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海歸」群體代言人王輝耀:我們是「改革開放的一代人」(上)

「海歸」群體代言人王輝耀:我們是「改革開放的一代人」(上)

「海歸」群體代言人王輝耀:我們是「改革開放的一代人」

也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推動者與捍衛者

人物名片

王輝耀,1958年7月,生於成都。

教授,博導,國務院參事,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副會長,中國僑聯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顧問。

曾任美國哈佛大學高級研究員、布魯金斯學會訪問研究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毅偉商學院客座教授等;曾任國家經貿部官員,跨國公司高管,魁北克駐香港和大中華地區首席經濟代表。

出版中英文研究著作50多部,學術文章近百篇。

封面新聞記者 張路延 攝影 忻曉松

王輝耀的人生,有很多個「第一」。

他是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大學生,也是「文革」後第一批進入國家部委工作的大學生。此後,又是中國最早留學海外的MBA、第一批大型跨國公司的高管、最早一波進入國際主流社會的中國大陸留學生,較早一批回國創業的海歸,較早創辦國際化社會智庫……

而這些「第一」的背後,正對應著改革開放的歷程,比如1977年恢復高考、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要做貢獻,還是回來好」……王輝耀把他有著相似經歷的77、78、79級「那三屆」,形容為「改革開放的一代人」。他們這一代,正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推動者與捍衛者。

插隊與高考

「我知道,我終於等到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來了」

王輝耀小時候的夢想,是當一名乒乓球運動員。但這個夢,卻提前中止了。1976年,高中畢業後,他帶著一床鋪蓋捲兒和簡單行李,來到了成都金堂縣龍王公社插隊。

「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電,早上5、6點就要起床幹活路,晚上10點才收工;每月配半斤煤油,晚上想看個書,燈芯都不能挑大了;鄉村路都是土路,下雨天時,道路特別泥濘,穿鞋都穿不穩,只能光腳走,腳趾拇還要摳住地面,不然人就要滑倒。」

回憶這段時光,王輝耀說,雖然條件艱苦,但「知識改變一切」的信念,讓始終抱有對知識的渴望,也讓他從未停止過學習,「夏天蚊蟲多,我就穿長衣長褲;冬天冷,我就喝辣椒水。」

除了堅持讀書外,他還堅持聽廣播,看報刊,「我每天都要走三四里地,去公社取我訂的《參考消息》,每天晚上還要堅持收聽英語廣播講座,聽完了四川台英語講座,接著就收聽貴州台、雲南台的。」

很快,改變命運的機會來了。

「我記得很清楚,那是1977年10月12日的晚上,我在小茅屋中,聽到了公社大喇叭傳來正式恢復高考的消息。當年12月份就高考,我當時真的是欣喜若狂,非常激動,我知道,我終於等到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來了。」

在王輝耀看來,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對內恢復高考和對外派遣留學生,改變了他們整整一代人。

「只有兩個月就要考試了,雖然我沒有停止過學習,但覺得時間還是不夠。」王輝耀說,在比較文理之後,覺得還是文科更適合,一來是有文科功底,二來一直在堅持學英語。「高考的時候,我趕了30里地,去一個鎮上的學校考試,考了兩天,但是心裡沒有底,總覺得自己考砸了,可能考不上這次。」

後來的結果證明,他有些擔憂。雖然錄取率非常低,但多年來的自學積累還是讓他脫穎而出,高考不久後就收到了入學體檢通知書。

王輝耀說:「我們要去60里外的金堂趙鎮醫院體檢,我借了個自行車,飛快騎了過去,當時還是非常緊張,生怕考試過了體檢過不了,因為緊張我害怕血壓測出來會高,便給自己灌了一肚子涼水,還好一切都很順利。隨後,又去成都參加英語口試,最後還和老師有一個面試,一關又一關,感覺有點像過五關斬六將。」

最終,王輝耀收到了廣州外國語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這他對來說,是一個期待的結果,但也是另一個期待的開始。

大學與留學

作為中國留學生,他也在思考,如何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會?

如果說王輝耀插隊時期的勤學,是自我追逐,那等到他讀大學後,則看到的是這一代人的追逐。

「每天天不亮,你就會被讀英語的聲音吵醒。我們77級很特別,有些人已經工作5年,甚至10年,學生最大年齡差可以相差20多歲,大家對這個學習機會都很珍惜,讀書都很拚命,誰也不願意落後,你六點起床,我就五點半起床,讀書到晚上一兩點鐘是經常的事。廣州夏天蚊子很厲害,我只好穿上厚厚的牛仔褲,全身大汗,都還是在讀書。」回憶當年的大學生涯,仍能從王輝耀的言語間感受到那份學習的激情。

大學時期,王輝耀品學兼優,畢業後就捧上了「鐵飯碗」,被分到了人人艷羨的國家對外經貿部。當時王輝耀主要從事國際經濟合作領域的工作,比如接待外賓、參與談判、制訂政策等,而這也讓他看到了先進與落後之間的差距。

在不斷的對外接觸中,王輝耀決定放棄「鐵飯碗」,出國留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也不懂學校那些,只能去圖書館裡看,當時北京圖書館,有一本世界各國大學的名錄,我想辦法辦了一個借閱證,然後看到了一個加拿大的大學,就去申請,結果成功了。我選擇的專業是MBA,應該算是很早一批出國學習MBA的留學生了。」

和如今不同,當時中國人出國留學,還是比較稀有的事情,而他金髮碧眼的同學總是會問他,中國有沒有飛機、有沒有電燈之內的問題,「當時外國人看中國,還是有很多偏見。」

這些認識理解上的偏差,也讓他在勤學的同時,嘗試著去彌合這種偏差,比如做有關中國的講座。同期,他也在思考著,作為中國留學生,如何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會?

通常中國留學生會選擇打工,去餐館洗盤子,王輝耀則另闢蹊徑,「留學生不要去洗盤子,要去干能寫上簡歷的工作,哪怕報酬很低,但經歷的財富是無價的。」

他通過查詢資料發現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某位負責人在中國香港工作過,就給對方發出了求職信,並得到了他意料之外的回應,進入到這家銀行工作。

也是巧合,當時李嘉誠的大兒子李澤鉅也在這家銀行實習,「我們每天在同一個餐館吃飯,一起工作、聊天,當時大陸還沒有多少人知道李嘉誠。」

他還曾「零報酬」,接受了一個陪同中國代表團訪問加拿大的工作,後來才知道,那個中國代表團的團長是時任天津市副市長的李嵐清。

更多閱讀

「海歸」群體代言人王輝耀:我們是「改革開放的一代人」(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國家林草局回應國家公園進展 已提出國家公園法建議稿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