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槍上為什麼要綁紅纓?古人智慧超然,用兩字便可概括

古代槍上為什麼要綁紅纓?古人智慧超然,用兩字便可概括

人們常說的「十八般武藝」其實就是「十八般兵器」,「槍」就是其中一種,在我國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

槍由利刃和棍棒組成,威力巨大,是古代戰場上常見的兵器之一,由於其綜合性能優越,又被稱為「百兵之首」,劈、擋、投、刺作用靈活,這又使我們想到了另外一種兵器「矛」。

許多人的思維里「槍」和「矛」是一種兵器,而筆者這裡用了「另外一種兵器」來形容,事實上雖然槍和矛雖然樣子有些類似,但卻是兩種兵器,若追溯歷史,矛在歷史上的出現還要比槍早的多,而槍正是在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中張飛用的是「丈八蛇矛」,為什麼不說是「丈八蛇槍」?因為一字之差,意思完全就變了,矛頭要比槍頭大,形狀上矛刃扁平,怪狀頗多,而槍刃多為三角眼菱形,多為對稱形狀。

而外型上還不是兩者最大的差別,最大的差別還在於桿的材質,矛可歸類為重兵器,多以棗木或精鋼等硬物製成,基本上沒什麼韌性,重量動輒七八十斤,而槍則恰恰相反,其桿不僅韌性極佳,且輕便易用,對使用者沒有太大臂力上的要求,也是由於這種原因,矛逐漸被槍所替代,宋朝之後很難再見矛一面,所以說三國中張飛使矛,趙雲使槍完全是兩個武器兩種概念,千萬不可混為一談讓人笑話。

矛的種類其實並不多,而槍的種類就頗為繁瑣,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當屬「紅纓槍」,即在槍頭與桿的連接處綁上紅纓,如果你認為如此做法只是為了美觀,那說明你還太年輕了。

在槍上綁紅纓這種做法完全可以體現出古人超然的智慧,而這種做法其實可用兩個字加以概括,那便是「吸血」。

槍頭的菱形形狀殺傷力巨大,相當於放血槽,刺進人的身體之後便會血流不止,可以想像的是流出的鮮血會順著槍頭流到槍桿,再流到人的手裡,戰場殺敵容不得半點疏忽,若是槍桿沾滿了鮮血又會怎樣?估計使槍的人連握都握不住,而增加了紅纓的槍恰恰可以產生「吸血」的作用,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此外還有一些附加的「好處」,比如說在快速劈刺的同時,槍上紅纓還可以有遮擋敵人視線和迷惑敵人的作用,所謂的大戰三百回合往往都只是一瞬間便分出勝負,別小看這一點點的迷惑,極有可能扭轉戰局。

而在戰場上面對的不可能是一人,所以士兵們不肯能刺完一槍再不緊不慢的拔出槍頭,而在拔的這個過程中,紅纓又能起到「加速」的作用,沾染了鮮血的紅纓又能加固槍頭和桿之間的連接,使槍頭越戰越牢固。

一個小小的紅纓設計竟然能產生如此多的作用,你還能認為它僅僅是為了美觀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離怪談 的精彩文章:

上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批只有兩個字
中國有南京西京北京,為什麼沒有東京?原來是我們誤會了

TAG:五離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