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教育中可以存在「欺騙」嗎?

教育中可以存在「欺騙」嗎?

一些家長很困惑,在面對兒童的教育問題上,是要一直保持真實性,還是可以摻雜一些「欺騙」的成分?有的家長認為,由於孩子對事情領悟力與把控力還不完善,因此偶爾的「欺騙」可以為孩子增加信心等良好的幫助。那麼,究竟哪個說法是對的呢?專家為您詳細講解。

教育中可以存在「欺騙」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有一位媽媽在參加家長會的時候被告知,他的孩子是全班裡最差的孩子,安靜的時間不超過三分鐘。而這位媽媽回家之後並沒有把原話告訴孩子,而是騙了孩子,媽媽說;「老師表揚你啦,說你現在能安靜三分鐘呢,太厲害了,希望你繼續加油。」

這個孩子特別高興,逐漸的,他可以安靜的坐著五分鐘、十分鐘,甚至更久。最終,這個孩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

另一個學生,語文每次考試都很差。有一次,這個孩子語文考試只考了12分,老師問他為什麼總是學不好語文,孩子說不喜歡語文課,上課就沒認真聽講。老師騙他說:「你不喜歡語文都能考12分呢,說明你非常聰明,要是再努力一點,肯定會特別好的。」

於是,孩子真的聽了老師的話,下次語文考試考到了20分,老師又騙他說太聰明了,稍微一用功就進步了好多,最後這個孩子一點一點進步,終於有一次語文考試考了全班第一。

而這名老師運用的這種「欺騙」的方法,讓班裡的每個孩子都感覺自己非常聰明。無論這位老師接手的班級是多麼差的班級,只要經過一年時間,班級的整體水平都會直線上升,甚至比其他更優秀學校的成績都要好。

而世界上最大的「騙子」,名叫羅森塔爾,他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有一次他來到一所學校,隨機挑選十幾個孩子,告知他們都是天才。

經過八個月後,校長與老師驚喜的發現,這十幾個孩子都有了非常大的進步,真的慢慢變成了「天才」。這個效應後來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又名「期待效應」。

而這個效應是每個老師都應該學到的內容,可以從中得到領悟並且運用自如的老師,都成為了優秀的老師。但是,大多數老師並沒有真正吸收,而是赤裸裸的將真實的一面告知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

有的家長會感到自己的孩子與同齡的孩子相比,總是幼稚一些。這個恰恰是個好消息,幼稚的孩子會給予家長更多「欺騙」的機會。如果一個孩子很老成,那麼他一定對父母的「欺騙」無動於衷,於是就失去了很好的鼓勵他們進步的機會。

那麼,為什麼「欺騙」會有這麼大的功效呢?

專家指出,人的行為形成會由三個階段構成,即先定為、再裝為、後變為。現在,以我們期望孩子成為愛學習的人為例,為大家詳細講解。

先定為:我們可以用任何方法告訴孩子他是愛學習的。可以對孩子說他是愛學習的好孩子,對別人也說他是多麼的愛學習,並且平時就像他就是愛學習的孩子一樣對待。

再裝為:最初,孩子可能會認為你講的話很奇怪,但是如果有一天他聽到了別人把他列為愛學習孩子的榜樣時,他可能就要去試一下愛學習到底是什麼感覺。

而當他真的做出愛學習的行為時,旁人一定會加以肯定:他果然愛學習呀。得到了一連串的肯定後,孩子就會裝成愛學習的樣子,慢慢的,他裝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裝的對象就會越來越廣。

後變為:經過了上一階段,孩子會逐漸形成了愛學習的習慣。他就會認為自己就是愛學習的孩子,學習本身就是他應有的狀態。於是,愛學習模式塑造成功。

心理學家曾經過研究得出結論:想讓別人變成什麼樣的人,首先就應該以他就是這樣的人對待。而俗話說,謊言說千遍就成為真理,如果所有人都認為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那麼這個人就會變成這樣的人。

因此,老師以及孩子的家長,都應該遵循這個定律。首先,老師和家長應該認為孩子就是聰明的、可愛的、有愛心的、勇敢的、堅強的等等美好性格的孩子,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會成為最優秀的孩子之一。

而如果你總在說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其實這也是一種「欺騙」,只不過是讓孩子成為不優秀的人了。因此,到底運用哪種「欺騙」,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地帶親子網 的精彩文章:

孩子脾胃虛弱有哪些表現?
准媽媽怎麼吃可以緩解妊娠期便秘?

TAG:寶寶地帶親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