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飛豹首飛30年,當年它差點被設計成類似蘇24的並列雙座戰轟

飛豹首飛30年,當年它差點被設計成類似蘇24的並列雙座戰轟

30年前的1988年12月14日,殲轟-7「飛豹」001架原型機在著名試飛員黃斌新的駕駛下,在閻良中國飛機城首飛成功,我國首架超音速戰鬥轟炸機就此誕生。從那時起一直到殲-16誕生之前,殲轟-7「飛豹」一直都是起飛重量最大、航程最遠、載彈量最大的國產戰鬥轟炸機,填補了我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在遠程打擊能力上的不足。

1974年1月爆發的西沙海戰充分暴露出我國空中力量在空中支援能力上的嚴重不足,於是在1975年的軍備發展會議上,海軍和空軍正式提出了聯合研製一種新型戰鬥轟炸機的要求,要求該機能同時取代轟-5前線輕型轟炸機和強-5殲擊機,兼具戰鬥機和轟炸機的性能。

不得不說在當時戰鬥轟炸機的概念還是頗為先進的,美國和蘇聯剛研製出F-111和蘇-24可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歐洲國家也緊緊跟進,「狂風」戰鬥轟炸機即將首飛。超音速戰鬥機轟炸機具有極強的低空突防能力,不僅戰場生存能力遠高於傳統轟炸機,同時與傳統攻擊機相比在載彈量和航程上又具有優勢。

但空軍和海軍在新型戰鬥轟炸機基本構型確定上卻出現了分歧,空軍希望新機能像F-111和蘇-24那樣採用並列雙座設計,因為這種座艙布局針對空地任務進行了優化,飛行員和雷達官在作戰中能更方便地進行交流,除語音通話外,雙方還能進行肢體語言甚至眼神的交流,有利於提高協作效率。此外並列雙座設計還能使兩名機組人員共用許多座艙儀錶,利於減輕座艙儀錶重量。

但海軍希望新機能夠掛載四枚空空導彈,具有一定的空戰能力,在執行遠程反艦任務時無需其他戰鬥機護航,這就需要採用傳統雙座戰鬥機的串列雙座設計減小機身直徑,降低機身阻力,從而保證一定機動性。

由於雙方分歧過大,空軍在1980年在確定新機將「一機兩型」「串座先行」之後退出了研製,新型戰鬥轟炸機成為海軍的獨立項目,被命名為轟-7,串列雙座海軍型開始正式研發工作。最後殲轟-7在1988年首飛成功後,又因其出色的航程/載荷能力引起了空軍的興趣,成為同步裝備海軍航空兵和空軍航空兵的先進戰轟。

在「飛豹」首飛30年之後再來看當年的並列與串列雙座之爭,不得不說最終選擇串雙座設計是明智而正確的。因為我國當時航空技術的儲備並無法保證並列雙座型的研製成功,加粗前機身增加的阻力將使兩台「斯貝」渦扇發動機進一步動力不足,並列雙座的彈射逃生也將成為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在資金和技術雙雙不足的時期,集中精力先解決有無問題無疑是最正確的。

作者:阿姆斯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報道 的精彩文章:

土耳其武直因美國斷供發動機交不了貨,巴鐵可能重新中國直10
運20加油機首飛?將彌補我國邁向戰略空軍最後一塊短板

TAG:軍武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