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所以,善導大師根據這一段經文,反過來從後向前看整個《觀經》,就把《觀經》的宗旨看得非常清楚。一般人讀《觀經》,讀不出來,因為《觀經》的標題叫「觀經」,本來講觀,而且講觀的內容很多,有十三觀,很長很長;講念佛的,只有幾段,少數幾段。所以,不在於文字的多少,萬變不離其宗,它是引導到念佛三昧宗旨當中。善導大師做了這樣的解釋。大家來看: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正明付囑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

這一段說明什麼呢?釋迦牟尼佛用彌陀名號付囑給阿難,要他流通於遐代。「遐」就是遠的意思,「遐代」就是指未來久遠的時候,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一直到我們今天,一直到法滅萬年的時候。

善導大師接著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句話是整個凈土宗的歸宗結頂之處,所謂「千里來龍在此結穴」,千開萬闔,種種的講說,就是引導到這一句,這一句話真叫做「一語千鈞」,整個凈土宗的宗旨,一錘定音。

所以祖師,彌陀示現,那就是彌陀示現,別人說不出來這樣的話。

我們來看這句話是什麼含義。「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上來」就是從《觀經》開始,這部《觀經》從一開始「如是我聞」四個字,一直到「阿難,汝好持是語」,這麼長一大段,這整個一部經,後面只有一點點小結(大家回去看看,可以比照一下)。「雖說」,雖然說了,這個「雖說」是有寓意的,大師埋了一個伏筆,我們講「雖然」,後面就有「但是」。釋迦牟尼佛雖然講了定散兩門,而且皆有利益——如果修定觀,觀想極樂世界,觀想成就了能不能往生?決定往生!就怕你觀不成;如果散善你能修,你確實孝養父母,並以此迴向求生極樂;你確實能夠受戒,你確實能夠讀誦大乘,解第一義,理解大乘佛法,以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求生極樂世界,也通通能夠往生,所以叫「定散兩門之益」,這兩門都有利益,迴向都可以往生(當然不迴向就不能往生)。

雖然有這樣的利益,但是還有更大的利益,不在定散兩門當中,所以接下來說「望佛本願」,「望」就是以什麼為標準、眼睛看到哪個地方。比如說,我們站在這裡,眼睛望到那裡,人雖然站在這個地方,眼睛望到那個地方。釋迦牟尼佛雖然站在自力我執眾生根機這個地點,給你講定善、散善,但是他的心中,是望著阿彌陀佛的本願,他並不是就站在這個地方不動,他是這樣講、這樣講,講到那個地方。就像我們剛才講的比喻,一開始繞了很多彎子,但心裡邊是望著我那句話而講的。釋迦牟尼佛千講萬講,最後要把阿彌陀佛的本願說出來,所以叫「望佛本願」。

從一開始,釋迦牟尼佛就「望佛本願」了。一開始,韋提希夫人說:「佛啊,我要往生凈土。」她又沒說哪個凈土,可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像這樣的連因果都不相信的造罪的凡夫女人,要到凈土去,十方凈土你去不了,只有阿彌陀佛的凈土能去,因為這尊佛發了殊勝的本願,才使凡夫往生凈土。所以韋提希夫人雖然求生十方凈土,而釋迦牟尼佛望阿彌陀佛本願,專門把極樂凈土顯現得特別莊嚴、美妙,讓韋提希夫人來選擇,這叫「望佛本願」。

《觀經》很多地方都在「望佛本願」,我略提幾點。

比如講到第九真身觀的時候,觀想阿彌陀佛的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這麼高的佛身,說:「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這不是「望佛本願」嗎?因為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攝受念佛眾生的,所以善導和尚講:「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是因為釋迦牟尼佛「望佛本願」,從而引導你進入念佛,佛光攝取不舍。

來源於。唯說念佛

作者:釋凈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彌陀帶你回家 的精彩文章:

以九種心親近善知識
念佛心語 彌陀帶我回家

TAG:彌陀帶你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