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九、與聲聞不共學戒、於廢黜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九、與聲聞不共學戒、於廢黜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9D)

九、與聲聞不共學戒、於廢黜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四十三輕戒

與聲聞不共學戒:於諸性罪

2、於

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有增上」:發無上菩提心,安住菩薩凈戒律儀的菩。增上是指國王說。「增上宰官」:就是有權力的大臣。「上品暴惡」:國王和大臣,非常的暴惡,而是屬於上品的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愍」:國王和大臣對於他國家裡面的人民,沒有慈愍心。「專行逼惱」:專一的作一些傷害老百姓的事情。「菩薩見已,起憐愍心」:菩薩看見國王和大臣,有這麼多的罪過,就發了慈悲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慈能與樂,就是安樂意樂,悲能拔苦,就是利益的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就是隨順菩薩的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的力量所能辦得到的,「若廢若黜」,就是把國王大臣,把他們作廢了。或者把他們貶低了。「增上等位」:就是把增上宰官的身份降低了,或者是取消了。

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由於菩薩這樣作,就是利益了廣大的人民;也是利益國王大臣使令他們不再造罪了。所以對菩薩所受的戒是沒有違犯,是能生多種功德。

韓清凈《披尋記》:「見有增上增上宰官等者:初一增上,謂是國王。以彼攝受一切所統僚庶,位最尊勝,得增上名。次一增上,謂彼宰官。即諸大臣若輔相等。於宰官中位為尊勝,故名增上宰官。由是差別,故下文說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等言,等取增上宰官,不說所余。菩薩見彼逼惱有情,由是因緣,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無餘方便能轉彼業,作是思惟:寧自成就瞋恚業道,故惱害他,廢黜彼位,終不令其當受如是長夜無義利苦,是名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此於瞋恚業道相似有犯,然實無犯;於其大悲相似障害,然實無害;由是說言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此瞋恚業道,雖非聲聞性罪所攝,然於有情能為惱害,是諸菩薩所不應作,故次殺生說如是事。

「見有增上增上宰官等者:初一增上,謂是國王」:這有兩個增上。頭一個增上是指國王。「以彼攝受一切所統僚庶,位最尊勝」:攝受就是組織,國王攝受、組織一個政府,他就控制他所統治的僚庶,就是他的部下了,文武大臣,都是官。「僚」者官也,「庶」是很多的,不只是一個。「位最尊勝」:國王的地位是最尊,最殊勝。「得增上名」,所以叫作增上。位最尊勝的意思,叫作增上。「次一增上,謂彼宰官」:第二個增上,是指國王所攝受的宰官說的。「即諸大臣若輔相等」:「諸大臣」是一般的這些大臣,「若輔相」就是宰相了,都算在內的。「於宰官中位為尊勝,故名增上宰官」:很多地方的政府也都算是宰官。但是在中央政府的這些宰官,這些大臣,他們是最尊勝的,故名叫「增上宰官」。「由是差別」:就是在這裡是有差別的。「故下文說若廢若黜增上等位」:會說這句話。「等言,等取增上宰官」:是指增上宰官說的,「若廢若黜增上等位」,這個等就是宰官,那個增上就是皇帝了。「不說所余」:其餘的地方政府就不說了。

「菩薩見彼逼惱有情,由是因緣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這位發大菩提心的菩薩,可能最低限度有四禪八定的道力,也應該是有神通的菩薩;要是更高說,那是得無生法忍的聖者了。這位菩薩「見彼逼惱有情」,見彼國王大臣逼惱老百姓,人民得苦惱廣大的。「由是因緣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於他們逼惱老百姓的因緣,將來會「長夜無義無利」,長時間沒有光明的地方,在三惡道里受苦。「無義無利」,就是沒有離苦得樂的事情。「無餘方便能轉彼業」:菩薩沒有別的辦法能轉變這國王和大臣逼惱這個有情的罪過的事情。「作是思惟:寧自成就瞋恚業道,故惱害他廢黜彼位」:所以菩薩自己內心裡這樣思惟說:「寧可我自己成就瞋恚的業道」,「故惱害他廢黜彼位」:所以要惱害國王大臣,「廢」就等於是把他打垮了;「黜」是降低彼地位的意思。「終不令其當受如是長夜無義利苦」:菩薩想盡辦法,到最後不叫他們將來會受到三惡道的長夜無義無利之苦,「是名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

「此於瞋恚業道相似有犯」:菩薩作這種事情,屬於瞋恚業道。「相似有犯」:作這件事,和十不善業道的瞋恚有點相似,那就是有點犯菩薩戒。「然實無犯」:但實在來觀察,菩薩是用慈悲心作的,所以還是沒有犯菩薩戒。「於其大悲相似障害」:對於菩薩有大悲心,不令眾生有苦惱的,現在他令這國王大臣受了很大的苦惱,對於菩薩本身的大悲心好像是有點障礙,有點傷害。「然實無害」:然而實在是沒有傷害。「由是說言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所以會這樣子。「又此瞋恚業道雖非聲聞性罪所攝」:瞋恚業道雖然不是小乘佛法裡面的性罪所攝。「然於有情能為惱害」:還是惱害了少數的眾生。「是諸菩薩所不應該作的,故次殺生說如是事」:這是為大多數人民的利益著想,就是苦惱了少數的眾生,但還是饒益了多數的眾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 四種他勝處法(7)明舍菩薩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 四種他勝處法(6)具不具犯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