縱油價只需要達成兩個條件:一個是歐佩克組織生產的石油,在全球市場佔到一定比例;另一個則是石油產量要維持在一個合理水平。


 


有了共同目標,接下來就是弄個制度出來照章辦事。畢竟各國有各國的利益,要是哪個成員國錢不夠了,直接大開「油門」,那還怎麼壟斷原油市場?


 

於是歐佩克在成立之初,就開始嘗試

生產配額制度

,各國按比例分配產量。值得一提的是,最早用這種制度生產石油的,還是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人。


 


生產配額制度給歐佩克帶來了可觀的利益,整個60年代,歐佩克的產量從每天869.69萬桶,提升至了1433.92萬桶。而1970至1972年,歐佩克石油產量增加至每天2731.5萬桶。







產量逐漸提升的同時,國際油價也在不斷抬升。60年代時國際油價還是每桶1.8美元,70年代初就漲到了2.89美元。


 


從歐佩克在國際原油市場的比重來看,1973年是歐佩克最輝煌的時期,佔到了國際原油市場的

55.8%

。上一個能佔到全球一半市場的國家,還是50年代初的美國。


 


可惜好景不長,1973年發生了兩件事,對歐佩克造成了深遠影響。




一場戰爭和一系列協定




1973年的時候,歐佩克成員國擴大到了13個。也正是因為成員國的增加,讓歐佩克真正的獲得了石油定價權。


 


本來就是賣方市場,最大的賣家還佔了市場的半壁江山,能拿不到定價權嗎?不過1973年的時候,國際油價還是每桶2.91美元,這也是國際油價

最後的低位時期







但隨著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打響,油價一年內漲了超過

三倍

。1974年的時候,原油價格漲到了每桶10.77美元。


 


這場戰爭讓歐佩克認清了一個事實:

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操縱油價。


 


畢竟二戰後長達20多年的低油價,讓各國開足馬力搞生產,從來沒有考慮過節約能源。結果當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國家聯手「限油」時,需求卻降不下來,只能看著油價漲。


 


雖然這場戰爭最終仍然是以阿拉伯人的失敗而告終,他們不得不首次承認以色列的存在,但也讓阿拉伯人意識到石油也可以是「武器」。


 


同樣的,美國也從這場戰爭里找到了新「武器」。當時油價為何會暴漲?還不是歐佩克里的阿拉伯國家為了報復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援,宣布對其石油禁運,最終促成了一場

石油危機





 


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對錢的嗅覺太敏感了,迅速認識到這將成為新的「

資本武器

」。但同歐佩克搶市場、爭定價權肯定來不及,也不現實。




怎麼辦?白宮最終決定「曲線救國」。美國人的戰略也不複雜:既然控制不了石油市場,那麼就去控制市場里流通的鈔票。


 


這石油要賣出去,買家總得付錢吧?都是現代文明,國際貿易總不能還是以物易物吧?更何況當年國際貨幣就那麼多,有競爭力的除了英鎊,就是美元。


 


戰爭結束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通過「穿梭外交」,迅速掃通歐佩克石油用美元結算的障礙。1974年,美國與沙特簽署了「不可動搖的協議」,「石油-美元」體系也就此誕生。


 


這40多年來,美國人操縱油價的手段,明裡暗裡有三種:

美元匯率

石油期貨

海上航道


 



石油同美元掛鉤後,美元匯率自然也會影響到油價。當美元走低時,其他國家貨幣相應走高,這導致了兩個結果:產油國出售原油時收入減少以及原油進口國購買力增強。


 


畢竟石油是以美元標價的,產油國賣油獲得美元,在把美元兌換成其他國家貨幣用於進口。美元一貶值,產油國的實際收入就減少了,而原油進口國購買力增強也是這個道理。


 


這時候,產油國為了彌補美元貶值造成的利益損失,就會想方設法提高油價。而原油進口國則會因購買力的增強,而擴大需求。這一進一出,原油價格就此上漲。


 


相應的,當美元走強時,國際油價就會下跌,這美聯儲加息後國際油價不就開始跌了嗎?總而言之,

美元匯率和國際油價是負相關的


 





除了美元匯率,美國操縱油價另一種手段就是石油期貨。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定市場需求是一萬噸原油,而美國得知OPEC的產油計劃只有九千噸。


 


當市場供不應求時,原油預期會漲價。如果美國人想要油價跌下去,那麼就可以拋售手中原油期貨,向市場內「補貨」,讓油價跌回去。


 


如果美國想讓油價漲起來,那麼需要在原油期貨市場上「掃貨」。通過大肆購入原油期貨,人為製造額外的原油需求預期,市場就會「供不應求」。


 


當然,最簡單粗暴的漲價方式,就是在油井旁邊「放火」。美國靠著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和絕對的軍力優勢,控制了世界的7成海上石油通路。


 





過去的三次石油危機,都由戰爭引發,背後也都有美國人的影子。只要是中東敏感地區,一場紛爭、衝突或者戰爭,都足以讓國際油價暴漲。


 


總而言之,雖然歐佩克仍控制著大量石油資源,收入也逐年增長。但油價

是漲是跌

怎麼漲怎麼跌

漲多少跌多少

,就要看美國的眼色了。


 


至於美國人得到的好處,那就太多了。說句玩笑話:

白宮想進口一桶石油,所付出的成本不過是美元的印刷費。




低油價下的美國製造




特朗普想讓國際油價跌,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上個月他就借著「

卡舒吉案

」,完成了和沙特之間的油價交易:你降油價,我既往不咎。


 





但白宮為何要降低油價呢?怎麼著美國現在都成了最大產油國,沒理由和自己的錢過不去。而這個答案,同特朗普的政治目標有關。


 


在《

戰火重燃!中國深夜對美反攻,世界級貿易戰背後,美國的陰謀非常深遠!

》一文中,已經提到了特朗普所追求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本質是完成「再工業化」。


 


總結起來,為了讓製造業迴流,特朗普的經濟策略有5點:

低利率

低稅率

弱勢美元

低關稅

低油價


 


前4點內容,已經在此前的多篇文章中解釋過,就不過多贅述了。這裡只討論特朗普的經濟策略中,為何希望降低油價。






 


資本追逐利潤,與利潤息息相關的則是

成本

。對於美國製造業來說,人事成本已經積重難返。要是白宮選擇給藍領階層降薪,大罷工和遊行必定接踵而至。




在這樣的情況下,削減製造業的生產成本成了首選。現代工業成本中,石油及其衍生物佔了很大的比重。




首當其衝的就是塑料、橡膠等工業原材料,它們的生產成本和價格都會跟著油價一起漲,進而上抬製造業成本。




而且隨著國際油價上漲,農業和交通運輸業成本也會上漲。農業用化肥中的氮,主要來自於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交通運輸業中大到飛機,小到計程車,都是「燒油」的。


 






這些影響都屬於

輸入型通脹

,過於嚴重的話會導致居民實際購買力下降,進而影響到美國市場的消費能力, 反過來成為美國「再工業化」的阻礙。


 


雖然同為美國企業,但資本始終追逐利潤。美國的石油集團可不會用成本價去跟本土製造企業交易,仍然同國際油價掛鉤。


 


除此之外,天然氣價格也同國際油價是掛鉤的。重振製造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在美國能源結構中,有三分之二被石油和天然氣佔據。


 


根據美國能源部和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統計,去年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耗比例為9.05:7,可見美國對天然氣的需求量。


 





油價下跌,也意味著天然氣價格下跌,製造業所需的能源成本也就下跌。而且能源價格下跌,也會讓美國消費者的生活成本下降,促進更多的消費行為,這從側面加強了美國本土市場的需求,給製造業提供了消費支持。


 


不過想要降低製造業成本,特朗普要麼給企業補貼,要麼讓國際油價降下來。第一條路是花納稅人的錢,而第二條路則是放阿拉伯人的血。


 


特朗普毫不猶豫選了第二條路,畢竟是「美國優先」。而且近幾年,美國恰好經過一系列頁岩油技術革命,將石油產量給提了上去,有了一定的競爭力。


 


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統計,11月的最後一周,美國原油發貨量達到創紀錄的320萬桶,使美國在75年依賴外國石油之後成為石油凈出口國。







自家油田產量足了,特朗普腰杆子更硬了。12月5日,特朗普再發推特:「希望石油輸出國組織能夠保持當前水平的石油供應,不限產。

世界不希望看到油價高漲,也不需要高油價。


 


當然,白宮的計劃從來不是單一的,它既用於美國國內,也盯上了最大的競爭者——中國。


 


油價漲跌的利與弊




根據美國能源部下屬能源信息署統計數據,去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為日均840萬桶,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


 


中國對石油的需求仍在逐年增長,今年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

2050年世界與中國能源展望

》報告中顯示,2030年時中國對石油的需求量將達峰值約7億噸。


 





但中國的石油儲量和產量都有限,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很高,目前約有70%。根據海關數據顯示,中國10月原油進口量為4080萬噸,創下歷史新高,而歷史第二高則是今年4月份。


 


前文提到,油價上漲會令製造業成本和消費者生活成本上漲。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因此國際油價的漲跌都將深刻影響到中國經濟。


 


那麼,國際油價究竟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列寧在《共產主義》里說過:

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

將從4個方向進行分析:


 


1、新能源產業的源動力



 


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新能源產業最大的研發與製作中心,但新能源產業的最大難題並不是技術研發,而是產品的

使用成本







相較於傳統動力而言,新能源為何會廣受資本青睞?並不是它對環境很友好,基本實現「零排放」,而是「燒電」比「燒油」便宜。




以排量為1.6的普通轎車為例,跑100公里大概耗油量在10升左右。目前北京地區92號汽油價格每升需要6.84元,百公里下來油錢就需要68.4元。




那麼新能源汽車呢?由於中國商用電價和家用電價差距較大,而且根據充電方式的不同,也會導致能量損耗出現不同,這個價格浮動會很大。




但即使以最高價為標準,同樣的錢足夠新能源汽車跑200公里以上。




一旦油價上漲,新能源產品會擁有更大的成本優勢,市場需求會相應增加,資本也會擁有更多的熱情。


 





可如果油價繼續下跌,那麼新能源產業最大的優勢將被抹平。資本從來不做虧本買賣,當新能源產品競爭不過傳統產品時,資本哪來的動力?




2、國際油價與印度製造




除了思考中國現階段的發展,也需要考慮到未來的布局。將來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誰?從人口、年齡結構和基礎教育等綜合因素來看,非印度莫屬。




印度經濟最薄弱的環節是製造業,而油價下跌會帶給

印度製造

帶去更多紅利,促其加速發展,更早地對中國製造構成衝擊。




先別拿「摔飛機」、「十幾年造不好一艘航母」來笑話「印度製造」,落後並不意味著不會成長,低油價對印度製造業的促進,是有跡可循的。







前文提到,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在70%上下。而印度則更高,已經接近80%,這也導致其製造業對國際油價更加敏感。




2015年,印度GDP增長為

8.01%

,其中製造業增加值增速達到

10.7%

。長時間低走的原油價格,讓印度製造成本大幅降低,在短時間內獲得了迅速成長。




這種增長基本上都來自外國低端製造業向低成本地區的流入,中國小米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5年,小米在印度投資建廠,為的就是印度製造的低廉成本。但是,印度製造的興起,卻和中國內部的產業轉移形成了競爭。




近幾年來,中國東部地區淘汰落後產能。在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時,大量低端製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帶動當地經濟建設發展,也就是「先富帶動後富」。







尤其是手機製造這樣高勞動密度、低利潤的代加工產業,可以有效促進城市化和基礎設施建設。不過資本並不好驅趕,逐利的本性讓其看不到「指揮棒」。




低油價的那兩年,印度製造順勢崛起,對中國的製造業升級與產業轉移構成了衝擊。




3、中國「朋友圈」的衰落




研究機構資本經濟(Capital Economics)曾預計,對於新興經濟體而言,每桶油下跌10美元,這些國家GDP將提高

0.5至0.7%


 


與之相對的,各個產油國將會嚴重失血。大部分中東國家的GDP將損失

3%至5%

,而俄羅斯、奈及利亞的GDP將降低

1.5%至2%








俄羅斯是中國最重要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奈及利亞也和中國達成了戰略夥伴關係,都是中國「朋友圈」中極為重要的一員。




2014年油價暴跌之後,這兩國GDP不斷下滑,最低位時跌幅在40%左右!

盟友實力受損,最終還是便宜了敵人。




4、經濟學的另一個極端




從經濟學上來說,國際油價的穩定對各國經濟穩定有著重要作用。




舉個最極端的例子,當石油完全免費了會怎樣?生產成本、運輸費用、商品價格都會大幅度下降,人們也會相應地大量消費。


 


市場需求大幅增長的同時,商品就會供不應求,資本也會跟進投入,大幅擴大產能。這樣的結果就是

經濟過熱

,擴大生產的最終後果就是供過於求。






 


當市場供過於求時,商品只能大幅降價,甚至虧本甩賣。這會令大量企業虧損倒閉。這個例子看似極端,卻在現實中有著原型。




80多年前的美國大蕭條就不提了,畢竟太過遙遠。2008年經濟危機後,中國出台了

四萬億經濟刺激政策

,各行各業大肆擴張,導致產能嚴重過剩——這就是這些年中國堅持「去產能」的真正原因。




所幸的是,白宮設下的局,終究沒能成功。兩天的歐佩克大會上,沙特和俄羅斯達成了共識,超額完成減產目標。




特朗普野心雖大,但美利堅早已今不如昔。以前美國是中東的「大腿」,但現在已經成了大腿一樣粗的「胳膊」。








如今在沙特、俄羅斯等產油國眼裡,誰才是新的「大腿」?12月初剛結束的G20大會給出了答案:中國。




胳膊擰不過大腿,哪怕這條胳膊和大腿一樣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科環宇 的精彩文章:

不止是5G,中國再獲突破,美國在這一關鍵領域也懸了
為什麼我去的中國和外媒報道的中國不一樣?

TAG:國科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