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廣西,中國的盲點

廣西,中國的盲點

看歷史看世界

陽朔遇龍河。攝影/滕嘉

丨廣西一甲子 |

除了桂林山水,廣西還有什麼?

桂林市奇峰鎮東山村。攝影/蒙洪中

大瑤山。這裡的瑤族醫藥名揚天下。攝影/王文偉

深入喀斯特洞穴的往往是科研人員和資深的探險者。攝影/李晉

廣西資源國家地質公園,有著絢爛的丹霞地貌。攝影/張全堂

山|廣西的搖籃

廣西地形圖。繪圖/劉昊冰

毫無疑問,想要了解廣西,山是最重要的一個地理元素。在中國的歷史上,廣西長期是一個獨立地理概念嶺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古代,五嶺是阻礙,嶺南則是遙遠的所在,這裡甚至長時間被當做流放戴罪之人的化外之地。這種成見,使得廣西在極長的時間內,少受關注,是真正的中國的盲點。

喀斯特峰林和峰叢到底有什麼區別?很多當地人都搞不清楚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底座相連就是峰叢。在這張航拍照片上,底座相連就很明顯。攝影/滕嘉

除五嶺隔絕造成的遺世獨立以外,廣西自己也被山脈分割成塊,全自治區山地丘陵面積佔75.6%,平原台地佔23%。一個四周多山的大盆地與北部灣沿海平原一起,組成了這個對我們來說有些「神秘」的地方。

如果對廣西進行最簡單的分區,就是桂東和桂西。分界線大體沿著湘桂鐵路,從桂林、柳州、來賓、南寧到欽州。鐵路兩邊,風景殊異。

桂東&桂西。繪圖/文一

桂東地區包括了廣西盆地的中部和東部,多丘陵平原,適合農業發展,自然條件優越。歷史上,湖南、江西的移民進入桂東北,廣東移民則進入桂東南,經過一千多年的開發,漢文化在桂東地區確立了主導地位。

桂西可以看成雲貴高原東南邊緣的延伸,層巒疊嶂,山高水深,紅水河、左右江流經其間,自然條件艱苦。壯族原來散佈於廣西全境,後來受東部漢族移民的擠壓,逐漸退向桂西山區。

紅水河。攝影/韋雄飛

壯族人是這片土地最早的主人百越的後裔,黃河、長江流域繁衍出文明之時,這裡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精彩。百越民族是最早栽培水稻的人類族群之一,全世界近一半以大米為主食的人類,都應該感念他們的貢獻。

稻穀金黃,依然是桂東田野最激動人心的景象。攝影/土司

劃分得再複雜一些,就有桂中盆地、右江盆地、南寧盆地、鬱江平原、潯江平原……這些被山分割出來的地塊,自是百里不同風。光是流行的本地語言就有多種。壯族人講壯語。東北部漢族人通行桂柳官話,桂林還有人使用湘語。東南臨近廣東,粵語當家,客家話也是重要語言。普通話之外,廣西人還有自己的土語——廣西平話。這種語言上的複雜,也是廣西難以給我們一個完整的整體形象的原因之一。

這張笑逐顏開,格外喜慶的照片,是在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高山漢族的節日期間拍攝的。攝影/梁漢昌

廣西最出名的是岩溶地貌,也就是常說的喀斯特。這種地貌在中國西南廣泛分布,但以廣西發育最典型。廣西的岩溶地貌可以分為東西兩部分:西北紅水河區域溶峰高大密集,以峰叢窪地為主,代表性景觀是天坑、溶洞等負地形;東部溶峰矮小分散,多屬峰林谷地和平原,代表性景觀就是我們最熟悉的桂林山水

桂林陽朔,相公山。攝影/蒙洪中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成分是可被水溶蝕的碳酸岩。五嶺恰好是我國中亞熱帶與南亞熱帶的分界線,廣西高溫多雨的氣候,對於岩層來說是噩夢,它們被溶蝕得千瘡百孔,對於我們,則是藝術家,巧妙地造就了嘆為觀止的喀斯特奇觀,以及廣西蜿蜒密布的地下河流。

廣西岩溶地貌分布示意圖。繪圖/劉昊冰

曹天坑地下河洞穴里的塔珊瑚。攝影/李晉

在所有的喀斯特景觀中,最有氣勢的一定是天坑,幽深堅定,大肚能容。廣西樂業縣有28個大大小小的天坑,被譽為「天坑之都」。據「天坑」概念提出者朱學穩先生的定義,口徑與深度均超過100米的大型塌陷漏斗才叫天坑,小於100米的稱豎井。雄偉的大石圍天坑口徑約500多米,最小深度511米,塌陷時撕下三座山峰的半邊,坑沿壁立千仞,雲煙飄拂;坑底鬱鬱蔥蔥,有原始森林和地下河。

火賣村蜂子盪一洞三坑的坑壁幾乎是垂直的。天坑底部,有少數勇敢者才有緣得見的地下原始森林——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原始森林。攝影/李晉

桂西北到處是天坑、豎井、溶洞和落水洞,景觀雖美,卻長期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地表徑流大量轉入地下,導致地表乾旱,灌溉、飲用水嚴重缺乏。這種「水土分離」的現象,被稱為喀斯特乾旱。幾乎整個桂西北紅水河流域,都飽受「水土分離」之苦。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查看

大石圍天坑內10萬多平方米的坑底森林裡,隱藏著另一個世界。從左至右:大石圍金線?、蝙蝠、中國溪蟹、洞穴灶馬、張氏幽靈蜘蛛。攝影/李晉

在我們眼中美到不可方物的喀斯特,對當地人來說,更像是個美麗的煩惱。古代正是由於這裡遙遠而貧瘠,才長期與中原王朝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艱苦的環境,又鍛打了當地人的硬骨頭,環境或許是窮山惡水,可這裡沒有人服輸。

廣西隆林縣隆或鄉高山漢在石旮旯里種玉米。攝影/梁漢昌

海|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廣西有什麼是讓西南諸省羨慕的,那麼一定是出海口。

欽州、防城港、北海,手挽手凝視著北部灣。西南諸省投來欣羨的目光,可她們不知道,廣西緊鄰北部灣的這些城市,內心實際是五味雜陳。

北部灣示意。繪圖/文一

廣西和海的淵源極深。據中國古籍記載,早在公元前111年至公元220年,合浦郡就以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身份,將漢王朝的絲綢、瓷器、珍珠、茶葉轉運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和歐洲,也把來自域外的象牙、琉璃、海貝乃至廣西的荔枝、龍眼輸送到內地。

北海市冠頭嶺。攝影/蒙洪中

漢代合浦郡管轄桂東南、粵西南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等地,郡治初在徐聞縣,後遷合浦縣(今北海市合浦縣),是當時中國南部最重要的都會之一。如此說來,廣西的海洋出身也算得上是貴族血統了。但是,這種榮耀維持得並不久。六朝以後,廣州港崛起,海上貿易線路東移,環北部灣的海港似乎都變成了漁港,幾乎退出了中國航海史。

京族漁民。京族居住地有三島:澫尾島、巫頭島、山心島,俗稱京族三島,面臨南海北部灣,背倚廣西十萬大山。攝影/劉小明

更致命的打擊還在後面。

從唐末的嶺南西道、宋代的廣南西路(廣西地名的由來)到元代的湖廣行中書省,欽廉地區與廣西大部分地區合屬同一個省級政區長達506年。明朝時廣西情況錯綜複雜,反抗明政府的土司起義時有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欽廉地區被劃給廣東布政使司管轄,廣西轉變為一個內陸省份,在中國版圖中的作用進一步弱化。

潿洲島在近幾年知名度迅速上升,冬天趕赴這裡的遊人頗多,大有取代三亞之勢。潿洲島氣質沉靜、內斂,像一個環遊世界之後選擇偏居一隅的貴族,願與漁鄰共家話。攝影/張展

在明清五百多年的歷史中,廣西一直保持內陸省的身份。晚清國門敞開,廣西才又萌生出要個出海口的念頭,看中的便是本就有血緣關係的欽廉地區。

晚清國門敞開,大家發現了貿易通商的好處,廣西看中「過繼」給廣東的欽廉地區並不意外。廣東當然不肯給。但中法戰爭後,廣西便有了國防安全的理由。在背後推動欽廉重回廣西的,正是擔任兩廣總督的廣西人岑春煊

苟廣西能以全省之力,起而代粵人經營其地,使滇黔川桂之物產得通過其出海之道,則中國南部之富力必大發展,此實關係今日國計民生之最急者也。

——兩廣總督岑春煊

「以舟為居」「浮家江海」的疍民,絕大部分已經上岸定居,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已經徹底脫離了傳統的漁魚生活。不過在廣西梧州等地,還有一些相對集中的疍家船隻。他們像祖先一樣生活在船上,靠水吃水,生活自在。攝影/林帝浣

欽廉改隸幾經波折,1952年欽廉地區一度劃歸廣西管轄,1955年重回廣東。1965年美軍入侵越南,廣西成為抗美援越的前線,欽廉地區再次劃給廣西。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內陸廣西終於躋身於沿海省(市、區)俱樂部,有了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線,有了北海、欽州和防城三大港口。

廣西業已完成這場從盆地到海洋的突圍。攝影/林帝浣

如何與海洋相處,對廣西人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問題。遠離海洋數百年的廣西人,發現自己從山地中學來的行為方式,無法直接用在海洋上;重回廣西後,欽廉地區的人操著一口粵語,看著身後的大山,一臉迷茫。

終年翠綠的鬱江平原,在兩千年間孕育了一座古郡新城——貴港。攝影/黃大將

西江水量豐沛,水系複雜,覆蓋了廣西超過八成的土地,年航運總量僅次於長江,可以說,廣西的水路運輸,全有賴於西江的存在。然而,西江對廣西人最不友好的一點,是它一路向東,從廣東匯入南海。下游廣州這個航運界的龐然大物,讓欽、防、北三市,顯得有些尷尬。

馬嶺河,位於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盤江下游段。攝影/李貴雲

拋開海運不談,北部灣還有別人求之不得的天賦。這裡給人印象最深的,一是海鮮豐富,二是海岸優美。北部灣屬於熱帶海域,其水產與黃海、東海不同,花色品類繁多,滋味鮮美。因為開發最遲,廣西許多地方保存著天然岸線,連山浮海的紅樹林,曲折的港灣,壯麗的礁岩,遼闊的灘涂,無垠的沙灘……適宜的氣候使得欽廉地區也是熱帶水果的天堂,荔枝、龍眼、芒果、香蕉……這裡總有打動你的甜蜜味道。

遠離工業污染的火山島——潿洲島,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十分適合種植香蕉。火山島特有的富鉀土和富含微量元素的礦泉水,以及適合的氣候,使得潿洲島上的香蕉色澤鮮艷,香甜美味。攝影/韋綱

邊|被邊緣化的南北大通道

廣西地處邊陲。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她從未能成為這個國家的中心,反而隨著中樞的變遷而起起落落。

從秦漢至唐,廣西的重要性主要在於它是中原溝通交趾和廣州的大通道的一部分。

清晨,宛若青羅玉帶的灕江,溫暖的陽光為她披上一裘金色的霓裳。攝影/王文偉

湘江和灕江在興安縣擦肩而過,相距不過30多公里。兩千多年前,為嶺南戰事忙得焦頭爛額的大秦帝國官員產生了一個靈感——如果建條運河,溝通長江支流湘江與珠江支流灕江,軍隊和物資就可以通過水運,源源不斷地從富庶的荊州運抵荒蠻的嶺南了。這條溝通兩大水系的運河叫靈渠,隨著渠通水流,秦始皇贏得了嶺南戰事,征服了南越少數民族,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嶺南地區第一次被納入中央王朝版圖。

灕江行舟。攝影/蒙洪中

湘桂走廊是南嶺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的穀道,地勢低平,山谷寬敞,是溝通嶺南嶺北最便捷的通道。自漢唐時期,就存在這樣一條從首都長安出發,經襄樊、荊州、長沙、永州、桂林、梧州到廣州的南北大通道。

蜿蜒於廣西興安縣境內的靈渠,位於興安縣內,是湘桂走廊上的一個關鍵節點。攝影/盛久永

通過湘桂走廊,中原文化源源不斷輸入嶺南。雖然興安縣的嚴關才是真正的楚粵分界線,但隨著大量移民南下,桂東北桂林、桂中柳州都變成了官話區,具有明顯的湖湘文化的特色。這一帶的很多居民,祖上是從湖南、江西遷來的,帶來了嗜辣的飲食習慣。如此我們才能看到,柳州「臭名昭著」的螺螄粉里漂著通紅的辣椒。

嚴關地區位置示意。廣西南北氣候存在巨大反差:最冷的一月份,當嚴關以北的興安、全州、資源等縣冰天雪地,北海的銀灘上還有不少人身穿泳衣戲水踏浪。繪圖/文一

歷朝對廣西的統御只是為了疆土,所以只有南北大通道所經的桂東得到開發,遠離通道的桂西則完全被忽略。

北宋定都汴京(今開封),對廣西來說是一個噩耗,因為這標誌著中國政治中心東移,南北大通道也隨之東移。

宋元明清時期,依靠大運河溝通黃河和長江,從江西溯贛江而上,過大庾嶺(梅嶺),在南雄下湞水、北江至廣州,成為最便捷的南北通道。

廣西水系示意圖。繪圖/劉昊冰

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廣西被邊緣化了。以前廣西的弱勢,還是因為條件所限的無奈,到了宋朝以後,就變成了故意的忽略。表現之一,是廣西地區在漢代就實行了郡縣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統治,卻在一千年後的元明時期又回到了土司制。

廣西惟桂林與平樂、潯州、梧州未設土官。

——《明史》

土司制死灰復燃,正說明在全國這盤大棋中,廣西變得無足輕重了。交趾在唐末就已失去,去廣州另闢有大庾嶺道,中央王朝不願為這片「蠻夷」之地投入人力物力,遂使出「以夷制夷」的手段,但求不要出事而已。因此長期以來,廣西的發展非常緩慢。

聞名世界的廣西壯錦,其中收錄了忻城土司衙署藏、隆林沙梨、龍州縣金龍鎮板池村等地的壯錦作品。攝影/梁漢昌

對於北方人來說,廣西氣候濕熱,多傳染病,很難適應,是令人恐怖的瘴癘之地。直到唐宋時期,廣西還是流放罪人的地方。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說:「過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遷者罕至。」很不幸,他自己就被貶到廣西當柳州刺史,寫下了不少悲悲戚戚的詩歌。

柳宗元心中或有些不平,但他的到來,是廣西的一樁幸事。他上任柳州刺史後,大力興辦官學,當地風氣為之一變。更早的則是南北朝的顏延之,他被貶謫桂林,也使當地文風一振。北宋,曾鞏來到廣西時,發現當地風氣與中原差異已不大。

百色凌雲縣浩坤湖。攝影/蒙洪中

近代以來湧現出的人才,也印證了廣西人並不因被邊緣化而沉淪。晚清的重臣岑春煊、劉永福、馮子材;太平天國重要將領石達開、楊秀清;語言學家王力、哲學家梁漱溟、歷史學家羅爾綱、武俠小說家梁羽生……他們都在歷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民國時期,桂系軍閥更是能夠左右時局的重要力量。

被邊緣化並非完全是一件壞事。如今,不知道有多少人跑到廣西,試圖探尋長壽的奧秘。其實,我們也能在廣西的歷史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開發緩慢,為我們留下的是一個美麗而純粹的廣西,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中,人的心情自然會愉悅。長期被邊緣化的逆境,對廣西人的心智也是個錘鍊,他們有保守的一面,也有豁達的心態和不服輸的倔強。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田林瑤族銅鼓舞」代表性傳承人班點義從屋裡往外抬著一面銅鼓。攝影/梁漢昌

一個甲子過去,屬於廣西的更多故事即將開始。這個中國的盲點,或許會在下一個甲子中,變成中國的亮點。

廣西美食時間到~誰能準確說出圖中美食名稱?繪圖/文一


-END-

封圖攝影丨李晉

本文部分文字、圖片來自《地道風物·廣西》

原文有增減、改動

參考資料

《地道風物·廣西》

《中國國家地理·廣西專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那一年巴黎人民上街:建立巴黎公社,最早將炮兵用於巷戰
和蘇州相比,中國其他地方的生活,都是湊合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