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奶茶這件事,清朝皇帝早就玩出了新花樣?

奶茶這件事,清朝皇帝早就玩出了新花樣?

奶茶,街頭商場隨處可見。天氣冷了,捧上一杯熱奶茶;心情不好,喝上一杯奶茶。奶茶,也被戲稱為「續命良方」,似乎已成了現在年輕人的專屬標誌。

而若要追溯起來,這種奶與茶結合的形式,早先是出現在游牧地區。因游牧民族以牛羊、乳製品等高蛋白、高油脂食物為主食,茶葉可促進消化解油膩、為人體提供維生素,茶成為游牧民族不可或缺之物。

在唐朝時期,茶葉通過茶馬互市進入西部游牧地區後,逐漸有了奶茶,且漸漸發展為游牧民族慣有的飲茶習俗。到了清朝,因統治者為滿族,這些游牧文化習俗也隨之引入,在封建制度達到頂峰時期,清宮裡將這種游牧奶茶玩出來新花樣,也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

現在的奶茶,主要以碎茶為原料,加上植脂末、或是鮮牛奶,再加一些珍珠布丁等配料,而游牧民族的奶茶,以鮮奶、酥油等為主料,天然奶製品,搭配以一些輔料。

清宮裡的奶茶在原料上便很講究,康熙皇帝創製了用七十五頭奶牛輪流為御膳房供應鮮牛奶的制度,將每天供應的牛乳,按量交至茶房、茶膳房,用來調配奶茶;在配料上則花樣翻新,比如,有這麼幾種奶茶:

炒麵奶茶:奶茶中加入炒麵而成;

瓜子奶茶:即加瓜子;

黑奶茶:即奶加入糊狀的奶皮子調製而成;

紅奶茶:用黑奶茶和奶調製而成。

通過加入瓜子、芝麻等輔料,以增加奶茶的口感、提升香氣、增加營養。除了在用料上有所講究,對於熬制奶茶的水也很講究。

乾隆皇帝認為,「水以最輕為佳」,特製銀斗比較各區的水,得出烹茶泉水以「玉泉山天下第一」的論斷。《養吉齋叢錄》中記載:「玉泉山之水最輕清,向來尚膳、尚茶日取水於此,內管領司其事。」因而清宮裡奶茶製作也沿襲了用玉泉山的水的慣例。

清宮裡奶茶的配置,由專門機構統一提供,按照一小桶奶茶所需的原料:牛乳三斤半,黃茶二兩,乳油二錢,青鹽一兩。

有了這些基礎的原料,還需要一定水準的熬茶技藝。為此,光祿寺專門備有11名蒙古熬茶人,主要承接朝廷設置筵宴時熬制奶茶。而皇室日常飲用的奶茶,則是多在御茶房、茶房加工,或由自定加工出,《國朝宮史》記載「奶茶不由御膳房供應,由儲秀宮的小茶爐供應。一來近,二來章太監乾淨可靠」。

奶茶除了日常飲用,也會在一些最高等級的筵宴、祭祀活動中,以「進茶」儀式出現,同時也有皇帝的賜奶茶儀式。

與此同時,作為承載奶茶的用具,奶茶具伴隨而生,有日常使用、也會作為賞賜品在禮儀中出現。主要有奶茶壺、奶茶桶、奶茶碗等形制,因這些器具帶有禮儀性質,在品種、造型、與裝飾。

宣統銀鍍金鳳奶茶桶

奶茶壺:以金屬材質為主,容積較大,注重裝飾。一般用於盛放熬好的奶茶,遇到盛大筵會等活動,先將煮好的奶茶裝入奶茶壺,再分別倒入茶碗中。

奶茶桶:斟茶用具,遇上圍獵等野外活動,可以此盛放奶茶。

奶茶碗:日常用具,矮圈足口徑大,清宮裡的奶茶,往往是當作「小吃」食,而非生津止渴,因而碗形較大。

「舊俗最重奶茶」,因清朝的重視,奶茶也成為清朝飲茶習俗的重要特點。到了現在,傳統意義上的奶茶仍然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存在於西北、西南遊牧地區。

回歸到日常生活中,茶就是一種很日常的飲品,既可以是現在的街頭所見的奶茶,也可以是游牧地區日常飲用的奶茶。不少年輕人對奶茶很是熱捧,卻認為喝茶這件事是上一輩老派的行為。而各式各樣的奶茶,都有源頭可尋,不妨抱著開放的心態,嘗試與欣賞不同的美。

越陳越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香記生活家 的精彩文章:

古人眼裡的山水究竟跟我們有哪些不同?
把握茶的最佳賞味期,更容易泡出好茶!

TAG:茶香記生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