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庫薩哲學的近代影響史

庫薩哲學的近代影響史

試論庫薩哲學的近代影響史

李華

提 要:庫薩作為中世紀晚期系統闡明上帝的內在性存在的思想家,對近代哲學的深度影響在20世紀初以來得到西方學界的普遍認可,但由於庫薩哲學大體上是借道於布魯諾等並不顯赫的義大利哲學家而反哺中歐哲學的,因而長期隱而不彰。在那之後,不同時期的學者對於他的影響史的具體描述也不盡相同,這更增加了考辨的困難。本文以不同時期與地域為線索,對庫薩哲學的近代影響史加以鉤沉。

關鍵詞:庫薩;上帝;笛卡爾;布魯諾;萊布尼茨

一、庫薩的歷史定位及其與後世哲學的關係

庫薩 (NicolausCusanus)終其一生對於上帝之內在性的思考 (參見李華,2011),以及他在三個時期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表述方式,使得他的思想構成了西方哲學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環。西方學界經過一個世紀的研究,對於庫薩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對於近代思想的巨大影響並無異議,但對於它具體如何重要以及如何發生影響,卻並無定論。我們該如何在中世紀晚期到早期近代之間的這段思想史上給這位思想者一個恰當的歷史定位呢?

一種較為流行的觀點是,庫薩在笛卡爾之前便開啟了近代哲學。庫薩被稱作 「近代形而上學的開端」(Schulz,1957:13)、「近代門檻處的思想家」(cfGestrich,1990)、「現代性黎明時」的柏拉圖主義者和 「中世紀與現代之間的過渡人物」 (cfMoran,2008:9—29)。這些定位都認為庫薩思想中不僅有了近代哲學的因素,還在相當程度上開啟了近代哲學。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庫薩不是一個中世紀人,庫薩研究界一個世紀以來的典型做法是,將庫薩置於中世紀至近代的轉捩點上,承認庫薩思想在總結中世紀哲學和開啟新時代哲學兩方面都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在這個意義上,霍夫曼說庫薩是 「西方中世紀的最後一位偉大的基督教思想家」,同時也是 「近代哲學的奠基者」(Hofmann,1947:9)。

也有學者對庫薩思想的這種定位提出質疑,因為這涉及劃分近代思想與中世紀思想的「標準」問題,而在這一點上學者們是有分歧的。例如海姆索特認為通行的評價中對於思想史的時代劃分來源於啟蒙的價值體系,而他認為近代哲學和中世紀的思辨有著共同的土壤、共同的生活源泉、共同的宗教,近代和中世紀 「內在地交織在一起」,因而中世紀和近代的許多基本線索和哲學主題都與古代的不同,中世紀思想的關鍵形成期在14世紀,那之前的思想尚在古代哲學的框架之內。中世紀自14世紀開始才有自己的術語、概念和體系,這才使得16、17世紀的新哲學得以可能。在這個新的思想史劃分框架中,海姆索特將埃克哈特大師至庫薩的德國思想視為近代哲學的萌芽時期。(cfHeimsoeth,1954:4—16)

將庫薩思想視為中世紀與近代之間的過渡,或者視為近代思想之開端,這種思想史定位的共同點在於:承認庫薩思想與近代哲學的親緣性。但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除了對布魯諾的直接影響,庫薩的學說在他身後不久就沉寂了。庫薩的作品自16世紀就未再版過,直到19世紀下半葉才被重新發現和被研究,H 里特最先發現了庫薩的重要意義。(cfRiter,1850)庫薩所處的新舊交替時代,對於其哲學的命運是災難性的,我們無法找到文本佐證庫薩與近代哲學的直接性關聯。(cfRiter,1939/40:111)然而霍夫曼、希爾斯貝格等研究者強調,儘管用通常手段很難證明德國哲學與庫薩哲學的相關性,庫薩對近代哲學的間接性影響仍有跡可循。

近代哲學發展主線上的哲學家,包括笛卡爾、迦桑迪、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等人,每一個都從布魯諾獲益良多,但是由於布魯諾被判為異端的緣故,沒人敢於承認這個思想淵源。希爾斯貝格認為,布魯諾的 「萬有合一說」 (Aleinheitslehre)將庫薩的相合哲學改造為同一性哲學 (Identittsphilosophie),然後經斯賓諾莎的思想體系,影響了萊布尼茨單子論中的「先定和諧」思想,並且也表達在歌德的如下思想中,即上帝與世界、靈魂與肉體之間不是分離的。如此一來,庫薩對 「無限性」概念的思考,對統一性、自我性、整體性等概念的變革,經由布魯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的線索,就間接地影響了德國觀念論。我們從康德學說中 「先天綜合的」統一性、費希特的 「純粹自我」、謝林的 「同一性哲學」、黑格爾的思辨性絕對精神,直至施萊爾馬赫的思想中,都可以窺見這一影響的蹤跡。希爾斯貝格指出,「間接影響」往往是一個解釋問題,因為缺少文獻的支撐而容易遭到質疑,因此他主張不去談論庫薩對德國哲學的 「影響」,而僅僅談論兩者之間的近似性。 (cfHirschberger,1978:8—10)

然而我們不可過分強調這種近似性,因為庫薩哲學與後來的哲學之間有著不容否認的時代差異。新近的一些庫薩研究批判早期庫薩研究中用近代哲學視角解讀庫薩哲學,進而將庫薩推上近代哲學第一人的神壇的做法,認為這種解讀方式忘記了庫薩學說的真正意圖。當庫薩思索上帝在世界中的無處不在,並以 「潛能 -實現」的格局推動著萬物生髮與行動時,萬物 (包括人)並未成為一個個封閉的、獨立的類主體性結構。相反,萬物始終需要上帝的支持,萬物的力量和活動都是上帝力量的顯現,萬物都是上帝的榮耀。另一方面,庫薩思想也不可歸結為近代的主體性哲學。當庫薩討論人類精神中無限精神的內在性,從而給予人類精神極大的自由和力量時,庫薩那裡的人類精神並不是自身具足的和自我奠基的,也始終不能確證自己已經完全把握到無限者。人類精神始終試圖在有限的自身之內以有限者的方式去認識上帝和世界,因而始終在 「猜想」(conicere),而不是 「征服」(subicere),即依照人類思維的種種標準征服現實。(cfBocken,2003:51—63)因此卡西勒用康德先驗自我的哲學解讀庫薩哲學的做法,受到康迪亞克的批判。(cfGandilac,1953:142)

因此,雖然庫薩思想經由布魯諾對後來的哲學家們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客觀上構成後來的一些思想的源頭。但我們的任務不僅僅在於通過比較指出庫薩思想超前的預見性,而且試圖在與近代重要思想家的比較中指出庫薩思想的獨特性。

二、對布魯諾及早期歐陸哲學的影響

庫薩身處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年代,在年輕時就意識到了自己時代的 「新運動」。在帕多瓦求學時期,他就與當時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交往甚洽。彼特拉克式的人文主義者們感受到時代的新風,感受到個體生命的美好與自由,他們歌頌人的 「新生」,展示人的才華和力量。歌頌個體生命的時代基調影響了庫薩,然而庫薩和人文主義們畢竟是不同的,儘管在一些重要的問題上他和人文主義者相契。他最終和人文主義者們分道揚鑣,自1640年代起,他與義大利人文主義朋友們的通信變少了。(cfSeidlmayer,1953:5)

賽德麥爾認為,庫薩對個體生命的強調是在思辨的意義上、在存在論的層面上,而不是如同一般人文主義者那樣在體驗的意義上而言的。(cfSeidlmayer,1953:9)在庫薩的思想中,個體對自身力量的確信,來自他對內在於自身中的無限精神的確認。人類精神與無限精神之間是 「外展」與 「內包」的關係,這使得人類精神的每一次活動都根源於神聖者的某種 「內包力」的自身展開,在這個意義上,個體精神如同創造的上帝一樣偉大,是「第二上帝」。人類越是通過精神的活動創造出自己的文化世界,人類自身也就越完滿,就越證明了無限精神之大能。我們可以說,在庫薩這裡,對個體力量的每一次體認都是神正論的,他對個體力量的強調,相比人文主義者單純的體驗性而言,是在一個更根本的層面上進行的,個體力量在庫薩這裡是有更深根基的。此外,庫薩的個體也不是孤立的,而是被編織進了宇宙當中。作為統一性的宇宙以限定的方式內在於每個個體中,因而個體以概念的方式在自身中包含著萬物,因此庫薩這裡個體的自由也不是一種抽象的、脫離一切的自由。

庫薩對他身後的人文主義者的影響僅限於費奇諾和皮科。(cfSeidlmayer,1953:36)他們三位都曾致力於搜索古代的手稿並從事翻譯工作。他們的神學思考都深受當時流行的柏拉圖主義思想的影響:庫薩是 「自博埃修之後第一個閱讀完整的 《巴門尼德篇》的人」,費奇諾則翻譯了 《巴門尼德篇》,給出一份更為正確和經典的譯本。(cfKlibansky,1941:29)

和庫薩一樣,費奇諾和皮科也嘗試對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思想進行融合,在對上帝與萬物關係的思考中,此二人也試圖表達出上帝與世界之間那種既超越又內在 (ubiqueetnusquam)的關聯。(cfBeierwaltes,1985:217—220)

布魯諾毫不諱言他對庫薩的私淑之誼,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位老師。在術語使用、體系論證和一些基本觀點上,布魯諾都沿用了庫薩學說,克萊門斯認為布魯諾思想中 「最好的、最真的、最持久的東西」都取自庫薩。(cfClemens,1847:145—161)黑格爾將布魯諾的核心思想概括為,「一個有生命的東西、一個世界靈魂瀰漫著整個世界,它是一切的生命」,它就是布魯諾所說的一切事物的 「生命的統一性」。它內在於萬物之中,是萬物的「創建者、產生者」,是 「在自身裡面具有作用性並且只有在這種作用性中才繼續保持自身者」,它就是 「形式」。布魯諾 「堅持形式 (起作用的東西)和質料的統一,堅持質料本身就是有生命的」,「形式乃是質料的能力和內在生命」。(參見黑格爾,1959:347—366)布魯諾拋棄了庫薩那裡與內在性始終形影不離的超越性維度,他認為 「形式」不具有超出質料之外的維度,形式與質料相統一,質料自身就是形式,質料本身就是精神。世界本身就具有靈魂,世界成為了自身活動著的,不再需要上帝的內在支撐,而是自我奠基的。正如黑格爾所說的,布魯諾的思想是斯賓諾莎主義的、泛神論的。我們甚至可以說它離無神論也相去不遠。

在布魯諾之後,歐洲思想界對庫薩思想的繼承和改造大都是間接的 (通過布魯諾的隱性傳介),而不是通過直接閱讀與評論進行的。考慮到布魯諾的書籍長期遭禁,他對學界的影響雖然巨大,但學界對他的思想往往是 「用而不言」。笛卡爾強調人的理性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看作一切真理與知識的終極審核者。儘管在這個體系中笛卡爾為上帝保留了一席之地,給出了一個類似安瑟倫的上帝 「存在論」證明,然而笛卡爾那裡的上帝是第二位的,是從 「我」所具有的一個清楚明白的 「上帝觀念」中被顯示出來的,並以人類理性所認可的方式確證了廣延世界的存在。不僅如此,在笛卡爾看來廣延和思維都是自身封閉的、自我奠基的實體。這樣的新世界觀在布魯諾的質料學說中最先被表達出來,並在近代的哲學思想中逐漸成為不言自明的前提。

布魯諾以來的內在性世界觀對斯賓諾莎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斯賓諾莎的思想體系中,只有一個實體,他把這個實體叫做 「神或者自然」(deussivenatura)。「神是唯一實體。宇宙間只有一個實體,而且這個實體是絕對無限的。」(斯賓諾莎,1997:命題十四)「一切存在的東西,都存在於神之內,沒有神就不能有任何東西存在,也不能有任何東西被認識。」(斯賓諾莎,1997:命題十五)斯賓諾莎對上帝的這個描述看似和庫薩非常相似,然而在斯賓諾莎的思想中,上帝完全沒有超越性,上帝與世界 (他稱之為 「自然」)相同一,上帝居住且僅僅居住在世界裡,神聖精神完全散布自身於萬物里,它失去了傳統基督教中的人格神身份,斯賓諾莎的思想因此被標記為 「泛神論」。神和自然重合,神不再是自然的創造者。世界反過來具有了神性,或者說,世界自身就是神,是唯一的實體。這個唯一實體,以兩種方式向我們人類顯現,即作為廣延 (resextensa)或者作為思維 (rescogitans)顯現。廣延和思維是唯一實體的兩種屬性。(參見斯賓諾莎,1997:命題十四)實體和屬性之間並不是因果關係,屬性是實體的表現。斯賓諾莎在表達方式上十分接近新柏拉圖主義傳統的層級流溢學說,但是與同處這一傳統的庫薩不同,被表現者 (神)和表現者 (屬性)相互內在。———而在庫薩那裡,無限精神 (神)的不同層級的外展 (explicatio)總是以各自的方式被限定、因而不是完全無限的,不能與無限者相等同。康迪亞克強調,庫薩絕沒有宣稱「無限存在與有限現象之間的同一性」。(Gandilac,1953:403)

通過比較庫薩和布魯諾、笛卡爾、斯賓諾莎,我們看到 「世界的本原和根據內化於世界當中」這一新世界觀是如何逐步演進和變化的。

脫胎自庫薩內在性思想的這個自我奠基、自身運動的世界,是近代哲學和近代自然科學發生的起點。

三、對德國哲學的影響

施萊格爾稱庫薩是 「偉大的德國人」、 「比萊布尼茨更深刻的思想家」。(cfGandilac,1975:21—38)庫薩在上帝的內在性存在的基礎上達到了如下結論,即 「萬物在萬物之中」。尤其在其思想發展的中期階段,庫薩對神聖精神和人類精神之內在關係的探討,就賦予精神性個體以度量外部事物並通過猜想的方式將整個世界納入其思想世界中的能力,並且由於這種能力,個體處於與其他個體、與整體的普遍關聯當中。這種與萊布尼茨的單子極為相似的個體精神,被奧德布萊希特稱為 「德國思想的本質結構」之一,並認為庫薩在這個意義上使德國精神 「第一次獲得充滿內容和形式的身份認同」。(cfOdebrecht,1934:4—5)在里特看來,庫薩和埃克哈特是 「德國獨特的、不同於古代和傳統的世界觀和世界現象之原則的開端」,因此他十分同意范斯汀伯格視庫薩為 「一位德國思想之父」的看法。(cfRiter,1939/40:111—112)庫薩思想對德國哲學的影響是一個非常宏大的主題,限於篇幅,我們這裡只以萊布尼茨、康德和黑格爾的一些典型學說為例,略作探討。

通過布魯諾的中介,庫薩思想間接地影響了萊布尼茨。在萊布尼茨的哲學中,單子是一種徹底觀念性的存在,它雖然體現於具體事物中,但它自身作為統一性本身,並不具有廣延,也不可分。每個單子都是一個微觀宇宙,每個單子都有絕對的獨特性,它從自己獨特的視點表象和知覺著整個世界,而這種表象方式早在上帝創世時就規定好了。 上帝並不是以一種外在的、偶然的方式,隨時對我與外部世界的關聯進行干涉,在單子誕生之初,上帝就預定了所有單子之間的和諧共生,就是所謂 「先定和諧」。萊布尼茨像庫薩一樣思考上帝的內在性,認為每一個單子的表象方式,以及由單子構成的宇宙整體的和諧,這本身都是上帝力量的顯現。在這個意義上,萊布尼茨認為單子論其實就是神正論。

萊布尼茨單子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單子沒有窗口。「無法解釋,一個單子如何能被任何一個別的造物變更性質,或者內在地改變……。單子沒有可供任何事物進出的任何窗口」(Leibniz,1898:219)。這不是說在現成的意義上,一個事物不能推動或作用於另一個事物,而是說任何單子都有它自身的一個小的意義世界,它在這個世界中欲求與感知。換言之,表面看來是單子直接在與世界打交道,實際上是單子在與它自身對世界的感知打交道。海姆索特認為,靈魂概念在萊布尼茨的單子論中達到了一個 「高峰」,作為單子的靈魂是完美的自為存在,一切都被吸納到靈魂中。相比之下,笛卡爾還區分了內在 (dasInnere)和外在(das?uere)、思維與廣延;而在萊布尼茨這裡,靈魂所思所感的一切都產生自內部,外界無物進入這個內在實體,甚至不能作為誘因起作用。(cfHeimsoeth,1954:112—117)

庫薩並不認為人類精神能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小世界,而且他還謙遜地承認,即便人接近上帝、認識上帝的一切努力,最多也只是對上帝的一種猜想;而萊布尼茨的單子則全面縮回自身之中,而且以自足主體的視域來看待上帝。萊布尼茨就是以這種視域下所見的上帝之內在存在來為上帝辯護的。萊布尼茨認為單子自身的存在方式就代表了上帝的內在性,不需要再給上帝的內在存在另尋地盤。在人作為主體的自足性這一點上,萊布尼茨毋寧更接近笛卡爾,萊布尼茨單子論中一些為人熟知的要素,都明確體現出他對笛卡爾的主體觀的繼承。這是理性主義時代的一幅典型的主體主義世界圖景。人作為獨立的主體,縮回自身內部,以一種相當悖謬的方式得到自由:表面看來,它完全獨立,單憑居於單子內部進行感知這一視域,便認為自己足以察知整個宇宙,甚至洞見上帝內在存在的奧秘,但單子明明都是被束縛於自身之內的,這樣得到的自由,還是真正的自由嗎?

不僅個體的單子是自足的,而且從個體自身的角度來看,整個世界也是自足的,這一點主要體現在萊布尼茨的 「充足根據律」當中。「既然這全部細節本身只包含著另外一些在先的或更細的偶然因素,而這些因素又要以一個同樣的分析來說明其根據,所以我們這樣做是不能更進一步的。充足根據或最終的根據應當存在於這個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Leibniz,1898:238)單子之間相互和諧一致,構成一個與這些簡單單元不相衝突的整體,這個整體不是一個個孤立要素的外在集合,而是相互協調的諸實體的最完美的體系,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這就是說,無論我們是否能理解世界本身更深的根據,我們至少可以肯定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可理解的體系,其中不存在任何不可理解的東西,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世上萬物都是有根據的,而不是空虛的或純偶然的。萊布尼茨的充足根據律,以及宇宙間和諧的整體關聯,是一種神正論,「沒有這一偉大原則,我們將無法證明上帝的臨在」。(萊布尼茨,2007:135)它同時也是對世上事物的讚美:「我的和諧系統把上帝的神聖圓滿性頌揚到超乎人們所曾想到的之上……,也將有助於獲得比人們迄今曾有過的更偉大無比的關於被造物的觀念」。(萊布尼茨,1982:338)

萊布尼茨認為,上帝與造物之間的關係不僅是發明者與機器的關係,還是父與子、君王與臣子的關係。也就是說,上帝並非在創世之後將造物拋開不管,不僅如此,他與造物之間還是生命與生命的關係。(cfLeibniz,1898:266)

本文說到的近代思想中世界的自足性,並不是指世界的存在無需上帝的支撐,而是指理性立足於世界內部,便可以解釋世界萬物,而絕對者只是這套解釋話語中的一個要素,它雖然崇高,但也已經是理性化的了(即被理性擺置到 「崇高」之位上的)。簡言之,理性無需開放自身,理性自身是封閉的。

而在庫薩那裡,問題的面貌有所不同:(1)庫薩並不認為人的精神是自足的,而是認為在人的任何活動中,都為上帝讓出了某種自身無法確定、無法認識的空間,如果說庫薩這裡人的精神可以用 「單子」來稱呼的話,那麼這些單子不僅是有窗口的,而且人也時時在生活中通過接觸上帝的內在存在,而與其他單子發生互通。(2)庫薩當然也能接受 「充足根據」這一點,每一事物必有其存在的根據,但判斷其存在的根據是否充分則不屬於人的事務,而是只有上帝才能完成的,因為人對上帝、對世上的事物的認識,說到底都只是一種猜想,這意味著人對事物根據的把握總是不充分的,更遑論判斷其是否充分了。(3)雖然在庫薩那裡,「和諧」最終也是通過同一個絕對者的內在存在而得到的,所有個體都以各自的方式依賴於同一個絕對者,但是在庫薩那裡,個體相互之間、個體與外在世界之間發生了間接的相互作用,因而它們之間的和諧並非 「先定」的,而是當下便通過上帝達到和諧的。這就是說,個體和上帝之間,並沒有像萊布尼茨那裡一樣隔著一個封閉的理性化世界。

康德的哲學是主體哲學,用啟蒙的主體為其生活世界立法。在康德的時代,思想史的發展已經牢牢確立人的世界為一個獨立的世界,主流思想的注意力不再像庫薩那樣放在一種「能超越於世界之外而又成為世界之根基的力量,如何能內在於世界」的問題上,而是以這種內在性為當然的前提,認為世界中的種種事情就足以體現絕對者的存在了,人所要操心的只不過是如何在這個內在性世界中安家的問題。康德的先驗演繹是這一思想努力的一個典型代表。一些庫薩研究者停留於表面化的對比上,如卡西勒、奧德布萊希特樂於將庫薩對人類精神的諸層認識能力與康德的先驗演繹進行對比研究,發掘出庫薩思想的 「超前性」,施塔馬赫甚至認為庫薩那裡也存在某種意義上的 「先驗演繹」,甚或 「先驗存在論」。(cfStalmach,1975:86)這些研究者忽視了我們這裡所說的時代差異。

康德的先驗演繹追問的是,概念是如何對人而言成為可能的?圖式論回答了這個問題。圖式並不是人為加進去的東西,而毋寧就是概念的意義顯現自身的那個時間性過程本身。也就是說,概念是人對諸現象的統一性、整體性的一種洞見。在康德看來,概念的意義的展現,完全可以通過人的理性能力達到。而相比之下,庫薩那裡的神聖精神及其力量的顯現卻是一種人格性的顯現,即上帝如親臨般觀照人,以此為基礎,人才能看到上帝的顯現。因此他的顯現無論從根據還是從方式來講,都不取決於人的理解能力,人對上帝進行的把握,始終只能是一種不充分的猜想。所以20世紀上半葉的學者們用康德先驗哲學去解讀庫薩哲學的做法,如康迪亞克所言是對庫薩的誤讀。(cfGandilac,1953:142)

庫薩研究者們也十分關注黑格爾辯證法與庫薩的親緣性。黑格爾儘管從未援引庫薩,在其哲學史中從未探討庫薩,然而經由哈曼,黑格爾很早就得知了 「對立面的相合」,而哈曼的這一原則可以追溯到布魯諾。新柏拉圖主義研究專家哈夫瓦森 (JensHalfwassen)勾勒出「普羅提諾 -託名狄奧尼修斯 -愛留根納 -庫薩 -布魯諾 -哈曼 -黑格爾」這一發展線條,並認為在庫薩和黑格爾那裡,「對立面的相合」 的原則都旨在使矛盾律失效。(cfHalfwassen,2004:77)莫茨克認為,沒有人比黑格爾更接近庫薩的思想,就好像西方思想的道路在黑格爾那裡到達了這樣一個點,在那裡,庫薩曾經試圖克服的任務,在一個哲學意識的新歷史階段重新展現出來了。(cfMetzke,1961:216)康迪亞克認為庫薩和黑格爾是同一個柏拉圖傳統的追隨者,擁有相同的基督教根源,因而具有可比性。(cfGandilac,1975:21—38)他認為,在某種意義上他是黑格爾的一位先驅。(cfGandilac,1953:201)

但不可否認,庫薩的 「對立面相合」和黑格爾的辯證法有極大的區別。黑格爾消除了上帝不可認識和不可接近的一面,絕對知識是人可以達到的狀態。在他那裡,自我反思是神聖者的基本特徵,自我認識著的精神以思想的方式將一切現實性包含在自身之中,連人類文明史都不過是絕對精神不斷自我展開與自我揚棄的過程。而在庫薩那裡,這幅極端內在化的上帝面貌是不存在的,上帝作為對立面的相合,超出了人的一切認識能力。

結 語

庫薩思想在客觀上的確構成了後世一些思想的重要源頭,也為後來的思想開闢了一些道路,但展現這一點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突出庫薩思想本身的特點。

與近代哲學的 「人作為自足的出發點」這一根本立場相比,庫薩哲學顯現出其差別。近代從笛卡爾哲學以來逐漸發展壯大的主體性學說,是要把一切異己的東西放置在思想著的人的對面,把世界逐步納入理性之中,讓它們臣服於理性的設置和安排。海姆索特指出,這種做法只有近代才有,而且從笛卡爾、貝克萊到斯賓諾莎再到康德,有一個逐步強化的趨勢;而在中世紀,外部世界是自在的世界。(cfHeimsoeth,1954:118—130)雖然在庫薩那裡,人作為絕對精神的肖像,具有度量外部世界,進而創造自己的思想世界的能力,因而是「第二上帝」,並且庫薩那裡對有限精神諸層次 (感性、知性、理智)的描述,這些因素都使得人們很容易把庫薩哲學與近代哲學聯繫起來,並把庫薩哲學作為近代哲學的開端。但是,這樣一種將二者簡單關聯起來的做法,沒有看到主體在庫薩這裡與近代哲學那裡的巨大不同。在庫薩那裡,人固然可以說是主體,但上帝更加是主體,而且是最終的主體。上帝賦予人認識結構,而人作為主體,其力量是通過絕對主體的內在存在而贏得的。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宗教研究中心責任編輯:毛 竹)

參 考 文 獻

黑格爾,1959,《哲學史講演錄》(第三卷),賀麟等譯,商務印書館。

萊布尼茨,1982,《人類理智新論》,陳修齋譯,商務印書館。

萊布尼茨,2007,《神義論》,朱雁冰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李華,2011,《尼古拉·庫薩的內在性思想》,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斯賓諾莎,1997,《倫理學》,賀麟譯,商務印書館。

Beierwaltes,W,1985,DenkendesEinenStudienzurNeuplatonischenPhilosophieundihrerWirkungsgeschichte,VitorioKlostermannVerlag

Bocken,I,2003, 「KonjekturalittundSubjektivittEinigeAnmerkungenzurPositionderGeistphilosophiedesNicolausCusanusinderneuzeitlichenPhilsophiegeschichte」,NicolausCusanus:PerspektivenseinerGeistphilosophie,hrsgvHSchwaetzer,RodererVerlag

Clemens,FJ,1847,GiordanoBrunoundNikolausvonCuesEinephilosophischeAbhandlung,WitmannGandilac,MD,1953,NikolausvonCues,LSchwannVerlag

Gandilac,MD,1975,「NikolausvonKueszwischenPlatoundHegel」,NikolausvonKuesinderGeschichtedesErkenntnisproblems,hrsgvRHaubst,MathiasGrünewaldVerlag

Gestrich,H,1990,NikolausvonKuesLebenundWerkimBild,DokumentationinZusammenarbeitmitderLandesbildsteleRheinlandPfalzundderCusanusGeselschaftBernkastelkues

Halfwassen,J,2004,PlotinundNeuplatonismus,VerlagCHBeck

Heimsoeth,H,1954,Diesechsgro enThemenderabendl ndischenMetaphysikundderAusgangdesMitelalters,WKohlhammerVerlag

Hirschberger,J,1978,DieStelungdesNikolausvonKuesinderEntwicklungderdeutschenPhilosophie,FranzSteinerVerlagGmbH

Hofmann,E,1947,NikolausvonCues:ZweiVortr ge,FHKerleVerlag

Klibansky,R,1941,Plato sParmenidesintheMiddleAgesandtheRenaisance:AChapterintheHistoryofPlatonicStudies,Reprintedfrom「MediaevalandRenaissanceStudies」,1

Leibniz,GW,1898,TheMonadologyandOtherPhilosophicalWritings,TheClarendonPress

Metzk,E,1961,CoincidentiaOppositorumGesammelteStudienzurPhilosophiegeschichte,KletCota

Moran,D,2008, 「NicholasofCusa(1401—1464):PlatonismattheDawnofModernity」,Platonismatthe

OriginsofModernity:StudiesonPlatonismandEarlyModernPhilosophy,DHedleyandSHutoneds,Springer

Odebrecht,R,1934,NikolausvonCuesundderdeutscheGeistEinBeitragzurGeschichtedesIrationalit tsproblems,JunkerundDünnhauptVerlag

Riter,H,1850,GeschichtederneuernPhilosophie:ErsterTeil,FriederichPerthes

Riter,J,1939/40,「DieStelungdesNikolausvonCuesinderPhilosophiegeschichteGrundstzlicheProblemederneueren CusanusForschung」, Bl terfürDeutschePhilosophieZeitschriftderDeutschen PhilosophischenGeselschafthsg,Band13,JunkerundDünnhauptVerlag

Schulz,W ,1957,DerGotderneuzeitlichenMetaphysik,VerlagGüntherNeskePflingen

Seidlmayer,M,1953,Humanismus,MystikundKunstinderWeltdesMitelalters,hrsgvJKoch,EJBrilStalmach,J,1975, 「GeistalsEinheitundAndersheitZurNoologiedesCusanus」,NikolausvonKuesinder

GeschichtedesErkenntnisproblems,hrsgvRHaubst,MathiasGrünewaldVerlag

防失聯請關注以下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美國研究型大學如何開展課前閱讀?
你會愛上誰,愛情基因告訴你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