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外媒:帶量採購對外資葯企產生威脅

外媒:帶量採購對外資葯企產生威脅

外媒:帶量採購對外資葯企產生威脅

本文轉載自「醫藥魔方

中標企業表面風光,實則「心在滴血」,而落標企業大多表示遺憾,但是也有部分落標企業認為:「我們準備充分,是對手太不理性,就算是按中標價把全國的量都拿走,利潤也會比之前要少得多。我們落標沒事,剩下市場還大,有信心賺更多利潤。」

雖說帶量採購是中國葯圈的事兒,但是也引發了眾多外媒的高度關注。

跨國葯企慘敗「滑鐵盧」

國外媒體對於此事的主要關注點集中在跨國製藥企業在此次採購計劃中的慘敗。

Fiercepharma報道稱,「中國採用了一種新的採購方案來削減仿製葯成本,很多大型跨國製藥公司失去了中國的主要市場份額,慘敗滑鐵盧。而雖然中國本土公司險勝,但是也並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贏家。」

根據多地報告的初步招標結果來看,在列入採購試點計劃的31種藥品中,跨國製藥公司幾乎全部參與競標,但僅獲得兩份合同。

這些藥物在國內都有仿製葯,包括很多著名品牌,如輝瑞的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阿斯利康的可定(瑞舒伐他汀),賽諾菲的波立維(氯吡格雷),吉利德的抗病毒藥韋瑞德(替諾福韋酯)(由GSK在中國銷售),諾華的格列衛(伊馬替尼) 和禮來的愛寧達(培美曲塞)等。最後,只有阿斯利康的EGFR抑製劑易瑞沙(吉非替尼)和百時美施貴寶的降壓藥蒙諾(福辛普利)贏得了與仿製葯的鬥爭。

長期以來,國內普遍認為原研葯優於仿製葯,憑藉一些傳統藥物,跨國葯企在中國市場中發展迅速,此次與仿製葯的「巷戰肉搏」,也讓外媒感嘆,「隨著中國逐步開展國產仿製葯與原研葯之間生物等效性評估後,跨國葯企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外媒的擔憂由來已久

此前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仿製葯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後,就有外媒表示,「這些「推廣仿製葯」的措施將對外國製藥商在創新藥物方面的利益構成潛在的威脅」。

意見指出,「仿製葯企業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相比之下,其他公司則需承擔25%的所得稅率。

該政策還明確指出,專利強制許可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關鍵藥物短缺的善意選擇。政府衛生部門和葯監機構還將編製並積極更新藥物清單,鼓勵公司生產仿製葯。該清單將包括罕見疾病,主要傳染病和兒科治療的藥物,以及稀缺的重要藥物。

另外,國務院頒布的法令稱,知識產權保護將被調整為「在專利持有人和公眾利益之間取得平衡」,並將加強反壟斷執法。

外媒認為,所有這些政策都將進一步壓縮創新藥物的喘息空間。

MSCI中國醫療保健指數創2009年後最大跌幅

事實上,不僅跨國製藥公司受挫,國內製葯企業也是一片慘淡,4+7結果一經公示,醫藥股大幅下跌。

據彭博社報道,自從帶量採購預中選結果公示後,周四MSCI中國醫療保健指數下跌8.4%,創自2009年以來的最大跌幅。復星醫藥股價下跌8.6%。即便是中國的CRO巨頭葯明康德,也下跌超過6%。少數例外之一是浙江華海葯業,其纈沙坦API因存在致癌物質最近引發全球召回。據報道,華海葯業中標數最多,總共6個,股票攀升3%。

Fiercepharma分析稱,「與在中國政府主導的任何藥品採購計劃一樣,預計中標的藥品會有大幅降價。更不用說這是第一次『保證採購數量』的藥品帶量採購招標計劃。」

至少可以說,這場首輪比賽的戰鬥是極其殘酷的。據報道,對於有3個或3個以上投標人的藥品,將自動選擇最低的投標價格。例如,正大天晴製藥公司為了贏得乙肝治療恩替卡韋(這是百時美施貴寶Baraclude的仿製葯)的合同,將其價格降低了90%。

「降價的規模似乎超出了市場預期,這次的範例也對此次競標中並沒有怎麼降價的生物製藥公司產生了寒蟬效應,」Fiercepharma表示。

不過與今年8月份國家醫保局在北京召開集中採購座談會中提及的「70%市場份額」不同的是,根據中國銀河證券的統計數據顯示,本次集采量將有30%~50%分配給中標企業,這讓一些落標的企業鬆了一口氣。

對於所有生物製藥公司而言,無論是國外公司還是國內公司,在此次帶量採購中一旦競標成功無疑是踏入了一種兩難境地。一方面,它意味著不需要花費大量努力去做營銷,市場份額也會有所保證,另一方面,價格顯著降低可能會面臨利潤降低的風險。

但是不論如何,帶量採購是大勢所趨,無法順應時代的,必將被淘汰。

未來已來,扶穩坐好

據醫藥界人士透露,此次帶量採購將帶來兩個明顯的結果,首先是,外企降價保市場可能進一步加劇大量裁員,今年上半年眾多跨國葯企「裁員潮」想必大家並不陌生,而此次眾多外企在帶量採購中受挫,可能導致新一輪的裁員開始,畢竟要「活下去」;其次是,醫保支付的話語權將進一步增強,12月9日,國家醫保局就帶量採購答記者問的內容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可以預見的是,此次的帶量採購正值中國「推動更廣泛採用仿製葯以降低整體醫療支出,並將新型創新藥物納入國家醫保」的當口,是整個國家醫改部署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仿製葯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與集中帶量採購以及後期出台的醫保支付價三個組合拳必將醫藥行業帶到供給側改革的新時代。這盤醫改的「大棋」下得正酣,已無退路。正如阿斯利康副總裁劉謙所言,「就如南極冰山融化了不會凍回去一樣,醫藥行業也翻篇了,你不跟上,那就byebye了!」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兩篇Nature一個娃,90後博士生拿下浙大最高獎學金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