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諾貝爾科學獎是否應取消學科限制

諾貝爾科學獎是否應取消學科限制


  來源:中國科學報


  1984年,以色列科學家丹·舍特曼發現了准晶體,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學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在物理學領域產生重大影響。27年後,丹·舍特曼獲得諾貝爾獎並不讓人意外。但讓人意外的是,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東北大學的Szell等人分析後發現,丹·舍特曼那篇論文被引3000多次,52%的引用來自物理學,27%來自工程領域,只有10%來自化學。

  近年來,類似讓人意外的故事似乎頻繁在諾貝爾獎頒獎過程中發生。近代科學中的重大發現和重要問題的解決,常常依賴於多個學科的知識交流和相互滲透。不同學科的交叉點往往是新學科的生長點和科學前沿,也最有可能產生重大科學突破。


  自從上世紀80年代中葉開始,無論是在自然科學和工程學領域,還是在社會科學領域,國際學術圈的研究成果引用其他學科論文的比例越來越大。


  哈佛大學認為,傳統的院系制對學科交叉是一大障礙,院系文化會催生出強烈的專業認同,而這可能會造成對其他領域的偏見。因此,如何打破原有院系的束縛,讓來自不同院系的科學家圍坐於同一圓桌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哈佛大學一直努力解決,並開展了改革試驗——奧爾斯頓計劃。


  在奧爾斯頓,院系之間的壁壘不再分明,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在同一屋檐下進行學術探討,開展學術研究。關於跨學科的種種設想,都將在奧爾斯頓得到試驗的機會。

  淡化學科邊界以促進學科交叉的嘗試,並非只出現在哈佛。在國內,很多高校設置了「某某高等研究院」,鼓勵來自不同文化和學科背景的學者開展跨學科交流。只不過,在國內以院系學科為界限的領地之爭,常常讓這種跨學科的合作仍難以獲得廣泛認同。


  在淡化學科邊界這件事情上,我們任重而道遠。


  Szell等人找到108篇1980年之後發表的、獲諾貝爾科學獎的論文(25篇生理醫學、43篇化學、40篇物理)來分析它們的跨學科影響,並發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物理學獎論文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各自的領域,而在化學獎中,有13篇論文幾乎沒有對化學領域產生影響。


  他們又選了10000篇Web of Science 資料庫中被引次數最高的論文,發現絕大多數論文囿於自己的學科邊界,並沒有產生跨學科的影響,只有來自人工智慧、網路科學、地質學、信號處理、量子粒等領域的論文,同時對物理、化學和生理醫學產生了跨學科影響。


  這個結果有些讓人失望。

  在單一學科已經很難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情況下,如果科學研究還囿於學科邊界,對科學發展是不利的。於是,Szell等人提出:諾貝爾科學獎或許應該按對人類社會的貢獻獎勵,而不是按學科獎勵。


  諾貝爾獎的規則不是沒有與時俱進過,當初一個獎項只獎勵一個人,如今可以最多3人分享;當初每個獎項只頒給一年前的重要發現,如今都頒給了幾十年前的重要發現。


  1895年設定的按學科頒發諾貝爾獎的規定是否應該修改?的確,在諾貝爾獎設立之時,按學科獎勵是有道理的,畢竟那個時候學科的獨立性強,但畢竟過去100多年,如今科學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在學科交叉的道路上已經越走越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黑洞中隱藏著暗物質?或許我們不能忽視這種可能性
賀建奎談資金來源:臨床試驗部分由其個人支出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