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成立20周年,我看到了這些好玩Demo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成立20周年,我看到了這些好玩Demo

曉查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12月12日,是「雙十二」,也是英特爾中國研究院(Intel Labs China,ILC)一年一度的媒體開放日。今年對ILC來說尤其特殊,因為這是他們進入中國20周年的紀念日。

20年來,英特爾這家公司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轉型,逐漸從一個以PC晶元為中心的公司,轉型為一家以數據為中心的公司。

本次開放日活動一開場,院長宋繼強就分享了ILC成立以來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近十年來,英特爾發明了不少耳熟能詳的技術,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比如無線顯示技術WiDi、新一代高速數據傳輸介面Thunderbolt等。

也有一些沒聽過但是默默融入我們生活的基礎技術,比如在2012年與中國移動一起提出的4G雲基站CRAN。

還有由英特爾中國研究院主導,最終走向全球的智能硬體開發板Edison。

在活動現場,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展示了在AI方面的創新研究成果,量子位也在現場體驗了一下這些最新技術的落地化Demo。

智能駕駛

英特爾認為,無論是人類駕駛還是自動駕駛,都是個體智能,做到車輛之間的信息互通才是真正的群體智能。所以,英特爾更願意把他們的技術叫做智能駕駛。

英特爾首先展示了智能交通路口技術。

通過分析路口交通監控視頻,實時定位所有車輛和行人的位置以及運動軌跡,並在路口分發給所有車輛,讓每一輛車都可以得到自身感測器盲區的信息,提高車輛通過路口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另外,英特爾還把路口監控記錄進行場景還原,把現實世界中的駕駛行為變成虛擬平台的訓練數據。

這是為了解決自動駕駛的數據集問題,讓演算法在虛擬平台中讓自動駕駛學會分析事故,避免再次發生。

英特爾承諾,會將獲得的訓練數據集將完全開放,免費供其他自動駕駛公司和開發者使用。

服務機器人

量子位在現場體驗了基於微樣本的強化學習機器人,它在現場示範了一個比較簡單的任務:把小球倒入地上的碗里。

現場的研究員告訴量子位,他們在訓練這個機器人基於微樣本的強化學習訓練。

所謂微樣本,就是在少數幾次訓練後,機器人就能學會由人類所教的動作,這一點對於家用機器人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家用機器人的性質不允許它使用大量樣本進行訓練。

應用強化學習和模仿學習技術, 讓機器人對於物理世界的複雜任務, 可以像人一樣, 只需要幾次到幾十次的嘗試就學會, 而不需要對每次任務都進行人工編程, 或是嘗試成千上萬次從而造成機器的損壞。

同時英特爾還考慮到了家用機器人的功耗問題,在機器人的強化學習訓練過程中,加入了能耗的獎勵機制,在保證機器人完成任務的情況下,盡量減少電力的消耗。

在另一間房間里,英特爾展示了一台幫你找東西的機器人,堪稱健忘症的福音。這台機器人一邊轉圈,一邊掃描房間的圖像,最終形成兩幅圖像。

一幅是機器人在房間中可以移動的範圍,即顯示運動邊界。另一幅是顯示房間中各個物體之間的關係圖譜。

例如要尋找一個藥瓶,在向機器人發出語音指令後,它可以根據關係圖譜從發現藥瓶離書本書架最近,從而推斷出藥瓶可能在書架上。

現在研究這些技術到底有什麼用?

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老齡化問題最嚴重的國家,那時家用服務機器人將有非常廣闊的市場。英特爾希望未來機器人能夠取代普通人類的看護工作,社會意義重大。

人臉識別和動作識別

除了硬體以外,英特爾也展示了自己在軟體方面的研發成果,研究人員向我們展示了人臉屬性識別技術。

這套系統是在CelebA數據集上訓練,基於英特爾自主設計的簡潔高效網路HoloNet,可以高效識別人臉的多種屬性, 包括性別、年齡、情緒等。

在現場演示的電腦上,它每分鐘大約可以處理近30張人臉圖片。

該網路曾在國際知名表情識別競賽Emotion Recognition in the Wild中獲得最佳Speed Up獎。

Hero計算開發平台

HERO計算平台是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專為智能設備研究設計和開發的一套可擴展的開放異構計算平台。

通過在HERO平台上調用英特爾的計算機視覺推理以及網路優化開發套件OpenVINO, 用戶可以便捷高效的在不同硬體加速器上完成深度學習網路的快速部署, 實現系統性能的優化。

關於AI未來與人才培養

在媒體開放日當天的主題沙龍環節當天,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姜育剛,慧拓智能CEO、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教授陳龍,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張琳等嘉賓,結合各自研究領域,針對AI時代的開放式創新及多元化人才培養,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與會的諸位學者交流了AI未來發展的看法。

姜育剛教授認為這一輪AI熱潮興起是由於深度學習的發展,但近兩年AI發展已經放緩。AI系統的安全性可能會成為未來的熱點。

張琳教授認為AI的發展將遇到瓶頸,AI行業甚至有可能淪為模型調參的基礎工作。

陳龍教授表示,由於資本的介入,公司在AI領域的研究已經領先與高校。AI技術要做到落地化、有商業價值,這個遊戲才能繼續玩下去。

目前,英特爾中國研究院擁有60餘名正式研究員,70%以上擁有博士及博士後學位。同時,研究院接收來自國內外重點高校的研究生作為實習生參與科研項目,並且設立了由全國博士後管委會批准成立的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常年與國內重點高校聯合培養博士後。

活動報名

加入社群

量子位AI社群開始招募啦,歡迎對AI感興趣的同學,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關鍵字「交流群」,獲取入群方式;

此外,量子位專業細分群(自動駕駛、CV、NLP、機器學習等)正在招募,面向正在從事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及研究人員。

進專業群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關鍵字「專業群」,獲取入群方式。(專業群審核較嚴,敬請諒解)

誠摯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編輯/記者,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期待有才氣、有熱情的同學加入我們!相關細節,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招聘」兩個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量子位 的精彩文章:

英特爾推出新CPU架構!3D封裝打破摩爾定律限制,10nm晶元明年上市

TAG:量子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