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香港一件青銅器沒人要,清華大學專家帶回北京,搖身一變成為國寶

香港一件青銅器沒人要,清華大學專家帶回北京,搖身一變成為國寶

導讀:十幾年前的一個夏天,在香港的一個古董市場上,偶然出現了一件青銅器。從外表上看,這件青銅器銹跡斑斑,應該曾經長時間埋在地下,近幾年由於某些原因才得以重見天日。在琳琅滿目的珍貴展品中,這件品相「醜陋」的青銅器並沒有人注意,久久無人問津。

當時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正巧在收集館藏文物,為了這次香港之行,他們特意請來了國內著名的青銅器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先生。看到這件青銅器的第一眼,李先生就認出了這是一件青銅盨(xǔ),是商周時期舉行祭祀活動時,用來盛放稻米等糧食的禮器,距今最少有三千年的歷史。

李先生根據多年的鑒定經驗,判斷這件青銅盨肯定是一件真品。走近查看之後,發現在青銅盨內部斑駁的銅銹中間,隱隱約約露出了幾個銘文,雖然不能判斷是什麼意思,但彷彿蘊含著極為重要的歷史信息。於是李先生立刻讓隨行人員將它買下來,帶回了北京。

回到北京的實驗室之後,專家首先對青銅盨進行了細緻的測量,發現這件盨高11.8厘米,口徑24.8厘米,重2.5千克。隨後,專家開始用特殊的手段對青銅盨進行了細緻的清洗,直到此時,它才向世人展示了精美的面貌。

它的全身布滿鳳鳥紋飾,一共有12隻,全部造型優美,做工精良。鳳凰尖喙,有冠,身小而尾長。專家介紹說,周人崇尚鳳凰,將它視為吉祥之物,所以經常在青銅器上雕刻鳳紋。根據這一特徵,專家推斷這件青銅盨的鑄造年代應該是西周中期到西周晚期。

在對內部銅銹清理完成之後,青銅盨底部露出了整整98個銘文,震驚現場所有人。因為文中「遂公曰」三個字,這件青銅器被最終命名為「遂公盨」。98個銘文整齊的排列在內底,字體優美,連續勻稱,應該出自同一位工匠之手,被譽為「金文之最」。

經過專家解讀,98個銘文證實了「大禹治水」並不是遠古傳說,而是真實存在的事情。在已知的出土文字中,對於夏朝建立者大禹的記載寥寥無幾,只有春秋時期秦公簋中的「禹跡」兩字銘文。

而遂公盨上的銘文,則清晰記載了大禹治水的事情,是目前為止第一次得到文物例證,將大禹治水的文字記載提前了700多年,這對於我國古代史的研究有重大的意義。 這98個字,奠定了遂公盨國家一級國寶的地位。

參考文獻:《史記》、《遂公盨研究報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講官 的精彩文章:

江蘇一塊農田寸草不生,考古隊趕到:挖出呂布喪命之地

TAG:國史講官 |